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剧是傣族人民极其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融合吸收了多种戏剧艺术,孕育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了傣族人民丰富的生活,被誉为「东南亚艺术的明珠」。
在民间甚至有「唱戏唱得好,媳妇就好找」一说,为什么会唱傣剧,就可以找对象?
傣剧沿袭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迄今已有近两百多年历史。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等,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1880年,干崖(即盈江)第22代土司刀盈廷组成人员将京剧、川剧、滇剧剧本移植改编成傣剧剧本并搬上舞台。
1910年干崖第23代土司刀安仁组建了第一个傣剧专业班,成为傣剧发展新起点的重要标志。傣剧艺术不久就传播到了更多傣族地区,芒市、南甸、陇川等德宏各土司衙门相继效仿。
表演傣剧成了土司府当时的一种时尚娱乐,甚至出现了傣族土司争相斗富、自立傣剧班的局面,时有「土司无戏无面子,赶摆无戏不热闹」之说,之后民间一些较大的寨子纷纷组织起自己的傣剧队。
1966年文革爆发,全州所有团队被强行解散,傣剧艺人受到迫害,傣剧剧本流失严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傣剧才逐步得以复苏。
1980年以来,文化部门通过不断进行全面的培训,培养了大批傣剧艺术人才,傣剧从复苏迅速蓬勃发展。
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剧魅力
傣剧受到汉族剧种影响极大,演奏乐器有汉戏的锣、鼓、钹等,男角也多穿汉族古戏装,但女角仍保持傣族女装,唱腔则保留了傣族音乐的特点。
因其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剧目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而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民间有「唱了傣戏,赶走瘴气」「唱戏唱得好,媳妇就好找」之说。
傣剧的剧目内容也是非常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大致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傣族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佛经故事及叙事长诗改编而来的剧目,如:《娥并与桑洛》《南细娜》《帕罕》等。
第二部分是从汉文学戏剧小说、章回演义移植改编的剧目,其内容与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相距遥远,但它通过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上的傣族化处理,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如:《火龙传》《金龙传》《白蛇传》等。
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时间性,如:《人往高处走》《卖余粮》《刀安仁》等。
傣剧之所以在德宏及邻近的傣族地区有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汇聚了傣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崇尚、民间音乐歌舞、语言文学等于一体。
传承现状
近年来,傣剧传承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南西拉》《刀安仁》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纷纷在国家级、省级重大艺术赛事中荣获金奖,诸多奖项的获得使傣剧迈上了新的台阶。
可以说傣剧已发展成为我国艺术个性最鲜明、民族风格最浓郁的少数民族剧种,它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为了弘扬傣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在傣剧享誉辉煌的背后,也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危机。面临着传承人收入难维生,培养新艺人困难等问题,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希望这些问题能逐步攻破。
当我们再次把视线回归到舞台上,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展现开来,这种美可以感染到每一个人。
也许在西双版纳唱戏好,真的就可以找到老婆吧。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