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傣族贝叶经:区区树叶,竟记录了傣族的千年历史

傣族贝叶经:区区树叶,竟记录了傣族的千年历史

2021/03/22 17:06:19 5187 小象 文章编码:ED06E9

适合书写的树叶

树叶

「贝叶」也称贝多叶、贝多罗叶。「贝多」是梵语pattra(即叶、文书)的音译,用来指一般植物叶或书写所用之树叶。

「贝叶」是梵语pattra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即棕榈树。贝多罗树之叶最适合书写。

2500年的贝叶经

贝叶经,即用铁笔刻在贝多罗,树叶上或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的贝叶经源于古印度,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等国没有造纸技术,故以树叶代替纸张。于是,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或刻写东西,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贝叶经多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所成。

傣族

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当年「唐僧」玄奘三藏从印度带回来的657卷佛经就是贝叶经,他在长安翻译的这些贝叶佛经至今被珍藏在大雁塔中。还有一部分贝叶经的内容为外道经文或古印度梵文文献。

叶贝经

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经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贝叶经》流传在中国其他地方的《贝叶经》少之又少。
仅在镇平菩提寺、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贝叶经》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叶贝文化

佛经最初仅是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并没有见诸文字。到西元前一世纪第四次结集时,才把经文和注疏记录在棕榈叶上,成为卷帙浩繁的三藏经典。
大量贝叶经被僧人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到中亚、我国西藏、新疆和东南亚各国并保存至今,对佛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傣族贝叶文化

在我国的云南傣族,贝叶也叫「戈兰叶」,贝叶经叫做「坦兰」,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

一千多年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一片片贝叶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

傣族叶贝文化

佛寺收存贝叶文献早已成为傣族传统,贝叶经的其来源一是由佛爷自己刻写,二是接受世俗众生「赕坦」献经或「赕簿」献书。

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

傣族传统

除了佛寺集中收存贝叶经而外,傣族世俗民间也流藏有各类贝叶文献,所以贝叶文化从佛寺到民间,成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贝叶经成了傣族社会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的荟萃之苑,这也影响到了贝叶文学的内容构成。

贝叶经

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
贝叶经涉及傣族社会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是傣族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智慧万有文库。

贝叶经

贝叶经是傣族「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是「贝叶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说是傣族文化的根。
从而使丰富的贝叶典籍变成傣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

制作方式

贝叶经一般选取棕榈(贝多罗树Tāla)树叶,经炮制裁切成长条状,再于其上墨书或针刻,中间钻孔穿绳捆绑,两边做木制夹板而成。
南印度及缅甸地方,近世仍沿袭此风。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叶经」一词在中文语境中,除了指在棕榈叶上书写的佛教原典以外,也用来泛指长条形制的纸质原典写本。西藏的藏译佛典,也还在采用这种形制。

傣族文化

贝叶经的制作过程简要介绍于以下九点:

采叶、水煮、磨光、制匣、裁割、烫孔、刻写、上色、装订。

傣族

古代的百科全书

当然,贝叶书不仅限于佛教经典,有些也记载了古代医学、星相学和语言学。历史上有的国王还任命了专司刻经刻书的官员。
在潮湿多雨的兰卡岛上,只有这样的经书才能长久保存而不致腐损。所以时至今日,斯里兰卡的寺庙中大都藏有古老的贝叶经及其他贝叶书籍。
可伦坡博物馆图书馆里存放的十三世纪檀巴德尼亚王朝的贝叶经仍然完好无损。举行第四次结集的圣地阿卢寺现在仍是一个刻写贝叶经的中心。

傣族

文章点评

(共3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抖音《骑大象》趣闻

56文化网

微信公众号:chn_56whw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3分钟,做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