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化网
  • 首页
  • 文化百科
  • 文化趣闻
  • 文化圈子
  • 文化动态
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云南花灯,会唱歌跳舞的灯

云南花灯,会唱歌跳舞的灯

发布时间:2020/01/14 10:01:14 浏览量:2093 来源:56文化网 文章编号:348FA5

你心中的「花灯」是什么?

早年间,它是元宵绚丽夺目的灯笼;在时代的发展中,它又逐渐演变成了丰富的样式;而在当今的云南,花灯不再只是彩灯,它已变成「灶火」活动中表演的代名词,是一场民间歌舞的盛宴。

云南花灯

花灯沿袭

花灯是云南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成熟的戏剧形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云南过去称演花灯为「唱灯」,也称「簸箕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就演花灯,所以人们最常称之「花灯」。

云南花灯

由于资料缺失,花灯歌舞的起源、发尚无确凿说法,据说是明代汉族军民屯田,江南军民移居后形成的,至于具体发展,在近代历史中还有迹可循。

云南花灯

辛亥革命之前的花灯,被称为「老灯」,有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歌舞,一种是戏剧情节很简单的歌舞小戏。

后来玉溪花灯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许多大本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使花灯在戏剧化上迈进了一步,当时人们叫做「新灯」。

跳花灯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旦东等团结花灯艺人组成抗日救亡灯剧团,在滇西、滇南编演了一些反映抗战救亡的剧本,对推动花灯的改革起过一定的作用。

1946年,昆明出现了第一个专演花灯的剧场「庆云茶室」,花灯的专业班子也正式组成。

唱花灯

花灯艺人大量移植滇剧、京剧的剧目,吸收它们的表演手法及服装、化妆,用花灯曲调演唱,形成灯夹戏。

观众把花灯称为「灯」,把滇剧称为「戏」,灯夹戏就是花灯在某种程度上的滇剧化。

花灯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

以玉溪花灯为代表,它是云南最早进入国家级名录的保护项目之一,2006年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8。

花灯艺术

云南花灯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融歌、舞、戏于一体,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更以一种独特的「灯」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花灯艺术

从剧目上看,传统的花灯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一般反映农村中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的戏居多,许多剧目,如《迎春》、《探干妹》、《大茶山》等等,从剧本的内容到唱词、道白,都有浓烈的云南乡土特色。

花灯艺术

由于花灯长期以来,在云南省广大的汉族聚居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广泛流行,各地的方音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云南花灯的许多支派:

昆明花灯,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灯本子戏较多;楚雄花灯,民歌小调较多;建水花灯从音乐到唱词、道白,都吸收了一些彝族的东西。

花灯艺术

花灯音乐曲调一部分是明清小曲传下来的,一部分是从云南洋琴、宗教音乐及民族音乐中吸收来的,还有的是从兄弟省市的一些剧种中移植来的。

花灯艺术

云南群众过去也称花灯演唱为「崴花灯」,甚至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可见「崴」在花灯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同样是崴,生、旦、丑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点来。除崴以外,花灯的舞蹈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灯笼舞等数十种。

花灯

多种演唱方式经花灯吸收,结合它的舞蹈、戏剧节奏、云南的方言语音,就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花灯音乐。

花灯表演

花灯剧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制,注意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戏剧情节,使之更加适应戏剧化的需要。

传承现状

相对于其他非遗文化,花灯的传承情况较为乐观,它常年流行于云南的大街小巷。

作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流传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

花灯传习馆

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院正式成立,花灯剧院的前身为云南省花灯剧团,是国有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云南花灯剧种的示范性、代表性剧团,团体曾到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演出。

花灯传习馆

自2005年以来,还举办了多场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活动,该活动是云南省的一项重大公益性、群众性、示范性、品牌性文活动,向广大群众宣扬了花灯文化。

花灯传习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愿意在闲暇之余,前往剧院观赏一场花灯表演吗?

上一篇: 傣剧唱得好,媳妇就好找
下一篇: 能歌善舞的哈尼族,摘片叶子就能跳棕扇舞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猜你喜欢

换一批
  • 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

    地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东楼、南楼

    时间:2023/02/02 - 2028/02/02

热门推荐

  • 永子和云子有什么区别?一文带你解锁!

  • 民族丨56个民族服饰最终篇——独龙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音乐音像集成》

  • 云南人人爱的米线,吃法可不止“过桥”

  • 代表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大红袍,原来不是红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点评

分享

请输入验证码

文化数字平台

平台的使命是,整合、展示、宣传中华文化;
平台的信念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平台的宗旨是,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首页

文化百科

文化趣闻

文化圈子

文化动态

关于我们

56简介

版本信息

联系我们

诚信招聘

公众号
56文化公众号
微信
56客服
56小象抖音号
56小象抖音号

友情链接:

爱站网

唐诗三百首

长亭文章网

天马文学网

满分作文网

中华历史

大河网

毕业论文

牛台词网

知网查重

云南软件开发公司

网安备案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28号 Copyright © 2018 云南五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8009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