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化网
  • 首页
  • 文化百科
  • 文化趣闻
  • 文化圈子
  • 文化动态
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爱抽烟的他们,发明了烟盒舞

爱抽烟的他们,发明了烟盒舞

发布时间:2019/12/17 10:12:58 浏览量:1792 来源:56文化网 文章编号:C0477B

怒族人在达比亚的伴奏下唱起哦得得,傣族神圣的白象听着象脚鼓点踱着碎步,形体硕大的大三弦是彝族火把节必不可少的伴舞乐器。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基本都诞生于日常生产生活,其中最典型的还有「烟盒」,彝族人盛行的活动「吃火草烟」已经不复存在,但装烟草的烟盒却变成了彝族人独一无二的乐器。

傣族舞蹈

烟盒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烟盒舞

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等劳作时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舞蹈团队

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

从此以后跳三步弦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因为尼苏青年男女相邀跳乐唱曲活动中多有姑娘为小伙装烟情节,故而民间把跳烟盒舞、唱海菜腔的男女聚会活动称为「吃火草烟」。

烟盒舞展示

牛皮烟盒难做不便携带,后来逐步改用树皮和竹片所做,装烟轻便,跳乐敏捷,响声明亮。

傣族服饰

制作烟盒时,要先把竹子断开,打制成长条形薄片,然后把薄片粘成圆筒型圆框,用圆形薄片封顶后,在交接处的内圈粘贴一圈竹制薄片,用于固定盒底避免弹击时脱出。

烟盒舞服饰

烟盒的盒盖和盒底做法相似,但盒盖的圆框长度要稍大一些,以便能盖上盒底,并能紧密套合,装饰一下,一个好看的烟盒就做好了。

舞蹈概况

烟盒舞分为正弦(母弦)和杂弦(子弦)两大类。

正弦只舞不唱,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等200多个套路。队形变化很有特色,除了圆圈舞外,还有丰富的穿花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

高难度的双人舞动作

*高难度的双人舞动作

舞蹈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有表现老人风趣乐观的「老人家」;有讽刺贪心人的「猴子掰苞谷」;有表现动物生活的「鸽子学飞」「蚂蚁走路」「蜻蜓点水」;还有表现情爱的「鸽子渡食」。

烟盒舞表演

烟盒舞以迷人的舞姿、轻快的节奏、高难的技巧,闻名九州。

烟盒舞跳进北京

1986年,年轻艺人王保德、刘秀英,王凤仙先后两次将烟盒舞跳进北京,代表云南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他们以精湛的歌舞艺术荣获国家二等奖,并应邀到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

传承状况

烟盒舞作为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烟盒舞手势

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烟盒舞双人舞

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为了更好地传承烟盒舞,舞蹈近年来不断地推陈出新,还被赋予了体育锻炼的功能,改编为烟盒舞韵律操,在云南省的一些中小学校推广,变成了一种时尚而极富民族特色的健身方式。

跳烟盒舞的学生们

*跳烟盒舞的学生们

民族乐器诉说着民族故事,民间艺术展现民间智慧,彝族的文化魅力将随着声声烟盒响代代流芳。

上一篇: 这个民族的男子会刀舞,才受欢迎
下一篇: 阿黑哥遇上阿诗玛,大三弦遇上拍掌舞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猜你喜欢

换一批
  • 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

    地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东楼、南楼

    时间:2023/02/02 - 2028/02/02

热门推荐

  • 永子和云子有什么区别?一文带你解锁!

  • 民族丨56个民族服饰最终篇——独龙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音乐音像集成》

  • 云南人人爱的米线,吃法可不止“过桥”

  • 代表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大红袍,原来不是红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点评

分享

请输入验证码

文化数字平台

平台的使命是,整合、展示、宣传中华文化;
平台的信念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平台的宗旨是,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首页

文化百科

文化趣闻

文化圈子

文化动态

关于我们

56简介

版本信息

联系我们

诚信招聘

公众号
56文化公众号
微信
56客服
56小象抖音号
56小象抖音号

友情链接:

爱站网

唐诗三百首

长亭文章网

天马文学网

满分作文网

中华历史

大河网

毕业论文

牛台词网

知网查重

云南软件开发公司

网安备案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28号 Copyright © 2018 云南五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8009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