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玛简收

    都玛简收

    《都玛简收》是流传于红河南岸绿春、元阳、红河、金平、元江、墨江乃至老挝、缅甸、泰国等哈尼族聚居地区的哈尼族神话古歌,其影响是国际性的。 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都玛简收在列。

    发布时间:2022/07/12 浏览量:1533 收藏:0 喜欢:0
  •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尼西黑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都吉古村土陶山特有的红土与白土混合制作而成,经过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等工序,形成陶器通体漆黑,光洁细腻的独特陶艺制品。“尼西黑陶”制品既是藏族群众喜欢的生活用品,如今经过产业打造也成为各地游客争相购买的传统手工艺品。2018年5月21日,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发布时间:2022/02/11 浏览量:1924 收藏:0 喜欢:0
  • 水鼓舞

    水鼓舞

    水鼓舞是一种在德昂族与苗族中流传的,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但德昂族与苗族的跳法有些不同。 2014年11月11日,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时间:2021/12/30 浏览量:1992 收藏:0 喜欢:0
  • 锅庄舞

    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时间:2021/12/23 浏览量:2005 收藏:0 喜欢:0
  •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

    云南自古有“金属王国”之称,滇西的银矿、铜矿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大理州为典型代表。鹤庆银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历史悠久。《鹤庆县志》记载,“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可以看出,距今有500年以上历史。 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世人称赞。

    发布时间:2021/12/02 浏览量:2138 收藏:0 喜欢:0
  •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云南省弥渡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嘉庆初年《滇系》所记“山歌九章”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弥渡传统民歌、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民歌品类。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以音乐体裁则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曲调较为丰富,旋律婉转悠扬。 2011年5月23日,弥渡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45。

    发布时间:2021/12/01 浏览量:2495 收藏:0 喜欢:0
  • 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剑川白曲起源于剑川,据史料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就真实记录了数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状况。剑川白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其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刻画人物、表达情绪和渲染气氛的“表现功能”,也有代表白曲地方特色的“标志功能”。 2014年11月11日,剑川白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64。

    发布时间:2021/11/10 浏览量:2794 收藏:0 喜欢:0
  • 云南手工造纸术

    云南手工造纸术

    “云南手工造纸术”一般是指“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是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的传统技艺。 云南民族手工造纸的历史悠久,如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汉族的手工造纸都有据可查,手工纸在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 2006年5月20日,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发布时间:2021/11/08 浏览量:2932 收藏:0 喜欢:0
  •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依饭节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仫佬族依饭节,又称“喜乐愿”“依饭公爷”,意为“向祖先还愿”。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别3次于农历立冬时节选择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区域所谓的“冬”为单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饭节,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历时一昼夜,由安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个程序组成。节日期间,全村上下一片欢腾,男女老少同庆丰收,共享欢乐,相互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006年5月20日,仫佬族依饭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6。

    发布时间:2021/11/08 浏览量:2613 收藏:0 喜欢:0
  •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地区的传统节日。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京族哈节文化遗产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发布时间:2021/10/21 浏览量:2260 收藏:0 喜欢:0

发布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