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文化网
  • 首页
  • 文化百科
  • 文化趣闻
  • 文化圈子
  • 文化动态
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趣闻 保护传承 最炫民族风,这些非遗舞蹈你能猜出几种?

最炫民族风,这些非遗舞蹈你能猜出几种?

发布时间:2020/03/24 09:03:41 浏览量:2792 来源:56文化网 文章编号:7948B4

云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34项,其中舞蹈就占了8项。非遗舞蹈传承了民族精神、舞出了文化风采,堪称真正的「最炫民族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8项云南首批国家级非遗中的舞蹈艺术吧,看看你能不能通过非遗全国序号和图片,猜出它的「真面目」。

民族舞蹈

锅庄舞


锅庄舞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锅庄舞

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源于对图腾的崇拜,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

锅庄舞

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

锅庄舞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艺术的发展,藏族民间歌舞艺术「锅庄舞」摆脱了对于原始生产劳动的直接依赖和纯客观的模拟,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范围。

锅庄舞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

2006年锅庄舞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鼓舞

木鼓舞

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跳起木鼓舞来。人们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翩跹起舞。

木鼓舞

他们以曲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转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

木鼓舞

整个歌舞表现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过程和木鼓落成时的喜悦心情。

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

木鼓舞

现在,人们在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而成为佤族的代表性舞蹈。

木鼓舞

2006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舞

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地区的传统舞蹈,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

广泛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铜鼓舞

据考古学方面的发现,舞蹈时使用的乐器「铜鼓」距今已有2600多年。最早由铜釜演化而来,原为炊具或礼器。明代《蜀中风俗记》中载,婚丧与年节时,当地都要「击铜鼓歌舞」。

铜鼓舞

铜鼓声音洪远,故又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中,成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

铜鼓舞

铜鼓舞与祭祀或巫术(驱病祈福)活动紧密相关,如宋代史籍上说:「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病不知医,尚跳鬼,数人为群,击鼓鸣钲,跳舞呼号」。

铜鼓舞

2006年,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雀舞

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傣族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歌舞剧之分。表演时,舞者身带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

孔雀舞

跳舞时,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从出窝开始、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夕照、最后到展翅飞翔,整套动作有严格的步伐、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为主,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顺乖巧、美丽善良和婀娜多姿。

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先民情趣的流露,也是神人叙事性的肢体语言,在孔雀舞飘逸动态结构背后,蕴涵着傣族人家丰富的生命意义。

它是傣族民族历史上最具有生命意义,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的一种舞蹈。

孔雀舞

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是流传于澜沧江上游的傈僳族传统舞蹈,曲调深沉悠远,如山羊长鸣,音色婉转舞步多变,故也称为「山羊的歌舞」。

阿尺目刮

这种民族歌舞是傈僳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傈僳族族源、迁徙历史、文化习俗等大多以民间文学和口传形式相传下来。

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以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的歌舞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

表现了傈僳族人民对各种动物的挚爱以及向恶劣的生存环境作艰苦卓绝斗争的乐观向上精神,保留了浑厚古朴的原始艺术风格和特色。

阿尺目刮

据说维西县叶枝乡同乐村是「阿尺目刮」的起源地,当地傈僳族群众半农半牧,村寨的傈僳族居民全部是用原木搭成的「木棱子」,呈阶梯状一层层分布在山坡上。

阿尺目刮

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但无庙宇,宗教活动大多通过歌舞进行,也就催生了「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民族舞蹈,2006年就以其较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入选了云南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

在彝族花倮人的重要节日时,全村男女老幼欢聚于场院,妇女身穿节日盛装,在葫芦笙的伴奏下,围成圆圈翩翩起舞。

葫芦笙舞

花倮人葫芦笙制作工艺特别,五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或铜制簧片,插入葫芦制成的音斗,三支笙管侧面开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斗背后也开有音孔,最长的一支顶端还套有一个 小葫芦,以增加共鸣。

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吹笙的为男性,跳舞的为女性。舞蹈时,吹葫芦笙者为领舞,只要葫芦笙一响,妇女们便两人一对,并肩挽臂,紧靠站立,携手随葫芦笙吹出的节拍,踏地顿足,扭肢摆裙,娑娑起舞。

葫芦笙舞

整个葫芦笙舞分七路,葫芦笙舞有牙虐(站着跳)、牙庆(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圆圈)、牙稳(穿花)、牙搞(对点头)和牙敢(前跳又后跳)等,每一种套路都有不同的葫芦笙曲调吹奏,音乐较为丰富。

葫芦笙舞

舞蹈时,不管队形怎样变化,舞圈都要不断向右或向逆时针方向行进。节奏与迪斯科舞相近,因此被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戴爱莲誉为「中国式的迪斯科」。

葫芦笙舞

2006年5月20日,彝族葫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盒舞

烟盒舞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烟盒舞

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等劳作时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烟盒舞

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

从此以后跳三步弦时,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因为尼苏青年男女相邀跳乐唱曲活动中多有姑娘为小伙装烟情节,故而民间把跳烟盒舞、唱海菜腔的男女聚会活动称为「吃火草烟」。

烟盒舞

牛皮烟盒难做不便携带,后来逐步改用树皮和竹片所做,装烟轻便,跳乐敏捷,响声明亮。

2006年5月20日,彝族烟盒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鼓舞

大鼓舞

基诺族大鼓舞在基诺语中称「司土锅」,「司土」意为「大鼓」,「锅」意为「跳」,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

大鼓舞

基诺族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

大鼓舞

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大鼓舞

他们使用的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

基诺族大鼓舞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目前,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及全部舞蹈动作。

大鼓舞

基诺大鼓舞把基诺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热情奔放、风格独特,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风格。2006年,基诺大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 螺蛳粉申请国家级非遗,非遗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 三个民族都会跳大鼓舞,哪个最正宗?

文章点评

(共0条)
56文化网
点击查看更多
没有更多评论

猜你喜欢

换一批
  • 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

    地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东楼、南楼

    时间:2023/02/02 - 2028/02/02

热门推荐

  • 永子和云子有什么区别?一文带你解锁!

  • 民族丨56个民族服饰最终篇——独龙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 《云南迪庆藏族传统音乐音像集成》

  • 云南人人爱的米线,吃法可不止“过桥”

  • 代表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大红袍,原来不是红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点评

分享

请输入验证码

文化数字平台

平台的使命是,整合、展示、宣传中华文化;
平台的信念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平台的宗旨是,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首页

文化百科

文化趣闻

文化圈子

文化动态

关于我们

56简介

版本信息

联系我们

诚信招聘

公众号
56文化公众号
微信
56客服
56小象抖音号
56小象抖音号

友情链接:

爱站网

唐诗三百首

长亭文章网

天马文学网

满分作文网

中华历史

大河网

毕业论文

牛台词网

知网查重

云南软件开发公司

网安备案号: 滇公网安备 53011202000528号 Copyright © 2018 云南五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滇ICP备18009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