马洒传统文化保护区
在文山州马关县马关镇有一个村落叫马洒村,这个村寨于明末清初建立,400多年都住在杆栏式建筑的竹木房子里,该村于2009年8月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不仅如此,马洒村还于2019年入选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布侬」马洒
马洒村除了几户汉族以外,几乎全是壮族,他们自称「布侬」,外人也称他们为侬人,马洒村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这一切都靠老人口传身教流传下来,老一辈们教晚辈各种技术,比如造房子的杆栏技术、女儿家的刺绣织锦技术,再有就是侬人古乐。
侬人古乐
马洒儿童自小就熏陶在醇和悠扬的古乐之中,如打击乐、击弦乐器、笛类、胡琴类等。村民每两年就要诵读道教《文昌大洞仙经》和《观音大洞经》同时也会唱诵《满江红》、《柳叶青》、《浪淘沙》等。
马洒歌谣
所有的马洒儿童几乎都是听着母亲的歌谣长大的
这些歌谣传了很多代,几乎不曾中断过。
当孩子哭泣时他们会哼唱:
nou bei bu fa wei bu fa mi ba wo du ri di zui,nou nou bu fa mi dao jian…
当孩子恐惧时他们会唱:
dui dui peng dui ,dui beng ai mei wa , ai mei wa eng rao,ai mei bao rong cha
就这样马洒文化通过歌谣、通过音乐、通过故事传承了下来
马洒的文化传承
直到现在马洒村都还流传着《媳妇变牛》与“祭龙由来”的神话故事,虽然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却异常重视后辈们的教育,他们有很多有名的歇后语:
比如「天狂有雨,人狂有祸」,这是为了告诉后代要谦逊低调,莫要轻狂
比如「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
比如「有理相让真丈夫,施惠于人莫念,受人之恩莫忘」
再比如他们为了督促后辈勤勉好学就说:
「火不烧不燃,人不学不懂」「子不教不乖,理不学不懂」
如果子孙学东西囫囵吞枣他们就会说「懂字不懂义,哭得眼睛出了血」
「追孝」文化
马洒壮族人民特别看重孝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村里建宗祠立牌位续族谱,
「对父母孝,对叔婶尊,对兄弟仁,对妯娌爱,对邻居善」这些观念早已深入马洒人民的心中,已成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无意识行为,他们不仅对生者孝,也会对死去的长辈「追孝」,他们会为已经去世的长辈请「师公」和「卜么」,用来超度他们的灵魂。
多才多艺马洒人
除了擅长用杆栏技术造房子,用精湛的刺绣织锦技术做出美丽的手工,用各种乐器谱唱侬人古乐以外,马洒壮族人也会雕刻、跳舞和下棋绘画。这些精湛的技术还有代代相传的娱乐活动,让马洒孩童在习得技艺和娱乐玩耍时把上一代的文化传承了下来,这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的马洒壮族文化保护区。
一起去马洒村玩
写了这么多,小编真的挺想冲到马洒去领略一下他们的民族风情的,祖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直宅家玩手机多没意思啊。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