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一条著名的大峡谷,被称为「怒江大峡谷」,那里世代居住着一个民族,叫作怒族。怒族能歌善舞,上至白发老者,下至伊呀学语的幼童,一听到「哦得得」,便能翩然起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怒族人古老而有趣的民歌艺术吧。
从天而降,能歌善舞
怒族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候,天边飞来一群蜜蜂,歇在怒江边的腊甲底村,其中一只蜜蜂与蛇结为夫妻,生下了一个女孩,她的名字叫「茂英充」。「茂」意为天,「充」意为人,合起来即为「从天而降生的人」。茂英充长大后又跟老虎、蜂、蛇、鹿子、鹿等结为夫妻,生下的后代发展至今,形成了怒族的多个支系。
怒江边的村庄
神话中的怒族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民族,与野兽亲近,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文化,就能发现他们与自然关联的部分还有很多。
这样的文化与怒族的居住环境有很大关系,怒族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险峻巍峨的深山中,必然与虫鱼鸟兽较为接近,故在神话中常能看到动物的身影。且贡山山川阻隔、交通闭塞,社会发展非常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怒族仍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有着强烈的原始社会气息。
同时,怒族长期与其他民族,如藏族、傈僳族、独龙族等互嵌,频繁交往与联系,从而使得彼此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影响,造就了怒族文化既具有独特性,又有兼容性。
如今怒江大峡谷已被开发成云南省的重要旅游项目,长刀、米酒、众多神奇传说,无不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你想不想也到这个古老的秘境,寻找原始的痕迹呢?
哦得得
少数民族中不乏有能歌善舞者,怒族就是其中之一,「哦得得」是怒族最主要的娱乐方式。2006年,哦得得与达比亚一起以其独特性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弹起达比亚,唱起哦得得
「哦得得」是怒族传统民歌,学者解释「哦得得一词是激动非常时怒族人的叹词」。这种歌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简单,形式单一,通俗易学,容易传唱并传习,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演唱内容有生活琐事和劳作形式,也有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
「哦得得」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调,有多种唱词、唱法,反映了怒族生活,在演唱的过程中带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口语化较强,是一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歌曲。
哦得得乐谱节选
其中的代表曲目《独独罗叶吉罗秀秀罗峡吉罗》是该地流传较广的情歌之一,它唱道:「真的好想你,十分思念你,想你想得已傻了,恋你恋得已痴呆」,表达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慕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好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民歌「哦得得」主要通过艺人口头传承,目前会演唱「哦得得」的艺人越来越少,流传在民间的曲谱、唱词也开始减少,有的已经在民间失传。
达比亚
演唱「哦得得」时,一般用四弦琵琶「达比亚」伴奏。
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怒族琵琶」,「达比亚」是怒语,傈傈族称之为「其布厄」。
达比亚虽有琵琶之称,但其形制唐琵琶要古老,唐琵琶在传入之初已有品位,而达比亚至今无品。
达比亚呈椭圆形或三角形,张四条琴弦,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表现力。青年男女谈恋爱时,男青年多用「达比亚」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
在怒族山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怒族孤儿,从小失去双亲,他无房无地,独自居住在深山的岩洞里,生活十分凄苦。一天,他找来一块黄桑木树干,掏空后做成了一件达比亚。每天夜晚,孤儿就弹起这件乐器,排解寂寞,抒发情怀。清脆的琴声感动了山寨里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她走出家门与孤儿结为夫妻。从此,达比亚在怒族中流传开来。直至今日,它仍是怒族青年男女夜晚谈情说爱的媒介乐器。
美好的生活
怒族人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由于没有文字,这些珍贵的财富,主要以口头传颂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
(点击视频,看哦得得传承人郁伍林的故事,https://v.qq.com/x/page/a0032e2cnu2.html)
这些歌声中,传递着怒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歌颂,民歌就是如此,反映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当我们唱起民歌,就又打开了珍贵文化宝库的大门。
参考资料:
1. 阿哥阿妹“哦得得”.范进良.云岭歌声.2002
2. 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怒族民歌“哦得得”及民族舞“达比亚”为例.周园.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 怒族原生态民歌.杨秀.音乐生活.2008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