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化网
  • 首页
  • 文化百科
  • 文化趣闻
  • 文化圈子
  • 文化动态
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彝族葫芦笙舞,竟然是最古老的“蹦迪”?

彝族葫芦笙舞,竟然是最古老的“蹦迪”?

发布时间:2020/03/10 09:03:57 浏览量:2039 来源:56文化网 文章编号:DE9D93

葫芦笙舞是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

这种舞蹈最大的特色就是舞姿周旋,不断呈S形扭动,甚至还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式的迪斯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前世今生,看看它成为非遗的故事。

彝族葫芦笙舞

传说故事

关于葫芦笙舞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迁徙过程中,只剩下母亲玛索和女儿红妹相依为命。

彝族葫芦笙舞

红妹长大后,被邻近的一条蛇精卷去,玛索斗不过蛇精,哭得死去活来,躺在荒山上又累又饿,随手采下身边的荞籽吃下,不久她生下一男孩,并很快长大成人。

彝族葫芦笙舞

一天飞来一只怪鸟,不停地叫「姐姐红妹,姐姐红妹」他去问母亲,玛索流着泪告诉他红妹的故事。

男孩非常愤怒,跟着怪鸟来救红妹,怪鸟停在田间一只巨大的葫芦上不走了,不停地用嘴啄击葫芦,发出奇特的声音。

男孩采下葫芦,制成葫芦笙,和怪鸟来到蛇洞,他一吹响葫芦笙,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蛇精在葫芦笙声中不断扭动,尾巴完全放开了卷着的红妹,直到气绝身亡。

彝族葫芦笙舞

姐弟回到家并从此繁衍后代。此后,花倮妇女就以跳葫芦笙舞来驱逐缠在身上的「蛇精」,并流传下来。

花倮彝族

现在的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总人数约有二千余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花倮彝族

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四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

花倮彝族

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顿足而周旋飞舞。

花倮彝族

今天曼村花倮妇女的头饰和服饰仍保留有一些「羽冠」和「羽衣」的痕迹,说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传承而来,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花倮彝族

葫芦笙舞有其独特的地方,当一男性吹响葫芦笙时,妇女们便排成排,闻笙起舞,从头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舞蹈动作简洁明快。

花倮彝族

节奏则与迪斯科舞相近,因此被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戴爱莲誉为「中国式的迪斯科」。

舞蹈特征

在花倮人的重要节日时,全村 男女老幼欢聚于场院,妇女身穿节日盛装,在葫芦笙的伴奏下,围成圆圈翩翩起舞。

彝族

花倮人葫芦笙制作工艺特别,五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或铜制簧片,插入葫芦制成的音斗,三支笙管侧面开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斗背后也开有音孔,最长的一支顶端还套有一个 小葫芦,以增加共鸣。

彝族

葫芦笙舞,吹笙的为男性,跳舞的为女性。舞蹈时,吹葫芦笙者为领舞,只要葫芦笙一响,妇女们便两人一对,并肩挽臂,紧靠站立,携手随葫芦笙吹出的节拍,踏地顿足,扭肢摆裙,娑娑起舞。

整个葫芦笙舞分七路,葫芦笙舞有牙虐(站着跳)、牙庆(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圆圈)、牙稳(穿花)、牙搞(对点头)和牙敢(前跳又后跳)等,每一种套路都有不同的葫芦笙曲调吹奏,音乐较为丰富。

舞蹈时,不管队形怎样变化,舞圈都要不断向右或向逆时针方向行进。

传承现状

由于花倮人长期居住于高山之巅,人口稀少而又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这样一个 两县交界的地理环境之中,加上生活基础和风俗习惯,花倮人就完全具备了保留原始舞蹈遗风的客观条件。

但是由于生产生活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葫芦笙舞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正逐渐减弱,表现形式日趋单一,传承上也出现不容乐观的现象,应尽快加以保护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葫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 三个民族都会跳大鼓舞,哪个最正宗?
下一篇: 大山深处,那震撼人心的阿尺目刮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猜你喜欢

换一批
  • 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

    地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东楼、南楼

    时间:2023/02/02 - 2028/02/02

热门推荐

  • 永子和云子有什么区别?一文带你解锁!

  • 民族丨56个民族服饰最终篇——独龙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音乐音像集成》

  • 云南人人爱的米线,吃法可不止“过桥”

  • 代表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大红袍,原来不是红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点评

分享

请输入验证码

文化数字平台

平台的使命是,整合、展示、宣传中华文化;
平台的信念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平台的宗旨是,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首页

文化百科

文化趣闻

文化圈子

文化动态

关于我们

56简介

版本信息

联系我们

诚信招聘

公众号
56文化公众号
微信
56客服
56小象抖音号
56小象抖音号

友情链接:

爱站网

唐诗三百首

长亭文章网

天马文学网

满分作文网

中华历史

大河网

毕业论文

牛台词网

知网查重

云南软件开发公司

网安备案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28号 Copyright © 2018 云南五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8009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