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艺术 戏剧曲艺 佤族清戏

佤族清戏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艺术 > 戏剧曲艺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佤族清戏属高腔系统,男女不同台,角色有类似生、旦、净、末的区分。用一种叫“红药”的染料彩脸,显示人物身份。 佤族清戏是腾冲县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文艺之一,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佤族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佤族清戏
2008年6月7日
国家级
Ⅳ-135
传统戏剧
云南省腾冲县
正文
编辑正文

剧种简史

腾冲县荷花乡甘蔗寨,一个人不过数百的佤族村寨,却因奇迹般地保存并流传下了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珍贵剧种——佤族清戏而名动一时。

早在明末清初,湖北人源于古老的青阳腔,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曲,被称为清戏,又叫做湖北高腔,曾流传在襄阳、荆州、黄冈等地,成为颇具影响的地方剧种。明代是腾冲社会发生巨变,汉文化在边地成为主流的时代。先进的汉文化犹如新鲜的血液,沿着古道的脉管流向边地,使学习汉文化成为时尚,腾冲成了边地家喻户晓的礼仪之邦。清雍正以后,腾冲进入了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文化流向腾冲汇聚,向缅甸延伸,以腾冲为枢纽的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处古道要冲的甘蔗寨,以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恰当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腾越至缅甸南线古道上商旅、马帮、军伍必宿的驿站。居民日渐增加,村中古道两旁,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店铺。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还有11家经营马店、旅馆、饮食和日用杂货的店铺正常营业,其中最大的一家马店,甚至可以容纳上百匹骡马。与此同时,甘蔗寨也兴起了办学之风,在佤族中培养出了一代代初具汉文化知识并倾心于汉文化的村寨文人,而过往的商贾军民中,也给甘蔗寨带来了内地的雅俗文化,其中就有熟悉清戏的戏曲艺人,这样,清戏就在甘蔗寨传播开来,久而久之,逐渐演化为佤族清戏。

据专家考证,清戏传入甘蔗寨的时间,约为清代咸丰年间或之前。清同治年间,甘蔗寨佤族头人李如楷力倡发扬光大,积极加以组织排练,并亲扮角色,使清戏在村中常演不衰,还到周边汉族村寨演出。这是佤族清戏的繁盛时期,培养了一批骨干艺人。此后,时盛时衰。解放初期,省、地文化部门进行民间戏曲普查时,曾做过专门调查记录。1958-1964年曾演过数场。1984年,县文化部门对清戏加以发掘整理,培训演员,参加县文艺调演,并参加了同年地区文艺调演,被誉为“珍贵的民族剧种”。中国戏曲研究院专家亦深入甘蔗寨,为佤族清戏录音录像,将其正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之一。

过去,佤族清戏一般在春节期间走村串寨巡回演出,兴盛时“灯友”(演员)可成百,20世纪20年代后渐趋衰微几至灭绝。1984年,销声匿迹了半个世纪的侗族清戏终得重见天日,并一举登上了云南省农民文艺调演的大雅之堂,从而受到省内外戏曲界的热切关注。这“枯木逢春”的经历,也许正应了佤族清戏的一句唱词:

一条天河九个湾,

九个湾前九个滩。

佤族清戏能“活”下来,的确是个奇迹。 

表演特征

表演时,台上有角色,幕后有帮腔,乐队也有一定规模。甘蔗寨流传下来的剧目有《姜姑刁嫂》、《芦林相会》、《安安送米》、《越墙成仙》等数十折。其声腔有大汉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及清江引、下山虎、小桃红、柳叶青、哭相思等“九腔十三板”。

佤族清戏,之所以称为清戏主要是因为“清唱”,是因为人物上场时往往要先念引子或念诗,然后再唱或道白;没有复杂的身段,台上的做功均是依据演员对剧情的理解而发挥;演唱时,敲击小勾锣、小钗伴奏,每唱一句或一段即用“锵齐锵齐锵锵齐……”之类的锣钗点隔开,烘托节奏气氛,大鼓、大钹、大锣等都是后来添加以显粗犷雄浑。当地艺人一般称武场为“打家事”,文场称为“锯弦子”。角色有生、旦、末、丑之分,古时不化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化妆,角色穿戴不一,服饰分衣、褶、蟒、靠,头饰有盔、冠、巾、帽,还有髯口、靴、面具等;行头不太讲究,多为在普通布料上粘贴一些用纸剪的飞禽走兽之类简单图案。

传统剧目

如今,佤族清戏流传下来的常演剧目有《姜姑刁嫂》、《逐赶庞氏》、《芦林相会》、《安安送米》、《回朝缴旨》、《加封韩愈》、《文龙辞妻》、《钟离点化》、《越墙成仙》、《湘子度妻》等,这些剧目均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三孝记》和《白鹤传》。声腔有“九腔十三板”,九腔为大汉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苍胡腔、土子腔。十三板为清江引、浪淘沙、山坡羊、下山虎、一枝花、滴滴金、步步娇、驻云飞、小桃红、倒垂帘、菜花黄、柳叶青、哭相思。这些曲调演唱时腔板穿插变换,一唱众帮,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善叙事,又极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佤族清戏的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

传承意义

佤族清戏的唱腔至今基本没有变化,仍保留着它传入时原生态的形态,是一份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腾冲县对佤族清戏先后做了大量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取到相应的效果。在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经费和设备,支持甘蔗寨村及佤族清戏表演队搞好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自2004年以来,县文化馆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中,全面、深入地对佤族清戏进行调研,形成系统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经腾冲县的积极申报和省、市两级的支持和转报,2008年6月,佤族清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李家显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636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21:21:09
  • 创建者 : 大爷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国家级-非遗 传统戏剧-非遗 非遗-非遗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