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艺术在不同地区流传是常见的现象,不同地区还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昆明花灯戏,其实也流传着贵州版本花灯戏、湖南版本花灯戏多个流派。
大鼓舞也不仅是基诺族特懋克节时独有的舞蹈,藏族人也在望果节有跳大鼓舞庆祝丰收的习俗,而彝族人也在欢迎凯旋归来的战士跳起大鼓舞,今天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同名的舞蹈,都有着怎样的故事。
基诺族大鼓舞
基诺族大鼓舞在基诺语中称「司土锅」,「司土」意为「大鼓」,「锅」意为「跳」,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mào]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
基诺族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
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他们使用的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基诺族大鼓舞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目前,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及全部舞蹈动作。
基诺大鼓舞把基诺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情奔放、风格独特,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风格。2006年,基诺大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当提到大鼓舞,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基诺族大鼓舞。
藏族大鼓舞
藏族大鼓舞与一种藏族民间节日渊源颇深,丰收与欢度的「望果节」是辛劳的藏族人最大期盼,在藏语中「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圆圈」,节日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望果节」活动的日期,随青稞麦的成熟而定,节日一般三至五天不等。活动的规模大小和举办时间长短,根据经济能力而定。
「望果节」时,先要举行隆重的礼仪,将茶、酒、食品供奉在高台上的柳枝和青稞前,以此表达百姓对神灵赐予丰收的祈求与感激之情。
礼仪结束之后便是用于「娱神」的舞蹈。身着盛装的老者登场,踩踏着鼓乐节奏向场院中心舞来,承担起指挥娱神舞蹈的职责。
在他指挥下,四周早已待命即舞的八名鼓手,便大步流星地向着场地中心疾鼓而来。这些百里挑一的剽悍男子,枣红色脸堂配上盘在头顶夹杂着殷红丝线的油黑发辫,透着神采奕奕的阳刚之气。
他们腰旁横挎直径约六十厘米绘有五彩花纹的大鼓、双手各持马蹄槌,在边击鼓边双脚不停地跳跃下,进行着快速而灵巧的队形变化。
忽而组成圆圈旋转飞舞,忽而排成两队穿梭驰骋,以队形的变化达到渲染气氛、表现舞蹈力度的目的,然后通过舞者所采用的各种姿态,来体现每个舞段的主题。
这就是藏族的「大鼓舞」,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
彝族大鼓舞
石林撒尼的彝族人也跳大鼓舞,但观之就能发现较大不同。撒尼大鼓舞,清朝以前为欢迎凯旋归来的战士而跳的战争舞蹈,后来变为撒尼老人丧葬时跳的祭祀舞蹈。
建国后彝族大鼓舞开始出现在舞台,成为文艺节目。舞蹈者六至八人不限,有的背大鼓、有的执大钹、有的执锣,围成圈打鼓击钹,手舞足蹈。随着鼓钹之声,有节奏地跳,每三步一旋,情调欢快激昂。
近年来石林文艺工作者将大鼓舞改编为几十人、上百人的女子集体舞,身背大鼓、英姿勃发的撒尼女子排成方队在盛大活动及庆典上表演,鼓声振耳,舞姿矫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可见,不同民族因为自己的文化而精彩,也因为自己的文化而独特。在传承者的眼中,总是闪耀着文化得以展示的欣喜,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