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豪迈优美,举手抬足间的魅力,征服过许多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走进这种灵动美丽舞蹈的故事。
历史沿袭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源于对图腾的崇拜,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
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艺术的发展,藏族民间歌舞艺术「锅庄舞」摆脱了对于原始生产劳动的直接依赖和纯客观的模拟,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
2006年锅庄舞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形式
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男女在广场或庭院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相随,歌声嘹亮,穿透力强。
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飞翔,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而按照新旧来分,有古旧锅庄舞和新锅庄舞之分。古旧锅庄舞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等;
新锅庄舞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舞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
保护传承
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截至2012年12月21日,在中国文化部已公布的四批锅庄舞项目传承人名单共1981名中,前后共产生9名锅庄舞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产生在第二批和第三批。
这种美丽的舞蹈,展现了藏族人民的风采,叙说了不一样的藏族故事,传承了独特的藏族精神,需要我们的不断保护发扬。
你的故乡有这样独特的舞蹈吗?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