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化网
  • 首页
  • 文化百科
  • 文化趣闻
  • 文化圈子
  • 文化动态
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第一批非遗中的怒族语言,正面临濒危

第一批非遗中的怒族语言,正面临濒危

发布时间:2021/04/20 09:04:09 浏览量:3734 来源:56文化网 文章编号:6B74B7

独有的少数民族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怒江州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陲,云南省的西北部,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也是全国唯一的僳僳族自治州。

俯视怒江

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白、藏、汉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

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

濒危语言柔若语,就是居住在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的怒族柔若人使用的语言。

怒族柔若语于2007年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雨季带来的天然屏障

怒江兰坪县的兔峨乡,是全国唯一的柔若人聚居地。如今柔若人口共有约2987人

村民在家庭、村子里以及村周边接触的都是本族人,柔若语成了他们联系感情、交流信息的唯一工具。

怒族人

在杂居型的村寨,怒族人家也是处于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相互之间也都用柔若语进行交流。

小孩即使不会说柔若语但还是能够听得懂大人所讲的内容。

这小片聚居且来往方便的条件,使得各村寨的人们能够保持经常的联系,为柔若语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怒族人

由于通往村落的山路较多,每逢雨季,外出和进入这一区域比较困难,这样的交通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又为柔若语的保留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人们远离主体文化的影响,能够熟练的掌握自己的母语

怒族语言特点

柔若语是怒族中自称[zou zuo]的一个支系民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

分为果力和江末两个土语,彼此可以通话,周围与白族和傈僳族杂居。语言受汉语、傈僳语和白语的一定影响,有一定比例的汉语、白语和傈僳语借词。

怒族人

语音系统中声母比较简单,有23个,浊音已经消失;有80个韵母,元音分松紧,有鼻化元音,无辅音韵尾;有6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比较大。以为开音节为主。

词汇以单音节和以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为主。丰富语言词汇的主要方式是合成法,兼有少量加词头词尾的派生词。

怒族唱歌

语法以词序和助词为主要表达手段。名词有人称领属范畴,加相应的词头表达。名词的数,动词的体、式、态、名物化等都用虚词表达。

量词非常丰富,名量词有类别作用。结构助词比较丰富,有领属、受动、工具、处所、从由、比较、定指等多类,在表达语法关系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怒族歌舞

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做修饰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做修饰语在中心词后。

兼容性极强的语言

历史上兔峨乡一带曾是白族罗氏土司的管辖之地,自民国元年罗氏土司府衙署搬迁至兔峨后,便有大量白族迁居此地。

现在白语的强势地位仍依稀可见,如当地无论是怒族还是傈僳族居民大多都能听得懂白语,小村的柔若人学龄儿童是在学校与小朋友交流中自然习得白语。

在进行词汇调查时,年轻一代常用白语代替不会的怒语词。

怒族女孩

在柔若语中至今还保留了部分白语借词,如扫把、疯子、被子、巫师等。

在柔若人兼用能力上,大部分中老年能兼用汉语、白语和傈僳语,青少年中能说白语和傈僳语的人较少。

怒族歌舞

由此看来,中老年的语言兼用能力较强,青少年兼用能力较弱,呈现较强的层级性。

濒临消失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

怒族服饰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

怒江月亮山

上一篇: 腾冲玉雕:腾冲第三个国家级非遗,竟如此巧夺天工
下一篇: 通海高台:移动的空中艺术,最具高度的非物质文化

文章点评

(共1条)
56文化网
  • 你瞅啥

    柔若无骨

    2021/04/20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猜你喜欢

换一批
  • 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

    地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东楼、南楼

    时间:2023/02/02 - 2028/02/02

热门推荐

  • 永子和云子有什么区别?一文带你解锁!

  • 民族丨56个民族服饰最终篇——独龙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音乐音像集成》

  • 云南人人爱的米线,吃法可不止“过桥”

  • 代表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大红袍,原来不是红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点评

分享

请输入验证码

文化数字平台

平台的使命是,整合、展示、宣传中华文化;
平台的信念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平台的宗旨是,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首页

文化百科

文化趣闻

文化圈子

文化动态

关于我们

56简介

版本信息

联系我们

诚信招聘

公众号
56文化公众号
微信
56客服
56小象抖音号
56小象抖音号

友情链接:

爱站网

唐诗三百首

长亭文章网

天马文学网

满分作文网

中华历史

大河网

毕业论文

牛台词网

知网查重

云南软件开发公司

网安备案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28号 Copyright © 2018 云南五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8009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