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Yunn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云南师大”,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是全国免费师范生试点改革的三个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10所重点大学之一,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 云南师范大学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明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8月,云南银行学校并入云南师范大学。
-
1 历史沿革
-
2 办学规模
-
2.1 院系专业
-
2.2 师资力量
-
2.3 教学建设
-
2.4 教学成果
-
2.5 学科建设
-
2.6 重点学科
-
2.7 学位授予
-
3 学术研究
-
3.1 科研平台
-
3.2 科研成果
-
3.3 学术资源
-
4 合作交流
-
5 文化传统
-
5.1 学校标识
-
5.2 精神文化
-
6 学校领导
-
6.1 现任领导
-
6.2 历任领导
-
7 知名校友
-
7.1 联大后
-
7.2 联大时期
-
7.3 政界
-
8 校区校址
-
8.1 综述
-
8.2 呈贡主校区
-
8.3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
历史沿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38年底,为解决云南中等学校师资严重缺失的问题,应云南省教育厅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12月,师范学院正式上课,学院初建设有7个系,学制均为五年,首任院长为黄钰生,联大将哲学心理教育学系中的教育部分划归师范学院,同月,云南大学教育系并入西南联大教育系。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建院之初,借用昆华中学北院校舍,1940年10月因遭敌机轰炸,昆北院校舍几乎全毁,遂迁往昆华工校继续办学。
1941年,根据教育部规定,学院设立师范专修科,学制三年,学院并与云南省教育厅合办云南省中等学校师资进修班和云南省中学理化试验讲习班。10月,联大校委会决议设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附校包括中学、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组成西南联大的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员北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继续办学,根据教育部指示联大师范学院于同年8月留昆明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由查良钊任院长,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中南北院,杨武之、罗庸、胡毅等一批学者留在了学院继续教学。
昆明师范学院
1950年6月,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
1952年,昆明师范学院增设艺术科,学制为一年,后改为两年,分设音乐、美术两个专业。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物理、历史、地理、教育等专业部部分学生调整到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地质专业教师调整至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
1958年,昆明师范学院设置了4个系8个专业,即中文系、数理系、生化系和外语系。
1959年,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科改建为云南艺术学院。
1960年,恢复地理专业,后与生物专业合并成立生地系,同年恢复教育专业。
196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滇南大学和滇西大学,两校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并入昆明师范学院,云南体育学院并入成立体育系,云南艺术学院并入成立艺术系,此时昆明师院共有8个系12个专业。
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云南大学。
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7个研究生班。
云南师范大学
1984年8月,经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昆明师范学院改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开设11个系,14个专业。
1995年6月,云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云南师范大学乡镇企业管理学院。
1999年2月,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云南师范大学。
2000年8月,云南银行学校并入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云南师范大学金融财政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成立。
2006年,学校获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资格。9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成立。
2011年12月,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成立。
2012年,学校被国家确立为中西部100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学校与丘北县联合创办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丘北中学。
2013年4月,云南省监察厅与学校合作共建云南纪检监察学院。学校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5年12月,依托学校创办云南西南联大干部教育学院,承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安排的干部(含高校党政干部)调训工作。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官渡中学成立。
2016年6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易门中学挂牌成立。8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昆明湖小学成立。9月,学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共建的马铃薯科学院研究院成立。10月,中国广播影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与学校共建媒介融合研究基地,与缅甸曼德勒恩瓦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共建缅甸云华职业学院。
2017年3月,学校与泰国清莱美塞鹏博冠学校合作共建泰国云华职业学院。
2018年3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学校依托传媒学院共建国际新闻传播学院。
2020年,学校成立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育学部。11月16日,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2年5月13日,云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启动大会在云南农业大学举行,云南省16所高校及2家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将扎根云岭大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云南经验”。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下设22个学院和2个学部,有本科专业93个,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农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29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
专业设置 | |
院系 | 专业 |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学前教育(师范) |
公共事业管理 | |
教育学(师范) | |
应用心理学 | |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秘书学(师范) | |
文化产业管理 | |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纪检监察学院 | 法学(纪检监察) |
法学 | |
社会学 | |
社会工作 | |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哲学(非师范) | |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 历史学(师范) |
行政管理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 |
英语(旅游英语) | |
西班牙语 | |
日语 | |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与东盟合作) |
泰语 | |
越南语 | |
缅甸语 | |
老挝语 | |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 音乐学(师范) |
音乐表演 | |
舞蹈学 | |
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 | |
艺术教育(师范) |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非师范) |
书法学 | |
视觉传达设计 | |
环境设计 | |
产品设计 | |
服装设计 | |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师范) | |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 | |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经济学 |
财政学 | |
金融学 |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与东盟合作) | |
工商管理类 | |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 新闻传播学类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动画 | |
广播电视编导 | |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类 |
统计学类 | |
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 物理学类(师范) |
电子信息类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类(师范) |
制药工程 | |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 |
应用生物科学(师范) | |
生物技术 | |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 | |
软件工程 | |
网络工程 |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
教育技术学(师范) | |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 地理科学(师范)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
地理信息科学 | |
测绘工程 |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师范) | |
旅游管理 | |
旅游管理(中国与东盟合作) | |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职教) | |
秘书学(职教) | |
应用化学(职教) | |
小学教育(职教,师范,中文、数学方向) | |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 |
小学教育(语文、体育) | |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 | 华文教育(师范) |
金融学 | |
泰语 | |
越南语 | |
缅甸语 | |
老挝语 | |
柬埔寨语 | |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高尔夫运动服务与管理) |
动画(中澳合作办学)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8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400人,专任教师1960人、外聘教师89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93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7.91%;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61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2.19%。
学校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先进个人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在岗教职工中获得“四项选拔”共计40人,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突)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贴)10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突)13人(其中二等奖5人,三等奖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贴)1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37人(其中云岭学者4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6人、文化名家2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培养激励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5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52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云南省级教学团队4个。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刘坚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龚明、李明、王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林文贤、陈业高、刘应开、骆华松、周智生、吴映梅、王鉴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叶燎原
国家级教学名师:刘坚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原一川、曾华、叶燎原、郭震、张无敌、李明、饶远
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龚明、袁黎明
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刘坚、潘玉君、李明、杨昆、朱绍章、陈新
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课程建设团队(张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团队(刘坚)
云南省级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生物科学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135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云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云南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2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云南省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云南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学、英语、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汉语国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越南语、历史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东南亚跨国创业型人才双向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高原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云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美术学、音乐学、运动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财政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广播电视编导、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秘书学、日语、新闻学、地理信息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书法学
云南省级重点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教育学、体育教育、英语、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运动训练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地理科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育技术学
云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云南省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边疆地区体育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学、企“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精品课程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础物理实验、民族传统体育 |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 | 分子生物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东南亚南亚商务、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
云南省精品课程 | 基础物理实验、民族传统体育、地理科学导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教育原理、美国文学、大众传播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数学模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形势与政策、有机化学、地理教学论、植物学、植物化学、模拟电子技术、社会学、动物学、财政学、旅游文化学、美学原理、逻辑学遥感原理与方法 |
云南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分子生物学、配位化学、热学 |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82项,在1989年获优秀奖2项、1993年获二等奖1项、1997年获二等奖1项、2001年获二等奖2项,2009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4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教学成果获奖 | |
成果名称 | 奖次 |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 第六届国家级一等奖(合作) |
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 第六届国家级二等奖 |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第六届国家级二等奖 |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21世纪语言课程体系建设 | 第四届国家级二等奖 |
面向21世纪物理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改革与实践 | 第四届国家级二等奖(合作) |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建构与人才培养实践 | 2014年国家级一等奖(合作) |
综合集成发展,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 2014年国家级二等奖 |
边疆地区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改革与实践 | 2014年国家级二等奖 |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2018年国家级二等奖 |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17个云南省级重点学科,6个云南省级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中国史
重点学科
云南省级重点学科:心理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哲学与民族文化、农村能源工程、光学、汉语言研究、应用泛函分析、环境生物、金融数学、教育学、无机化学、教育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地理学等
学位授予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中国史、地理学、生物学、光学工程、农业工程
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教育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体育、艺术、工商管理、应用心理、翻译、工程、农业推广、旅游管理、法律、会计、公共管理、金融、新闻与传播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软件工程、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
学校荣誉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
2021年5月10日,入选云南省第一批学校体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名单。
2021年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2月27日,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入选2016—2020年云南省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拟推荐名单。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科研机构40余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9个,其中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3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云南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1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并与老挝共同承建科技部主持的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
国家级检测中心: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柬埔寨研究中心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分子工程学与光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生化分离分析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地3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高校新型智库:云南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中国西南周边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智库
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基地、云南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基地、“旅游产业发展”云南省哲社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2011-2019年,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8项,科研经费7.67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1项,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点)项目17项;教师共出版著作674部,其中A类出版社190部;共发表论文1398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75篇,CSSCI论文1088篇;共获20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参与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2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3项;共获授权专利17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2项,3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委立项。
2020年7月,学校1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专著类”二等奖,3项成果获2019年度云南省科技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特等奖1项。
部分科研获奖 | |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竞合与共生:滇川藏毗连地区人口流动与族际关系的调适与演变 | 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专著类”二等奖 |
非线性椭圆方程变分方法研究的若干新研究 | 2019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工程电磁场数值分析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 2019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参与) | 2019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三七种植土壤障碍因素消减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2018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几个特殊耀变体CCD光学测光观测与光变特性研究 | |
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参与) |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边民生活政治:滇越跨境民族的记忆、心境与行动 | 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
无穷维哈密顿系统解存在性与多重性的变分方法研究 | 201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模式及生态适应特征的研究 | 201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模式及生态适应特征的研究 | 2014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图书资料总量为375.04万册,中外电子图书153.95万册,电子期刊125.3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0个,其中高端外文数据库有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SCI、JCR等。
图书馆国立西南联大图书特藏室藏有西南联大时期的珍稀文献6千余册;西南联大文库专藏西南联大师生作品和西南联大研究文献1万余册;古籍特藏室专藏古籍文献6万余册(包括善本137种2732册);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专藏云南当代作家艺术家作品2万余册;昆明中日交流之窗专藏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中交流中心捐赠的日文文献上千册。图书馆还收藏有方志、年鉴等工具书2万余册、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中华再造善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乾隆大藏经、Gale文学评论系列工具书册等。
图书馆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特藏库、西南联大文库、云南当代文学艺术文库、能源环境与生物技术、云南民族教育文库。
学术刊物《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2015~2017年云南省主要社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数据排第一位;2014年中国边疆学研究栏目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名单,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17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优秀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是语言学类学术期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在中国国外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4个孔子课堂、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中国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获得国务院侨办第一个省部共建“云南华文学院”,累计招收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20000余人次。
合作共建机构 | ||
类别 | 名称 | |
孔子学院 | 泰国清迈大学孔子学院 | |
孔子课堂 | 印度加尔各答中文学校孔子课堂 | 缅甸仰光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孔子课堂 |
泰国清迈崇华新生孔子课堂 | 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 |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云南师范大学校徽标志以三个三角形重叠排列的图形。三个图形分别代表学生、教师、员工,学生要尊师崇真、励志博识;教师要启智树人、修身垂范;员工要律己奉公、勤职重效。这个图形包含着这些道理。
平面几何标识中,直线与锐角结合而成的三角形形象地表现校训“刚、毅、坚”的内涵,倒置三角形形象地表现“卓尔不凡”的个性;倒三角形类似沙漏,有厚积薄发的寓意。而“厚积”方能“学高”,“薄发”需要“睿智”。形似沙漏的倒三角正好体现了校风“学高”、“睿智”的内涵;倒三角要想立住保持稳定必须中正垂直,其蕴涵着“学高身正”方可“为范”的师范精神,而“明德睿智”的前提必须“学高身正”。
底层的三个浅灰色倒三角象征着联大三校和联大那段辉煌的历史,顶层的一个倒三角蕴涵联大精神,是继承了联大精神的云南师大的象征。在视觉上将象征历史的倒三角处理为浅灰的冷色,置于底层显示为虚,将象征联大精神和面向未来的新师大的倒三角处理成深度的暖色,置于顶层显示为实。标志图形将倒三角处理为外实内虚(空)的线框图形,以体现治学、办学中“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容气度。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白底配以紫色条块,居中为学校圆形徽标。
吉祥物
学校吉祥物为“土豆宝宝”。
校色
师大紫(玉兰紫)
校色取自合组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目前所使用的主体色调的平均值,并结合西南联大校旗和校徽的主要颜色。色值为C:49M:77Y:0K:28。
校花
校花为玉兰,含紫玉兰(辛夷)(MagnolialilifloraDesr.)、白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二乔玉兰(MagnoliasoulangeanaSoul.Bod.)。《楚辞》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辛夷车兮结桂旗”等名句,在中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玉兰代表高雅、纯洁、芬芳、报恩,从不与百花争颜色。
校树
校树为楷木(PistaciachinensisBunge),学名黄连木,别名楷树。楷木有“楷模之树”的文化内涵,其谐音“楷模”。清代《广群芳谱》载:“孔木生孔子啄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故也”。其象征正直、不屈、坚强、表里如一、勇于担当,代表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有的气节和品质,理应成为楷模。
精神文化
校训
刚毅坚卓
1938年10月,西南联大常委会成立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担任主席。经广泛征集和认真讨论,校训拟订为“刚健笃实”,随后报常委会。11月底常委会讨论后,将校训改定为“刚毅坚卓”并向全校公布,同时报呈教育部。
校训中“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札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一种境界。
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代。“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是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于是西南联大制定了自己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因此,“刚毅坚卓”的校训就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普遍的大学精神的结晶。而在当今现实的社会条件下,继承西南联大的校训,更有其特殊意义。“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又谦恭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指引我们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以“刚毅坚卓”的校训不仅能满足特定的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超越具体时空限制的价值,使大学精神与大学独特的价值取向完美结合。
校庆日
校庆日为每年的公历11月1日。
校歌
云南师范大学的校歌沿用了原来西南联大时的校歌,联大校歌的歌词是按《满江红》词牌名创作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作词:冯友兰、作曲:张清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贞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祈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倭虏复神京,还燕碣。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蒋永文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王德强 |
党委副书记 | 张玮、李宏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刘宗立、王志刚、牛治亮、安学斌、武友德 |
副校长 |
历任领导
时期 | 姓名(职务) | 任期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时期 | 黄钰生(院长) | 1938——1946 |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 查良钊(院长) | 1946——1950 |
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 徐嘉瑞(师院管委会主任) | 1950.9——1952.10 |
方章(院长、党组书记) | 1952.10——1966.5 | |
刘御(党委书记) | 1956.5——1958.9 | |
张更生(党委书记) | 1958.9——1959.9 | |
胡泮生(党委书记) | 1959.9——1965.5 | |
李福均(党委书记) | 1965.5——1966.5 | |
王润成(党委书记) | 1972.10——1975.7 | |
李成玉(党委书记) | 1975.7——1975.12 | |
韩放(党委书记) | 1975.12——1977.1 | |
江泉(院长、党委书记) | 1979.1——1979.11 | |
卢浚(院长) | 1980.4——1983.9 | |
张白林(党委书记) | 1981.2——1983.9 | |
云南师范大学时期 | 李祖荫(党委书记) | 1983.9——1986.12 |
吴积才(校长) | 1983.9——1991.9 | |
叶涛(党委书记) | 1986.12——1991.9 | |
杨和良(党委书记) | 1991.9——1998.8 | |
李存俊(校长) | 1991.9——1998.8 | |
严建(党委书记) | 1999.1——2003.5 | |
伊继东(校长) | 1999.1——2003.5 | |
伊继东(党委书记) | 2003.5——2011.2 |
知名校友
联大后
朱德祥、方龄贵、管开云、高德林、顾家杰、郭镇之、王晓福、张娴、吴卫民、熊术新、张田欣、和福生、李治刚
联大时期
获奖校友
类别 | 姓名 |
诺贝尔奖获得者 | 杨振宁、李政道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 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杨嘉墀、邓稼先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黄昆、刘东生 |
院士中的西南联大校友
科学院名称 | 学部 | 姓名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 王力、向达、吴晗、金岳霖、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冯至、魏建功、罗常培、丁声树(1957年后再未评选) |
数学物理学部 | 马大猷、王竹溪、王湘浩、叶企孙、孙华、罗庚、江泽涵、许宝騄、吴有训、余瑞璜、周培源、赵忠尧、胡宁、段学复、饶毓泰、钱伟长、黄昆、庭燧、张文裕、郭永怀、邓稼先、朱光亚、李正武、李荫远、肖健、沈元、陈彪、金建中、洪朝生、徐叙瑢、黄祖洽、戴传曾、万哲先、李德平、廖山涛、严志达、应崇福、杨振宁 | |
化学部 | 纪育沣、杨石先、张大煜、张青莲、唐敖庆、黄子卿、黄鸣龙、曾昭抡、申泮文、朱亚杰、肖伦、何炳林、汪家鼎、汪德熙、陈茹玉、钱人元、高振衡、曾本熹、蒋明谦、余国琮、张滂、周同惠 | |
生物学部 | 刘崇乐、汤佩松、李继侗、吴征镒、张景钺、陈桢、俞大绂、殷宏章、戴芳澜、王世真、王伏雄、邹承鲁、沈善炯、陆宝麟、陈华癸、钮经义、娄成后、裘维蕃、张树政、钦俊德 | |
地学部 | 孙云铸、杨钟健、赵九章、冯景兰、傅承义、马杏垣、王仁、王鸿祯、叶笃正、卢衍豪、刘东生、关士聪、池际尚、谷德振、宋叔和、张宗祜、张炳熹、郝诒纯、贾福海、顾知微、郭文魁、郭承基、王恒升、徐仁、陈永玲、涂光炽、陶诗言、黄绍显、董申保、谢义炳、穆恩之、杨起、陈庆宣、陈梦熊、於崇文 | |
技术科学部 | 朱物华、刘仙洲、吴学蔺、孟昭英、章名涛、梁思成、蔡方荫、吴仲华、王守觉、王补宣、毕德显、吕保维、刘恢先、李敏华、杨嘉墀、张恩虬、陈芳允、林为干、周惠久、郑哲敏、孟少农、钱钟韩、黄宏嘉、曹建猷、常迥、梁守槃、慈云桂、潘际銮、卢肇均、吴全德、唐稚松、屠守锷、王希季、戴汝为、严陆光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光亚、陈力为、郑哲敏、黄培云、叶铭汉、高鼎三、吴佑寿、韩德馨、李鹗鼎、龙驭球、陈士橹、沈渔邨 | |
外籍华裔院士 | 陈省身、李政道、林家翘 |
政界
宋平、费孝通、王汉斌、彭佩云、周培源、朱光亚、孙孚凌
校区校址
综述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有呈贡主校区和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2个校区,在建万溪冲校区。其中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占地383亩,呈贡主校区占地2647亩。
呈贡主校区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校区坐落于昆明呈贡新城大学园区东南部,东倚龙潭山,南扣云南民族大学,西临高校教工住宅区,北接昆明理工大学,校园成矩形状,东西两端生活区绕行约3.8公里。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
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校区设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校区内设有西南联大博物馆,馆区内现存西南联大时期遗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梅园、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其中,博物馆所辖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景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 浏览次数 : 1597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2-10-12 10:47:50
- 创建者 : 风光
百科目录
- 1. 历史沿革
- 2. 办学规模
- 3. 学术研究
- 4. 合作交流
- 5. 文化传统
- 6. 学校领导
- 7. 知名校友
- 8. 校区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