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云南石屏的彝族人能歌善舞,他们跳的是动人的烟盒舞,唱的是优美的「海菜腔」。
海菜腔流传于山林田野间,男呼女应出口成乐,曲调绵长悠扬不绝,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当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融合时,创造了怎样的视听大宴呢?
名字繁多的海菜腔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草曲」「倒搬桨」,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
这些诸多的叫法与海菜腔都有什么关系?
「海菜腔」名称的由来,最被大家认可的一种是方言论,认为海菜腔并非汉语,而是彝语。民间前人把在海上唱歌对歌叫做「海上唱腔」,简称为「海唱腔」。后来因为石屏海中有一种草本水生植物叫海菜,而「唱」和「菜」的彝语又相似,所以人们就把「海唱腔」俗称为「海菜腔」了。
而所谓「曲子」,不仅因为海菜腔是配着乐曲进行的,而以彝族青年男女对山歌以「曲」为单位有关。大多数民族对山歌,一人一句唱到结束,彝族人唱山歌时讲究男唱一首、女还一首。
「草曲」这种说法来自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对海菜腔的蔑称,含有一定的鄙视之意,亦是得名于彝族青年「吃火烟草」的习惯,历史上还以种种酷刑残害过海菜腔歌手,海菜腔中就有「这个世道不自由,唱歌山歌解解闷,村首阎王不答应,要唱调子先罚油」,揭露出这一恶行。
「倒搬桨」同「大板桨」同意,异龙湖富饶美丽,周围的彝族们靠湖而生,渔民们一边在异龙湖摇船打浆,一边放声歌唱,得名「大板桨」。
海菜腔名字可真不少,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与彝族人民的生活生产、自然风俗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连唱数日的海菜腔
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时石屏文人胡瀛有云: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寥寥数十字,将异龙湖的秀美与富饶演绎得有声有色,渔船中传出的海菜腔也仿佛飘荡在了耳边。
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集中独唱、对唱、合唱、领唱为一体,有问有答,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起伏连贯,婉转悠扬,清澈明亮,声浪如波。
彝族男女自幼听大人唱曲,耳闻目睹,心领神会,万事万物经口即成诗句,是憎是爱,出声直露情怀。无论湖中、山林、田地间,随时皆可唱曲对歌,男女歌声互答,其情融融乐乐,非见高下,不肯停声。
海菜腔除了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最厉害的还是悠长的气息,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
点击观看视频,你就知道肺活量不高,根本不敢唱海菜腔!
https://v.qq.com/x/page/n018538jpc2.html
李怀秀、李怀福《海菜腔》
在彝族青年对唱山歌间,为了不出现有唱无还「背曲子」的尴尬,他们能够连唱几天几夜,难舍难分,一句接一句,一曲接一曲……
不断前进的海菜腔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吃火草烟」习俗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
好在近几年的旅游开发和央视青歌赛的大力宣传,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到石屏异龙湖上欣赏海菜腔。
异龙湖周边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原本穿着民族服饰的彝族人的穿戴已完全汉族化。
在异龙湖里捕鱼的彝家人已经很少,相反这几年湖中出了很多湖上餐厅,以异龙湖里捕来的鲜鱼和湖里产的海菜为主要食源招揽游客生意。
用餐期间穿戴漂亮花腰服饰的姑娘小伙会在船头一字排开,唱起悠扬美妙的海菜腔,众食客一边欣赏歌声一边品尝美味,现已成为异龙湖的特色旅游之一。
歌声是老百姓心声的自我流露,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都是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民族风情的一面镜子。海菜腔是彝汉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希望它代代传承,成为人类共同的音乐艺术瑰宝。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