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呢壳!
相信昆明人都听过这句歌,但很多昆明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螃蟹歌》是老昆明真正的流行乐——「昆明调」,同时也是云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歌曲成非遗?
「昆明调」确实算得上老昆明的「流行歌」了,据资料考证,昆明调源于明代以后,中原移民入滇汉族民歌亦随之传入,所传入的民歌与地方语言结合逐渐地方化,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汉族民歌「昆明调」。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昆明调的代表作就在全国广泛流传,尤其盛行在官渡、呈贡、晋宁等昆明周边地区。昆明调反映了昆明人对一方水土的热爱,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对昆明秀丽的山川的赞美。
曲调题材:家乡风光、男女恋爱、游玩趣闻、历史地理、生产生活、儿歌童谣等;
风格特色: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情感真挚,语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诙谐幽默;
曲目分类:耍山调、猜调、送郎小调、情歌小调、探心小调、伤心小调、相思小调、溜溜小调、怀白小调、牧羊小调、宝峰小调、昆阳小调、安宁小调、火塘小调和水塘小调等众多调子。
昆明调多为徵调式(以徵音为主的调式),歌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歌词内容相对简单,但由于演唱时大量应用虚词,加强了曲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演唱开始常有呼唤式的引腔,具有叙事性特点,唱、念结合使整个曲调节奏变化多,表达情感丰富,更增强了其诙谐、幽默的情感氛围。
但实际上,昆明调无论在曲调风格还是歌词形态,均与一般的民间歌曲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应该称它为一种滇外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孕育出的唱调形式。
2006年,昆明调被列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保护与传承
昆明调是滇池流域孕育出来的特有文化之花,是诞生于凡俗世界的「另一种声音的言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了滇池周边人们的文化记忆,是昆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根据调查,昆明的大部分青年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昆明调」,部分中年人也只听过很少的几首,只有在老年人口中,才能听到关于昆明调的种种信息。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加大了对昆明调的保护力度,但现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明调还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觉得昆明调成为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音乐,导致听调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也越来越难以传承。
流行歌盛行
要想保护和传承昆明调,多管齐下是必须的。
作曲家对民族音乐元素运用也能提升民族音乐的传播,打造了文化符号的专属特征。如昆明调中的 《猜调》 《大河涨水沙浪沙》 等就被不同时代的作曲家改编成各式表演体裁的作品而传播了昆明调的社会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要让昆明调进课堂,进到中小学课堂和高等院校课堂,收集相关的调子编印成册列为必修课,去除昆明调中不雅的成分,潜移默化地培养全社会对本土文化的感情,引导人们在自我审美的过程中讴歌民族精神。
旅游业也要与传统曲调结合推广,让外地参观者来到昆明,必听昆明调,以此感受昆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风情。
重温昆明调
现在有太多昆明的年轻人,都已经唱不出任何一句昆明调了!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传承人的责任,也是本地人的使命。
有特色、有意思的昆明调有很多,有些只是一句话长短的昆明童谣,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匹马,买把刀,钻进城来挨一刀!
点点豆豆,南山咳嗽,张飞骑马,拿刀就剐,剐着一匹小白马!
告嘴婆,洗拐脚,洗到太阳落,太阳公公给你两大脚。
东寺街,西寺巷,茅司拐拐小楼上。
梅花开在黑龙潭,昙花开在昙华寺,菊花开在菊花村,莲花开在莲花池。梁家呢河,王家呢桥,潘家呢湾,苏家呢村,张家呢庙,严家呢地。
螃呀么螃蟹哥,八呀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壳壳,一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呢壳,两把夹夹尖又尖,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一个螃蟹八只脚,钻进水里撵也撵不着,两把夹夹尖又尖,夹着哪个么甩也甩不脱!
民间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必须遵循着前人留下的文化轨迹,以此感受历史的体温,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恒静的、富有诗意的。
你还知道什么昆明调吗?后台留言告诉我们,说不定有小惊喜哦。
参考资料:
1、何坤锦.何谓“昆明调”?.[J].民族音乐.2017
2、夏璐.环滇池“昆明调”考察叙事.[J].民族音乐.2016
3刘浩然.群策群力 共护遗产——“昆明调”保护与传承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音乐.2015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