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马鹿舞:原来动物跳舞,是这样的!

马鹿舞:原来动物跳舞,是这样的!

2019/12/03 10:11:20 2018 小象 文章编码:7198F0

你可能听说过傣族的孔雀舞,但你未必听说过白象舞和马鹿舞,模仿孔雀固然灵动可人,那模仿白象和马鹿舞是怎样一种姿态呢?

事不宜迟,今天我们就走进傣族的「白象舞」和「马鹿舞」。

祈福之舞

白象舞、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傣族泼水节

舞蹈起于古代先民居住在山林间,常与大象、马鹿交往,对其产生好感而跳舞模仿,它们后来都演变成了拜佛舞蹈的内容。由于白象舞和马鹿舞经常相伴出现,同场登台,所以通常一并介绍。

马鹿舞

这两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神秘色彩的拟兽舞,目前均为非遗项目,《马鹿舞》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赛丙;《白象舞》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杨永富。

圣洁白象

白象就是白色的亚洲象,由于白象非常稀少的,所以被视为珍宝,一般的大象可以用来劳动,但是白象只能用来供养,不能劳动。从古暹罗至今,稀有的白象一直是王室权力的重要象征,亦是佛的使者。

白象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勐简独得拉的傣族王国,小王子生下的第七天,吉祥的母象将小白象送给小王子,他们一起玩耍,一块长大。小白象非常聪明,通人性,有神通。在小白象的护佑下,勐简独得拉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白象舞道具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舞蹈动作按舞蹈分类法可分为原地后踢步、踏步转身、前进或后退踏步、双吸腿跳、双脚跳步转圈、前腾跃步、抖身踏步7种舞蹈动作。

白象舞

白象道具是用竹、木、白布和棉花扎成的,与真象一般大小,象头、耳朵和鼻子可以活动。象头上安放着9面圆镜,象身均匀地缀有各种图案的银币;象背上扎有孔雀鞍,美丽的孔雀头、翅膀和真的孔雀尾羽毛一样会随着象的跃动而晃悠。孔雀鞍上还驮着一个五颜六色的八角亭模型。

白象舞

神兽马鹿

传说中,一位猎人狩猎时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种叫做「朵」的神兽,「朵」形似马鹿,长体长角。傣家人模仿「朵」跳的舞叫做「恩朵」。

马鹿

很久以前,「恩朵」与「马鹿」是不同的舞蹈,但由于形象跳法近似,久而久之民间渐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马鹿舞。

鹿舞

马鹿道具身长一丈,颈长八尺,四十五公分的圆圈组成,外面用布包起来,剪碎的白纸粘在上面做为羽毛。上糊纸布并饰以须穗绒毛、亮珠,适当加以彩绘,使眼、鼻、嘴、牙、尾等能随意摆动。

马鹿舞

一般由俩人合作扮一只马鹿,前面的舞者饰马鹿头和前半身,用棍支撑颈部做划字动作,后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两边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扑、腾转等动作。马鹿舞脚上基本动作为走步、点步、跳步、碎步跑、起伏步。

神兽马鹿舞

在大型活动中,马鹿数量不限,少则两只,多则十几只。

马鹿活动

传承现状

在象脚鼓、铓、钹等打击乐伴奏下白象舞与马鹿舞相配共舞,动作有的仿生,有的夸张,忽而跳跃,忽而翻滚,动头摇尾晃身,姿态优美又生动有趣,富有艺术魅力,能营造出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舞蹈一般由男子表演,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象脚鼓

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欢迎,目前传承情况良好。

临沧傣族白象舞在勐永镇仅杨永富能制作道具,能完整进行表演者也大多为老年人,年轻一辈中缺乏掌握白象舞表演技巧和道具制作的人。

伴舞乐器

*伴舞乐器

马鹿舞在孟连傣族村寨流行盛广,勐马镇和娜允镇的30多个村寨都有多人会跳马鹿舞,勐阿马鹿舞腿脚动作富于跳跃,更具武术性,而勐梭的马鹿舞动作舒缓灵活,表演性较强。

马鹿舞

白象舞和马鹿舞是傣族人民独有的舞蹈,对动物惟妙惟肖的模仿,寄托着傣族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是傣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艺术精品。

马鹿舞

等下次泼水节到来,一定要去现场看一场神圣的舞蹈!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抖音《骑大象》趣闻

56文化网

微信公众号:chn_56whw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3分钟,做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