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纸马舞,壮族人民手扎纸马保护家园!

纸马舞,壮族人民手扎纸马保护家园!

2020/11/03 15:21:48 3007 小象 文章编码:535512

壮族纸马舞历史悠久,原为丧葬祭祀舞蹈,伴有鬼脸、狮子、大刀、小刀、手巾、拂尘表演,舞者一般为8人。如今,纸马舞发展为群众性娱乐舞蹈,舞者少则20~30人,多则上百人。

纸马舞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纸马舞的传说,其中讲述了一位女英雄杨三姐的故事……

传说

传说宋朝年间,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壮乡人民经常遭到敌兵骚扰。有一天,一伙敌兵把山上放牛的小孩和牛群抢走。

寨子里的男人闻讯后,便组织起来,拿着马枪去追赶。敌兵趁寨里男人外出攻打寨子,情况十分危急。

骑假马

这时,有一个名叫杨三姐的壮族妇女率领全寨妇女,身背大刀,女扮男装,关住寨门,她叫大家扎红纸马,把马铃挂上不断地摇,顿时铃声四起,并向寨外高喊。

演出

敌兵听到寨子里的高喊声和马铃声,以为埋伏有重兵,转头就往回跑。

没跑多远,又遇到追牛返回的牡年男子队伍,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把敌兵杀得狼狈不堪、落荒而逃。从此以后,敌兵再也不敢来犯。

跳舞

杨三姐智谋击退敌兵,世代传为佳话。壮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和英雄杨三姐,就把跳纸马作为驱鬼降魔,保佑全寨平安的活动。

久而久之,演变成为今天壮族民间活动的跳纸马。无论谁家死了老人办丧送葬要跳纸马。

现状

纸马舞一般由跳纸马舞、舞狮子、赶小鬼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表演,因纸马舞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突出位置,故称纸马舞。

纸马舞

纸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扎成马状,糊上白纸并进行彩绘。舞者身套纸马,双手握住纸马两端骨架起舞。

舞狮子则由一人身披狮衣、戴狮头做狮子状起舞,一个手持拂尘的笑和尚与他对舞。

打狮子

小鬼头戴鬼面具在舞队中来回跑动骚扰众舞者,而武士则手持各种兵器追杀小鬼。

而笑脸和尚则用各种方法戏弄狮子,两个小鬼来回穿插于舞队之中捣乱逗趣,众武士执兵器跟踪追杀,一直舞到小鬼被赶跑、狮子累趴下、纸马被套住,方告结束。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开化镇壮族纸马舞由妇女跳,服饰为壮族妇女传统生活装。

纸马舞世代相传,每一代都有表演技巧较高的群众公认的代表性人物。现今公认的师傅是牛头寨的高绍英、何永琼等,后者因年事已高不再表演。

何永琼

开化镇壮族纸马舞多次参加州、县、乡镇的文艺表演,多家媒体屡次进行宣传报道。舞蹈收编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意义

纸马舞是壮族祖先崇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壮族先民的丧葬祭祀习俗和传统舞蹈形式。

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反映了壮族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艺术发展均具有较高价值。

广南演出

它通灵自然激昂奋进而又含蓄婀娜;它解读历史的厚重凝达而又宽广宏富;热烈明朗而又舒缓纡徐;集艺术美感与自然灵感于一身。

发展

现今的纸马舞已经集体育、娱乐、休闲、教育和宗教祭祀于一体,它张扬民族传统却又有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广场纸马

云南民间蕴藏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纸马舞已经通过非遗的申报,它反映了云南壮文化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的体育文化和生活、习俗、礼仪等。

纸马舞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从村社走向舞台,从舞台走向更广阔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学习与创新,继承和发扬当中获得凝练、提高、升华 。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抖音《骑大象》趣闻

56文化网

微信公众号:chn_56whw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3分钟,做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