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能歌善舞的哈尼族,摘片叶子就能跳棕扇舞

能歌善舞的哈尼族,摘片叶子就能跳棕扇舞

2020/01/13 17:27:09 1829 小象 文章编码:5EBF49

许多民族舞蹈中,伴舞道具必不可少,像是烟盒舞的「烟盒」,腰鼓舞的「腰鼓」,而棕扇舞的「棕扇」当数最原生态的一种道具。

在盛典日子里,哈尼人端着自己家里的佳肴美酒,成群结队地聚在一个广场上,把酒菜沿广场直摆成长长的宴席,举行规模宏大的棕扇舞活动,这究竟是怎样一种舞蹈?

棕扇舞起源

棕扇舞是哈尼族支系豪尼人的舞蹈,因舞者多持棕扇起舞而得名,起源于玉溪市元江县,以元江羊街乡棕扇舞最具古朴性及代表性。

棕扇舞

在民间有传说讲述,古代曾有一位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欲将棕扇舞传授给妇女,但未全部教授完就升天了。她的拐杖插在村头,后来长成参天大树。人们为了纪念先祖母,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那一天,全村妇女都要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

田间展示

此外,棕扇舞的起源还与古老的狩猎采集和祭祀有着紧密联系,从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和表现猎人凯旋归来的心情,到表现手拿棕扇驱鬼祭神的场景都有体现。

哈尼族美女

到了今天,哈尼人每逢盛大节日,都要举行棕扇舞盛典,尤其是在哈尼族最盛大的十月年,酒足饭饱后,敲响铓锣,跳起欢快的棕扇舞,借此感谢大自然风调雨顺,使庄稼丰收、人畜平安,并庆贺丰收。

2011年5月23日,棕扇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征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

棕扇舞

随着社会发展,棕扇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发展为今天既可用于祭祀仪式更是自娱活动的舞蹈,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

棕扇舞以铓、鼓、钹和唢呐等为伴奏乐器,道具由内装谷子、包谷、荞子、银链、铜币的一对竹筒及若干松枝组成,摆放在竹篾席上。棕扇为女子专用道具。舞蹈有一定技巧性,动作古朴、厚重、风趣,多用脚步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部分舞姿与岩画舞图相似。

哈尼族人跳棕扇舞

有「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鹰叼小鸡」「老熊穿裤」「猴子搂腰」「公鸡斗架」、「猴子掰苞谷」「老鹰拍翅膀」「老熊走路」等10多套动作,形态逼真,舞姿优美,民族特征鲜明,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传承现状

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历史久远,深受群众的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广大哈尼族聚居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和仿生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舞蹈蕴含了哈尼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棕扇舞表演

哈尼族棕扇舞是哈尼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是哈尼族民间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艺术价值极高。

高难度动作

棕扇舞主要传承方式为师传,由师傅向徒弟传授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基本技法。作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多次在国内获奖,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国家演出。

传承人白金保

传承人白金保

在不断的发扬和传承下,棕扇舞走出大山、走出元江、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抖音《骑大象》趣闻

56文化网

微信公众号:chn_56whw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3分钟,做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