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
芒市,傣语称“勐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位于东经98°05′-98°44′,北纬24°05′-24°39′之间,东西长约71公里,南北宽约62公里,总面积2987平方公里,东、东北接龙陵县,西南连瑞丽市,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川江相望,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68.3公里;是通往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芒市古为“勐焕”傣族土目领地,现居住着傣族、汉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多种民族,总人口394950人(2012年数据)。 2011年,芒市获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
1 行政区划
-
2 地理环境
-
3 自然资源
-
3.1 地热
-
3.2 森林
-
3.3 植物
-
3.4 动物
-
3.5 矿产
-
4 人口民族
-
5 经济
-
5.1 第一产业
-
5.2 第二产业
-
5.3 第三产业
-
5.4 边贸
-
6 交通
-
6.1 航空
-
6.2 公路
-
7 民族节日
-
8 地方特产
历史沿革
今芒市古属“勐焕”傣族土目领地。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号召傣族各部组建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勐焕”傣族土目加盟“勐达光”(哀牢国)。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今芒市属永昌郡哀牢县。
公元77年,“诏达光”(哀牢王)反汉失败后,到怒江以西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掸国”),先后在“勐勉”(腾冲)、“勐辣”(盈江)、“勐卯”(瑞丽)、“蒲甘姆”(缅甸中部)建立都城;今芒市属“勐达光”(掸国)。
公元586年,“勐达光”(掸国)被骠人所灭,“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联合周边的傣族“勐”(邦、国)组建联盟国家““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抗击骠人、继承了“勐达光”的版图;今芒市属“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国)。
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吞并澜沧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璧国”(前果占璧国)所属各部、仿唐朝制度置永昌节度和镇西节度;今芒市属“蒙舍龙”(南诏国)永昌节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复国,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宝石之国)、自称“勐货罕”(金子之国);今芒市属“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
公元1261年,大蒙古国招抚澜沧江以西各类土目设金齿等处安抚司,“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等于解体;今芒市属金齿等处安抚司。
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和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今芒市属金齿等处安抚司东路安抚使辖地。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国)裁金齿等处安抚司,原东路安抚使辖地设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下辖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今芒市属茫施路。
公元1286年,裁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辖地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今芒市仍属茫施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思汗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汉译“麓川国”);今芒市属“勐卯弄”(麓川国)。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芒市属平缅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今芒市属麓川平缅宣慰司。
公元1400年以后,明朝逐步“析麓川地”(使麓川平缅宣慰司仅剩今梁河南部、芒市、陇川、瑞丽及缅甸木姐、南坎等地);公元1428年,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明朝、恢复“勐卯弄”(麓川国)向周边扩张;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国)击败明军,占领澜沧江以西“祖地”;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倾半国之力“三征麓川”;芒市土目刀放革在明朝一征麓川时投明军;公元1443年,明朝置芒市御夷长官司、授刀放革长官之职;公元1444年,明朝将“勐卯弄”(麓川国)政权逼至“孟养”(今缅甸克钦),另立陇川宣抚司(辖今陇川、遮放、瑞丽、木姐、南坎等);今芒市分属芒市御夷长官司(芒市坝)、陇川宣抚司(遮放坝)。
公元1584年,分陇川宣抚司地置遮放副宣抚司(今芒市遮放镇、瑞丽市畹町镇);公元1640年,芒市御夷长官司升格为芒市安抚司。
公元1770年,清朝在潞江安抚司地设“龙陵厅”,潞江安抚司、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由龙陵厅代永昌知府节制;公元1899年,清朝与英国勘界,取得原属木邦宣慰司的勐板地(芒市勐戛)、设土千总划归龙陵厅节制;今芒市分属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勐板土千总,均上属龙陵厅。
公元1912年,民国政府云南省滇西道观察使在芒市安抚司、勐板土千总之上设芒板弹压委员,在遮放副宣抚司、勐卯安抚司之上设遮卯弹压委员。
公元1915年,取消芒板弹压委员、遮卯弹压委员,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勐板土千总之上设芒遮板行政委员。
公元1932年,撤芒遮板行政委员、成立芒遮板设治局(治地勐嘎);公元1934年,芒遮板设治局改称潞西设治局;公元1936年,原3土司辖地分别置区、下设乡(镇),潞西设治局共辖3区、24乡、4镇。
公元1949年,裁潞西设治局、设潞西县(治地芒市),芒市土司代办、设治局长方克胜任县长。
公元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4军41师121团进驻芒市,随解放军一同到达的军政代表团接管了潞西县国民政府,建立潞西县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
公元1952年,潞西县划出畹町镇,辖3区24乡(镇、街)。
公元1953年,潞西县划属德宏泰族景颇族自治区。
公元1954年,高埂田等7个乡从梁河县划入潞西县。
公元1956年,德宏泰族景颇族自治区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属德宏州,辖9区(站)61乡(镇)。
公元1958年,潞西县重新划分为15个人民公社,县辖曼令等8寨划归畹町镇;公元1959年,县辖莫里等15寨划归瑞丽;公元1960年,县辖崩补乡50%乡域划归陇川县。
公元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划归保山地区。
公元1971年,恢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划归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公元1984年,人民公社改区、乡;公元1987年,改区、乡为乡(镇)、村公社(办事处),辖4镇11乡84个行政村(办事处)。
公元1996年10月28日,撤销潞西县、设县级潞西市。
公元1998年,风平乡、法帕乡、城郊乡分别撤乡设镇;潞西市辖7镇8乡,80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
公元2004年,增设芒市经济开发区居委会;潞西市辖7镇8乡,80个村委会、5个居民委员会。
公元2005年11月,城郊镇、象滚塘乡合并为芒市镇,法帕镇、风平镇合并为风平镇,东山乡、遮放镇合并遮放镇;潞西市辖5镇6乡。
公元2005年12月,潞西市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
公元2007年12月,分芒市镇辖区置勐焕街道办事处;潞西市辖80个村民委员会、13个社区居委会。
公元2010年07月,潞西市更名为芒市。
行政区划
芒市辖1个街道(勐焕街道),5个镇(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镇),5个乡(轩岗乡、江东乡、西山乡、中山乡、五岔路乡),1个民族乡(三台山德昂族乡),80个村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719个自然村,1008个村(居)民小组;兼辖遮放农场管理委员会(下设4个分场,31个生产队,2个直属单位)。
地理环境
位置
芒市地处云南西部,德宏州东南部,位于东经98°01′-98°44′,北纬24°05′-24°39′之间。东、东北接保山市龙陵县,西南连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西、西北与梁河县、陇川县隔龙江(陇川江)相望,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68..3公里。市政府驻地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同时是州府驻地。
面积
东西长约71公里,南北宽约62公里。总面积29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4%,坝区(含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占26%。
气候
芒市地处低纬高原,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长冬短、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9.6℃,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4.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36.2℃(1960年4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0.6℃(1963年1月5日),年积温7170℃。年平均降水量1654.6㎜,年最多降水量2294.4㎜(2001年),年最少降水量1177.3㎜(2006年),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年平均降雨日数170天,一日最大降水量158.3㎜(2002年10月25日)。日照时数2252.9小时,蒸发量1723.6㎜,无霜期315天。
水文
芒市水系主要有“三江四河”。三江:大盈江、瑞丽江(陇川江)、怒江;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萝卜坝河)。芒市年平均总产水量3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3.11亿立方米,地下水8.69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芒市全境是以中、低山山地为主的低纬山原地区。最高海拔2377米(背阴山主峰),最低海拔807米(广母村)。山地面积占89%,盆坝平地河谷占11%;海拔210.0米至3404.6米,山脊线多在海拔2000米上下,山体多为东北至西南走向,东北高而峻峭,西南低而宽缓,向西南倾斜展布,河谷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甚至发育在断裂带上。
芒市海拔高差悬殊很大,山谷、河流、盆谷走向一致,并呈相间平行排列势态,展现了两山夹一峡谷、一条河、一个盆坝的地貌特征。以溶蚀槽谷、溶蚀洼地、漏斗、溶洞、落水洞、溶牙、溶峰等地貌较为显著。
自然资源
地热
芒市露出地表的温泉多达20多处;温泉以中温40—60℃居多,占57.1%;低温25—40℃占28.6%;高温的60—80℃占14.3%。较大的温泉有轩蚌硅酸盐泉、坝竹河温泉、法帕硅酸盐泉、遮放古榕泉、蛮杏河中国泉等。
森林
2006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1300公顷,其中:有林地172700公顷,蔬林地1800公顷,灌木林地92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6500公顷,无立木林地1900公顷,宜林荒山荒地1920公顷,森林覆盖率61.2%。全市活立木总蓄1707.07万立方米(不包括经济林橡胶),其中:有林地蓄积1600.2万立方米,蔬林地蓄积3.7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84.44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8.41万立方米。市境内有高等植物257科,2564种,主要优势树种为思茅松、西南桦、旱冬瓜、木荷、栎类。
植物
芒市地处亚热带地区,终年丰富的热量和充沛的降雨量形成了复杂的植被类型。据1999年高等植物调查统计,全市高等植物257科,2564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3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7种,国家Ⅲ级保护植物18种,常春木、大叶崖角藤、云南核桃茶、沧江新樟、冬樱桃、细毛润楠、长柄油丹、云南萝芙木、小花使君子、大萼葵、勐腊新木姜子、云南崖摩、镰叶扁担杆、毛尖树、大花大角、潞西小龙眼、厚果鸡血藤、紫铆树、萝芙木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9种,其中省Ⅱ级保护植物5种,省Ⅲ级保护植物14种,南方红豆杉、银杏、云南苏铁、长蕊木兰、水青树、云南石梓、荔枝、杜仲、红椿、桫椤、滇桐、云南梧桐、云南樟、铁力木、合果木、董棕、普洱茶、金毛狗、翠柏、云南拟单性木兰、千果榄仁、林生芒果、云南七叶树、龙眼、顶果木、云南菠萝蜜、琴叶风吹楠、红花木莲、蒟蒻薯、假山龙眼、瑞丽山龙眼、盈江龙脑香、龙血树、锥头麻、天麻、火麻、光叶天科木、短穗竹、岩棕。红豆杉主要分布在风平镇的平河等高寒山区,合果木主要分布在中山乡,桫椤在芒海镇帕压山的一片桫椤树群,占地约400亩,平均树高4米以上,平均胸径约10厘米以上。
2006年,芒市境内的古树名木约有13科,18属,26种(一种木未鉴定),单株有179棵,其中一级古树有16棵,二级古树有22棵,三级古树有141棵;名木有3棵,古树群有106群(1272棵),其中,一级古树群2群,二级古树群6群,三级古树群96群;名木树群2群。遮放允拱的56株古榕树和2株铁力木生长在一起,占地300多亩。
动物
2006年,分布于芒市的野生动物有258科,1643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熊狸、苏门羚、蜂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白掌长臂猿、豚尾猴、熊猴、黑鹿、绿孔雀50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香猫、大灵猫、小灵猫、岩羊、猕猴、短尾猴、河鹿、水鹿、豺、水獭、小爪水獭、江獭、青鼬、黑熊、穿山甲等172种。
矿产
芒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有铅、锌、银、铜、锡、金、钨、镍、锑、镉等;黑色金属属矿有铁;能源矿产有褐煤;稀有金属有铀、钴土;特种金属、建筑材料和其它非金属矿有硅石、水晶、大理石、黄石、硫酸钡、石灰石等。2003年底,已发现国内矿产104处,其中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是硅石、黄金、铜、铅、锌矿。
人口民族
2010年,芒市城镇、农村居民住户102798户,总人口390766人。其中:男性200539人,女性190227人。城镇人口147510人,农村人口243256人。傣族132718人,占34%。景颇族29274人,占7.5%。德昂族10008人,占2.6%。傈僳族3789人,占1%。阿昌族2530人,占0.6%。其他少数民族7906人。占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0.8人。
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394950人,比上年增长0.5%,其中:男性202609人,女性192341人。人口出生率13.72‰,人口死亡率6.79‰,人口自然增长率6.9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2.2人,比上年提高0.7人。
经济
芒市,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63799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高于全州1.4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63.7亿元的100.2%。绝对值、增速均位居全州第一。
第一产业
2012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0170万元,增长7.6%,增速高于全州0.6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489万元,增长8.1%,增速高于全州0.5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22亿元的114.8%。绝对值位居全州第二,位次保持不变;增速位居第三,位次上升二位,低于排位第一的梁河县1.6个百分点,低于排位第二的陇川县0.4个百分点。
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703606亩,增长7.9%,产量223905吨,增长11.5%。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90678亩,产量128444吨,分别增长5.8%和7.8%;包谷种植面积278539亩,产量70592吨,分别增长14.8%和19.4%;豆类种植面积43685亩,产量3178吨,分别增长0.5%和4.6%;薯类种植面积45505亩,产量11606吨,分别增长27.8%和61%。
咖啡种植面积102175亩,咖啡豆产量7396吨,分别增长18.8%和101.3%;烟叶种植面积60675亩,产量7886吨,分别增长36.8%和26.9%。石斛面积5749亩,产量949吨。
第二产业
2012年,芒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44782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增速高于全州5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54.4亿元的100.1%。实现工业增加值153215万元,增长15.9%,增速高于全州2.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绝对值位居全州第二,位次保持不变;增速位居第一,位次上升一位。
四大支柱产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产值194794万元,增长16.2%;水泥制造业49530万元,增长25.1%;制糖业44892万元,下降2.1%;工业硅冶炼业54781万元,下降4.1%。四大产业共实现总产值343997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3.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2.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8%。特色产业咖啡和贡米实现产值4456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7%。
第三产业
2012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3689万元,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州0.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四个行业分别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1、0.8、0.5和0.5个百分点。
边贸
芒市与缅甸毗邻,长期以来,潞西边民与缅甸边民跨境而居,边民互市历史久远。本市的遮放、东山、芒海、勐戛、中山5个乡镇的33个自然村与缅甸贵概县接壤,拥有5条通商通道,具有陆路边贸区位优势。德宏州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设有芒市海关、州动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交通
航空
德宏芒市机场,位于德宏州首府芒市,距离市区6.5公里,海拔876米。通航城市有:昆明、成都、北京、上海(虹桥)、广州、西安、重庆。
德宏芒市机场占地面积2640亩,跑道长2200米,等级为4C,机坪能同时停靠9架波音737—300型飞机。通航以来,机场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配备了盲降系统、全向信标测距仪、助航灯光和先进的通信、导航、气象、机务、安检、运输等设备,开通了夜航飞行。2013年10月,芒市机场将升级为国际机场。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公路
芒市与缅甸毗邻,芒市边民与缅甸边民跨境面居,边民互市历史久远。全市有遮放、芒海、勐戛、中山4个乡镇的33个自然村与缅甸贵概县接壤,拥有5条通商通道,具有陆路边贸区位优势。昆明—芒市,全程674公里。有卧铺白天、夜晚班车和普通夜晚班车。途中不停留住宿。。
大理-芒市(潞西),里程:380公里。
保山-芒市(潞西),里程:180公里。
民族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傣语称“摆爽南”,德昂语称“拱拍”,阿昌人称“浇花节”。它是傣历新年,是一年中最为盛大而隆重的节日。泼水节的来历传说较多,现普遍流传的是,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魔法无边的魔王,刀箭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烂,无恶不作。他抢来12个美丽的姑娘做妻子,个个恨死魔王。最小的聪明机敏,一直在想办法杀死这个妖魔。一天,终于从魔王口中探出秘密,只要用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就能把魔王的头勒下来。可是妖魔的头落地后,滚到哪里,哪里就大火成灾。为了使人间免除灾难,12个姑娘只好轮流抱着魔王头。于是人们用清水替姑娘冲洗身上的污秽,年复一年,形成了泼水节。节期是傣历12月31日至1月2日,在清明后7天到10天内举行。1983年4月,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为阳历4月12日至14日。节日清晨,人们把头天采来的鲜花供奉在佛前,并于中午前把佛寺内的佛像搬出来,放在龙亭子里,先用刚打来的清水浴佛,然后按年长辈分互相有礼貌地用花木枝叶蘸水洒泼对方,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唱歌跳舞,夜晚放焰火和孔明灯等,整个节期内热闹非凡。傣族、德昂族及阿昌族认为,泼水可以消灾祛病,身体健康;相互泼水是尊敬、爱慕,给予对方吉祥如意。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传统祭祀的盛大节日,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故事。景颇支叫“目瑙”,载佤、浪哦、喇赤等支叫“纵歌”,统称“目瑙纵歌”,是大伙跳舞的意思。节期一般都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1983年4月9日经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每年正月15日至16日为景颇族目瑙纵歌节。节日期间,景颇族男女老少身穿盛装,一早结队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进行欢庆。目瑙纵歌典礼开始,敲锣打鼓,鸣枪放炮,笙管齐奏,在一派欢乐声中,由4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插有美丽的孔雀翎或雉鸡鸟冠帽,手中挥动闪亮的景颇长刀,领着目瑙纵歌队伍,踏着鼓点,吹响“桑比”,边歌边舞。舞场中央翌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栋”标志,上刻目瑙纵歌线路(以示景颇族祖先由青藏高原南迁的曲折过程),人们围着“目瑙栋”,踏着鼓点,吹响“桑比”,尽情歌舞,参舞者少至数百,多至数千人,故有“万人舞”之称。目瑙纵歌从早跳到晚,通宵达旦,气势壮观。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传统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遮帕麻和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人类而举行的。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节日期间,远近村寨的阿昌人身穿节日盛装,抬着扎制的挂着红彩的白象和青龙,手持青枝绿叶,汇集在事先指定的村寨,围绕着舞场中央竖起的“阿露窝罗”标志,放鞭炮,唱“窝罗”,踏着“龙形虎步”在象脚鼓乐声中耍龙舞象,尽兴狂欢。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阿露窝罗节”为阿昌族的法定节日,每年阳历3月20日举行,节期2天。
阔时节
阔时节亦称“拉歌”节,意为新年歌舞节。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节期2天。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傈僳族的法定民族节日。节日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夕之夜,老人以酒、肉、粑粑为祭祀天地祖先神灵,为感谢耕牛一年劳作、家犬给人类带来谷种,先给它们品尝一点年节食品。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来到选定的场址,聚集在一起吹笙、笛,弹篾弦、三弦等乐器,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欢庆佳节。同时举行火炮、弩箭、射击等民间体育比赛及对歌等活动。
地方特产
咖啡
咖啡产业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发展经历了零星种植、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截止2009年底,全州咖啡种植面积达12.09万亩,年产咖啡干豆1万多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和加工基地。2009年10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正式向“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提出申报成为“中国咖啡之乡”的申请。2010年4月20日,“中国咖啡之乡—云南省德宏州”授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隆重举行,德宏州正式被评为“中国咖啡之乡”。
遮放米
德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芒市谷子遮放米”一说广为流传。据说遮放米曾是历史上有名的“贡米”,其米质晶莹剔透,米香十里之外可闻,难怪皇帝老爷要亲口尝一尝。
涮涮辣
如果有“吹牛大王”敢说他吃尽天下辣椒也不会耳赤心跳,那就带他到德宏来吧,让“涮涮辣”闹他个天翻地覆。德宏盛产的“涮涮辣”可算是辣中之王,据说其辣味比其他辣椒高出二三十倍,用“涮涮辣”调制蘸水碟,只需点到为止,
在蘸水碟里打个滚,其辛辣之味就已至极。
昆虫食
德宏的傣族、景颇族和德昂族,除食用一般的植物、动物食品外,至今还保留着人类早期以昆虫为食品的习惯。蚂蚁蛋、竹虫、蜂蛹、花蜘蛛等等来制作美味佳肴
若将竹虫蛹干作下酒菜,是待客的上品。然而最不同凡响的是还吃一种个体很大、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花斑、结黄网的花蜘蛛。这种蜘蛛有拇指那样大,少年儿童们最喜捕捉。他们将捕到的花蜘蛛放在火上烤,去肢脚,蜕去一层皮后,夹在糯米饭或软米饭中当菜吃,其味不亚于烤肉。此外,他们还从地穴里挖一种景颇语称做“起柯”的“牛屎虫”的蛹,这种蛹较大,一般都有两三个拇指那样粗,将从地穴挖出来的白色蛹,洗净后放在锅里稍煮片刻,捞起来配上佐料可与鸡蛋一起煎食,这种蛹蛋白质含量很丰富。
蚂蚁蛋是傣家的一道民间传统美食。凉拌蚂蚁蛋,味道可美啦,有时盘中的一粒粒蚂蚁蛋足有豌豆那么大,状如猪腰子,外观白嫩,表面有一层薄膜,看着就有悦目爽心之感。用筷子轻轻地搛起一粒来,放进口中一咬,蛋味鲜美至极,叫人禁不住满口生津。蚂蚁蛋虽然好吃,却极为难得。食用的蚂蚁蛋,都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的。爬上树去取蛋时,免不要承受蚂蚁叮咬之苦,因而在傣族民间,早就有“不是强者,休想吃到蚂蚁蛋”的说法。
傣家人食用蚂蚁蛋,主要是凉拌,将蚂蚁蛋洗净,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蒜、盐、醋等调料,再加上自己喜爱的蔬菜即可食用。
傣家和景颇人都喜爱蜂蛹,但要想得到蜂蛹,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蜂蛹一般都极为难取,取蜂蛹时不免要受叮咬之苦。但蜂蛹的美味又让人们铤而走险,蜂蛹还是一道下酒的好菜。
- 浏览次数 : 536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18-08-20 16:55:17
- 创建者 : 芹菜
百科目录
- 1. 行政区划
- 2. 地理环境
- 3. 自然资源
- 4. 人口民族
- 5. 经济
- 6. 交通
- 7. 民族节日
- 8. 地方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