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阿黑哥遇上阿诗玛,大三弦遇上拍掌舞

阿黑哥遇上阿诗玛,大三弦遇上拍掌舞

2019/12/10 10:04:40 1899 小象 文章编码:2E342C

彝族是一个被称为火的民族,激情火把节,热烈火图腾,还有观之令人血液沸腾的歌舞艺术,每当阿黑哥的彝族大三弦响起,随之起舞的阿诗玛们,那活泼轻快的舞姿,一定让你过目难忘。

彝族舞蹈

三弦沿袭

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其为「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这种乐器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一把形体很大的大三弦

*一把形体很大的大三弦

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彝族小孩学乐器

彝族跳乐在大三弦伴奏下翩翩起舞,所以有人称之为「大三弦舞」,彝语叫「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

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三弦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内选择场地进行。

小三弦

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小三弦改为木制筒形小三弦。1921年,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大三弦。

大三弦

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大三弦,从此用大三弦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现在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

大三弦表演

彝族人说「听见笛子三弦响,人人脚杆都会痒」。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

两人表演

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弥勒县、石林彝族自治县联合申报的「彝族大三弦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特征

相传在古时候,茫茫森林中,雷电打在树枝上点燃了枯树,从而使林火蔓延,人们在燃烧着的红土地上行走,脚板被火一烫就抬起来。这种一起一落的简单动作,后来发展成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烫脚舞,彝族大三弦也在这种舞蹈中应运而生,被称为「火之弦」。

街道舞蹈表演

今天的大三弦舞世代流传,是人们在节庆时和劳动之余跳的一种集体舞。小伙子们在天黑后挎上三弦,见景生情,边弹边唱,在寨中邀请舞伴。若遇娶亲嫁女,则会通宵达旦地跳舞。

表演团队

大三弦似乎就是为了这种舞蹈而生,它们相依相伴,同存共生。伴着大三弦浑厚的音色,激昂的旋律,人们站着跳,走着跳,跑着跳,陶醉在大三弦舞带来的无尽欢乐和幸福之中。

表演的彝族男人

阿哥跳断千层底,

阿妹跳烂绣花鞋;

跳起黄灰做得药,

跳到天亮才快活。

在彝族大三弦带来的热烈、欢快、奔放、粗犷的气氛中,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送走了星星和月亮,迎来了新的晨曦和太阳。

传承现状

大三弦舞目前传承状况良好,在当地有很深的民众基础,舞蹈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分民族,深受喜爱。

彝族美女

在石林长湖阿着底村,每周六晚上都组织举办跳大三弦的活动,人们共聚文化广场一同起舞。

大三弦

在石林彝族第一村,彝族大三弦舞传承培训班开班,40余名青年彝族大三弦舞爱好者参加,旨在提升石林非物质文化质量。

团队表演

兰州文理学院教授梁宝毓任导演摄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录片《三弦王和他的儿子》,讲述了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2岁的毕光明老人一生与大三弦的爱恨情愁。

三弦王介绍

大三弦是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民间文化奇葩,所有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大三弦舞蹈将越来越芬芳,越来越璀璨。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抖音《骑大象》趣闻

56文化网

微信公众号:chn_56whw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3分钟,做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