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 南诏

南诏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历史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亦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基本信息
编辑
南诏国
南诏国
Nanzhao Kingdom
贝币
太和城、羊苴咩城、鄯阐城
哀牢语、汉语
哀牢(乌蛮、白蛮)
佛教、图腾崇拜
君主专制政体
约75万平方公里(820年)
约一百万(902年)
太和、景东、拓东、弄栋
亚洲
南诏
皮罗阁、阁罗凤、世隆
目录
  1. 1 国号

  2. 2 历史

  3. 2.1 渊源

  4. 2.2 兴起

  5. 2.3 壮大

  6. 2.4 中兴

  7. 2.5 衰落

  1. 2.6 灭亡

  2. 3 疆域

  3. 4 政治

  4. 4.1 中央官制

  5. 4.2 地方官制

  6. 5 军事

  1. 5.1 兵制

  2. 5.2 罗苴

  3. 6 经济

  4. 7 文化

  5. 8 文学

  6. 9 宗教

  1. 10 丧葬习俗

  2. 11 艺术

  3. 11.1 雕刻绘画

  4. 11.2 音乐舞蹈

  5. 12 民族

  6. 13 国王世系

正文
编辑正文

国号

“ 南诏”的由来是因为其前身“蒙舍诏”,因位于六诏之南,故名南诏。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此外,南诏又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

而在南诏国内,其国号则数次更变。752年,阁逻凤叛唐自立国号为“大蒙”(一说为细奴逻所立国号)。公元784年,异牟寻改国号为“大礼”(又有“异牟寻初立,改国号‘大理云’” 的说法);794年,异牟寻归唐,改国号为“南诏”。860年,世隆再次叛唐,改国号为“大礼”。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直至灭亡。

历史

渊源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豪酋张乐进求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予舍龙之子细奴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兴起

永徽四年(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 ,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开元二十六年 (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太和城。” 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南诏算正式立国。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唐朝亦用兵于南诏,《新唐书》:“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壮大

南诏国依附唐朝,统一了六诏。天宝四年 (745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姓)兼琼遣使至云南,与皮逻阁言语不相得,皮逻阁很不满意。

天宝九载(750年),阁逻凤路过云南(即姚州),云南太守 张虔陀侮辱同行的妇女,勒索贿赂,阁逻凤不应,张虔陀派人去辱骂,并向朝廷诬告阁逻凤。阁逻凤愤怒,起兵攻破云南,杀张虔陀,并取羁縻州。史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为云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谋,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旧事,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出戎、巂州,往击南诏,阁逻凤遣使谢罪请和,请还其所虏掠,表示愿意归附于唐朝,若不允许则“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鲜于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兵临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唐兵死六万人。 南诏方面亦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

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音密mì)率兵七万击南诏,进至南诏首都太和城,全军覆没。这是唐最后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禄山反叛,唐无力再进攻,可是南诏还有意归唐。阁逻凤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 阁逻凤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两国关系是不能持久的。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诏、吐蕃联军,使其损失惨重。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数次失败,损失超过十万人。《资治通鉴》:“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新唐书》:“德宗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颠踣厓峭且十万。”……

中兴

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与吐蕃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吐蕃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改为君臣关系。

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

郑回曾是唐人,后来被南诏俘虏,然后郑回称为南诏的高官。郑回先后教育了凤迦异、异牟寻、寻梦凑等多任南诏太子。即使异牟寻、寻梦凑,也被郑回打过。南诏国上下没有不害怕郑回的。南诏把宰相称为清平官,南诏设置六名清平官,异牟寻以郑回为清平官,事务都与郑回商议,郑回执政当权。其他五个清平官,谦恭谨慎的侍奉郑回。如果他们有了过失,郑回就打他们。 郑回劝异牟寻重新归附于唐朝。异牟寻派使者送帛书给唐朝的节度使韦皋,异牟寻在帛书里说“异牟寻世为唐臣”,之前张虔陀志在吞并、侮辱南诏,唐朝使者不给南诏澄清昭雪,鲜于仲通攻打南诏,所以南诏才背叛唐朝。异牟寻说自己的曾祖受先帝恩宠,后人都蒙恩继承王位,百姓懂得礼乐,本是唐朝的教化。而现在吐蕃百般欺诈,怀恶相逼。异牟寻愿竭诚改过自新,归顺于唐朝天子。

异牟寻派使者带着黄金、丹砂到唐朝,唐朝韦皋将其送到京师。使者献上黄金、丹砂,并且说“异牟寻请求归顺于天子,永为唐朝的藩属。所献的黄金,是表示归顺之意如黄金;丹砂,是表示赤心”。唐德宗赞许之,赐给异牟寻诏书,并且命令韦皋派使者去查看情况。

韦皋派其崔佐时到羊苴咩城。崔佐时宣告天子的旨意,异牟寻与其下属都趴在地上并且低头受命。

南诏之主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献地图、方物于唐朝。唐朝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异牟寻黄金印,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使者到达南诏,异牟寻离开座位,跪着接受册印,稽首再拜;又接受所赐服备物,说:“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衰落

太和三年(829年),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 太和四年(830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资治通鉴》:“德裕乃练士卒,葺堡鄣,积粮储以备边,蜀人粗安。” 《新唐书》:“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

唐文宗准许南诏求和,立约互不相侵,又用李德裕为剑南节度使,整顿边防,训练士卒,防南诏再来攻掠。

860年,安南引南诏兵乘虚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不久唐军再次占领安南。863年,南诏攻破交趾城,唐军退守岭南。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髙骈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败林邑兵,进攻南诏龙州屯,蛮酋逃走。酋龙派杨缉思助酋迁守安南,以范脆些为安南都统,赵诺眉为扶邪都统。咸通七年(866年)六月,髙骈到达交州,取得多次胜利,士兵作战积极,杀死敌将张诠,李溠龙率万人投降,髙骈攻破波风三壁。南诏杨缉思出战失败逃回,唐军趁势攻入城池,唐朝髙骈斩酋迁、脆些、诺眉,献上首级三万,平定安南。

869年,南诏军开始进攻西川。

875年,髙骈率五千人渡江,到达南定,大破南诏军,用缴获南诏军的物资来补给军队。监陈敕使韦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补充高骈的部队,髙骈继续进攻南诏,多次击破之。髙骈又大破南诏蛮于交趾,杀获甚众,包围交趾城。髙骈督励将士攻城,于是攻破城池,杀段酋迁及土蛮为南诏乡导的朱道古,斩道三万余级,南诏余部逃走。髙骈又击破归附南诏的土蛮二洞,杀死他们的酋长,土蛮帅众归附者达到万七千人。颜庆复到达新都,南诏分兵去抵挡他。甲午,与颜庆复遭遇,颜庆复大破南诏军,杀二千余人,蜀民数千人争操芟刀、白以助官军,呼声震野。乙未,南诏步骑数万到达,恰逢右武卫上将军宋威指挥忠武二千人至,立即与诸军会战,南诏军大败,死者五千余人……甲兵服物遗弃于路……高骈到达成都,派步骑五千追击南诏军,至大渡河,杀获甚众,擒其酋长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斩之。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称为平夷军,又筑城于沐源川,都处于南诏与西川之间的要地,各置兵数千镇守,使南诏失去再战的勇气。

髙骈写信给骠信,骠信非常恐惧,把他儿子作为人质送给唐朝,誓约不敢寇边。

南诏长期与唐朝战争,宋威、髙骈等率唐军数次大破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耗虚”, 甚至到了征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为兵、而让妇女代替男子耕种的地步。

乾宁四年(897年),唐朝西川节度使王建说“南诏小夷,不足辱诏书。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认为南诏没资格得到诏书。 与唐朝作战,南诏要依靠黎、雅间的刘王、郝王、杨王等浅蛮部族。王建严厉对待这些部族,南诏与这些部族不敢侵盗。后来这些部族首领泄露军机,都被王建杀死。

灭亡

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起兵杀死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灭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

疆域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洱海地区是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十赕是: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又作矣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古城)、大釐赕(又作史赕,今大理喜州)。

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政治

中央官制

南诏国王坐向东,自称为元,称诸臣为昶(音场chǎng)。诸臣对国王只自称官衔不称臣。主要官员中最高级称清平官,凡六人,职位等于唐朝的宰相。 又有大军将十二人,随同清平官每日见国王议事。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平章事),二人为副内算官,同勾当(同平章事)。又外算官二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任。外算官领六曹,凡六曹该行下的公事文书,由外算官与本曹出文牒行下。六曹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名称是兵曹、户曹(管户籍)、客曹、法曹、士曹(管营造工程)、仓曹(管财政)。六曹长有功绩,得升大军将。大军将在内随同清平官议政,出外镇守重要城镇,任节度使,积有功绩,得升清平官。

地方官制

地方组织是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分为十睑(音简jiǎn,相当唐朝的州)六节度。邆川城(大理自族自治州东南)、龙口城(大理县北)、大厘城(大理县喜州)、太和城(大理县太和村)、羊苴咩城(咩音miē大理县)为一组,分设三:邆川城力赕,大厘城,龙口城为史,太和城、羊苴咩城为阳。南诏国王往来居住,五处如一。此外,白崖(又名勃弄,大理县东南红岩)为国王亲属所居,亦为官员分田所在;赵川(大理县)东南为亲近国王的白蛮所居,亦即南诏主要官员的家族所居;蒙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南诏的发祥地。以上称六,是南诏国家直接统治的地区。六以外,东有云南(祥云县)和品澹(祥云县西品甸),西有蒙秦脸(漾濞县),北有牟和(洱源县北蒙次和村),为拱卫中心地区的重镇,亦为洱海地区的门户,由国王的子弟镇守。以上共十。各地方凡一百家设总佐一人,一千家设理人官一人,一万家设都督一人。南诏有会川、通海两都督。

六个节度使卒兵分驻外围要害地方,统治六诏以外的诸部落。弄栋节度使驻弄栋城(姚安县),管诸族部落。境内不许汉人居住,原来住在姚州的汉人都被迁徙到远处。永昌节度使驻永昌城(保山县)。永昌是古哀牢族(乌蛮别种)居地,南诏国王的始祖舍龙来自哀牢,南诏与哀牢有良好关系。南诏全国常备兵数为三万,永昌镇就有兵一万,其中一部分当是哀牢人,另一部分是勇健善斗的望苴子,也是乌蛮别种。永昌镇拥重兵监视西爨,又管辖金齿、漆齿、银齿、绣脚、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落后部落。这些部落要通过三译四译,才能与南诏言语相通。银生节度使驻银生城(景东县),辖区直到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督辖朴子、长鬃等数十族。南诏迁徙弄栋镇境年汉族人到远处,很可能是指与唐境隔绝的永昌银生两镇。剑川节度使驻铁桥城(剑川县北),管辖浪加萌、于浪、传衮、长裈(音坤kūn)、磨些、朴子、河人、弄栋等十余族。拓东节度使驻善阐府(南诏别都,昆明市),管辖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七九四年,南诏击败吐蕃,迁施蛮、顺蛮、磨些蛮、茫蛮、弄栋蛮等数万户到拓东镇,充实云南的东北境。丽水节度使驻丽水城(在腾冲县西),管辖金齿、漆齿、绣脚、绣面、雕题、僧耆等十余族。六节度使对外是剑川、丽水两镇防吐蕃,拓东、弄栋两镇防唐剑南,对内是六镇都管辖境内诸族。看诸族名号,可知许多是非常落后的部落,南诏国行施统治权,自然要和诸族接触,在接触中诸族接受一些较高的文化,改革一些野蛮的“故俗”,节度使用兵力迫胁,破坏诸族的闭塞生活,终究是一件好事。

军事

兵制

南诏国采用唐均田制、府兵制,文武官员和自由民都受到耕地,也都负担服兵役的义务。丁壮人当战兵,有马的人当马军。器械各兵自备。军事组织以乡兵为主,按照居地远近,编为东南西北四个军,每军置一将,统带一千人或五百人。统带四个军的军官称军将。各地方人口有多有少,编成的军也多少不等,因之管军的府,有大府、中府、下府、小府四级的区别。

每年十、十二两月,农事完毕,兵曹长行文书到境内诸城邑村谷,各依四军的编制,集合队伍,操练武艺,检查器械。挑选最精锐的乡兵作前锋,称为罗苴子,每百人置罗苴佐一人统带。四军各有罗苴子,无论操练或作战,总走在最前列。有敌人从某方入境,即由某方的军抵御。出兵征战,以二千五百人为一营(即军将所统率的四军,其中一军一千人,三军各五百人),每兵携带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因为带粮不多,急求决战,军法规定兵士前面受伤,允许治疗,如背后受伤,即行杀戮。

罗苴

罗苴,白语词,意即虎子。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对武士、勇士的称呼,从乡兵中选拔出来的军队中的精锐。统领罗苴的武将又称罗苴佐。

经济

在南诏统一以前,农业在西洱河蛮的经济生活中已占主导地位,农作物有稻、麦、粟、豆等,耕种方式、收获产量与中原大体相同。蒙舍诏和蒙嶲诏虽属生产较落后的乌蛮,但社会经济也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所在的阳瓜州(今巍山)土地肥沃,适宜稻禾的生展,又有大池塘,周围达数十里,盛产鱼及菱芡等物,当地“邑落人众,蔬菜水菱之味,则蒙舍尤殷”。

自南诏统一,公元八世纪中叶起,南诏的大部分地区,北起曲州(今昭通)、靖州(今威宁),南到宣城(今元江);东起石城(今曲靖),经滇池、洱海,西至永昌(今保山),“邑落相望,牛马被野”, 皆以农业为主,耕耘水田,种植稻谷,兼种豆、麻、黍、稷。水稻每年一熟,收获后栽种大麦,在冈陵上种植小麦,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除农田生产外,还栽植桑、柘、麻、竹、桃、李、橘、木棉、荔枝、槟榔、椰子等。“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千数丈。” 柘林用以养柘蚕,用柘蚕的茧抽丝,可纺丝绫织为帛及绢。男耕女织,栽桑养蚕已成为典型的家庭经济模式,盛称“家绕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

煮盐业在南诏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安宁(今昆明安宁)、泸南、昆明(今四川盐源)等盐井。制盐方法落后,先取咸水浇在柴禾上,用火将柴烧成炭,再从炭上取盐。

南诏对臣下实行分封授田制度。清平官以下,都有官给分田,上官授田十双,相当于汉制半顷;上户授田三十双,相当于汉制一顷五十亩。中户、下户各有差降。得到分田的官员或人户,除下户可能自耕外,都把田交给“佃人”耕种,每一佃人所佃租耕种的田地多少不等。
由于南诏社会生产力较为发展,主要农业区的生产已和中原接近,所以,南诏社会尽管存在或多或少的奴隶制因素,但从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封建领主已成为主导的生产关系。

文化

南诏文字受汉字的影响很深,唐武后圣历元年(698)所立的安宁《王仁求碑》的碑刻文字所用皆为武则天颁行的字体,同时还运用了唐代民间流行的俗字体,如冈(罔)、(闭)等。具有典型性的《南诏德化碑》通体全是唐代汉字,且辞藻华丽,颇具唐风。在佛教传入南诏后使用汉字更为普遍,著名的《南诏中兴二年国史画》是反映南诏历史的国史画卷,秘藏王宫内供王室成员观看的,画卷的款式、题记皆采用汉字,画卷外的补充说明文字卷亦用汉字。

南诏还使用僰文记事。僰文即用方块文字记录白语的文字,或将汉字笔划作部分增减而成的表意记音文字,这种文字创始于南诏时期。僰文多用在有字砖瓦上,在云南许多古城遗址中都出土了刻有这种僰文的有字瓦。还有用僰文写成的《僰古通记》。但这种僰文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在南诏以后基本没有人使用。

文学

在诗星璀璨的唐朝,作为仰慕中土文化的南诏,能够涌现一批有造诣的少数民族诗人及其作品,是无须置疑的。只是这一批诗人及其作品,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获知他们的名字,也无颜再睹他们的诗作。

南诏杰出的诗人除杨奇鲲、段义宗外,还有赵眉隆、赞卫姚岑两人,而且他们在出使唐朝时还写过诗作。从段义宗《题判官赞卫有听妓洞云歌》一诗可知,赞卫姚岑的官职是判官,《洞云歌》是赞卫氏所作,段氏唱和。赵眉隆亦“有词藻”。这就证明,有史记录的这4位南诏使,同时也是南诏的4位诗人,他们之间应有唱和作品,只是未被历史记录。另外,世隆时期的董成也应是一位有造诣的诗人,世隆曾“遣清平官董成至成都”(《南诏野史》),被剑南节度使李福囚禁,险些被杀。因此有人认为《思乡》一诗是董成所作。

道南和尚疑为南诏时期的一位僧侣诗人。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天启《滇志》卷二十八皆载有唐道南和尚《玉案山》七律一首,筇竹寺在玉案山,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云,筇竹寺,“唐贞观初建”,元代郭松年就曾经在此地见到过“梵宇云堆筇竹老”的景象(郭松年《筇竹寺》),可推断道南和尚为南诏时筇竹寺僧。《玉案山》诗云:

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一局仙棋苍石灿,数声长啸白云间。

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斑。万古难磨真迹在,峰头鸾鹤几时还。

此诗生动描写了玉案山的迷人景色,述说了这座名山的动人传说。让人们难解的是,全诗充满道教意味,这与道南的“和尚”身份不大合拍。

留有诗名的南诏诗人还有居住在楚雄五楼山的王载玄、张明亨。天启《滇志》卷十七说,王、张二人栖居楚雄五楼山,“志在清虚,日载酒峰巅,长啸狂吟,时人莫知识也。”后来遇上“无心昌道人”。到第二年约定的日期,王张二人重登塞上,口占一首绝句曰:“去年霜草断人魂,满江秋水白纷纷。犹记别离亭畔约,西山塞上未逢君。”吟罢,清风徐来,彩云飞舞,无心昌道人旋即来到。不多时,王载玄随无心昌道人腾空而去,张明亨亦阖然仙逝。然而《滇志》没有说明此诗的出处,其来源不清。

南诏的文学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南诏时期由于与内地联系的增多,加之汉族移民不断进入南诏境内,汉族文学在南诏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南诏大理时期洱海民族之文学见于纪录者,大都受中国(内地)文学的影响”。南诏文学多具有唐代文学的风采。南诏王及其子孙大多习汉文,读儒家之书。阁罗凤“不读非圣之书”,“尝读儒书”。唐西沪令郑回被阁罗凤“甚爱重之”,令教子弟,阁罗凤之子凤迦异、孙异牟寻都曾以郑回为师学儒学,因此“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南诏还遣送统治者的子弟及贵族大臣到成都就学,前后延续50年,就学者多达上千人。这些就学于成都的子弟将汉文化带回了南诏,大大丰富了南诏的文学艺术,涌现出许多诗人和文人,南诏不少的诗文流传到唐朝内地,有的还被收录到《全唐诗》、《全唐文》中。

南诏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南诏王寻阁劝即是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星回节游避风台》一诗被千古流传,其诗云:“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南诏王),翊卫类夔契,伊昔今皇远,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此诗颇具唐诗风格。

南诏官员中也有不少的诗人,布燮(清平官)段义宗的诗歌广为流传,例如《题大慈寺芍药》中的名句“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和《题三学经楼》中的“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都是佳作。还有世隆时的清平官董成的诗《怀乡》:“沪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消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月夜,万里照关山。”这首诗的唐诗风格突出,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清平官赵叔达的诗也很有名。清平官杨奇鲲的诗不仅意境新颖,而且颇具唐诗韵味,如收入《全唐诗》中的《岩嵌绿玉》:“天孙昔谪天下绿,雾鬓风鬟依草本,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它充分反映出南诏诗歌的高水平。

南诏散文的造诣也较高,流传极广的《南诏德化碑》是散文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碑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辞藻典雅,文字高洁流畅,跌岩生姿,一气呵成,颇有唐代散文大家的文风。

宗教

南诏的宗教信仰是多样的,既有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又有佛教密宗。

佛教(密宗)传入南诏,逐渐成为南诏统治者推崇的国教,是南诏国最盛行的宗教。这一时期统治者大建寺庙,铸造佛像。劝龙晟曾用三千两黄金铸佛3尊,到劝丰佑时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南诏的许多寺塔和佛像都在这时兴建或重建,到隆舜时建了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佛教成了南诏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在南诏时期另一种原始宗教,在多数白族居住的村子都有一个“本主”,这些“本主”有的是自然神,如苍山神、龙母、洱海神;有的则是图腾或祖先崇拜神,如白马、白骆驼、柏节夫人、细奴罗、郑回。

丧葬习俗

南诏国中王室和佛教徒盛行火葬,而西爨白蛮则盛行土葬,《蛮书》记载:“ 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稍富室广栽杉松。蒙舍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其)〔两〕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

艺术

雕刻绘画

剑川石钟山石窟是南诏石刻艺术的精品,分布在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沙登村、狮子关3个地点,共有17窟,造像139尊,碑碣5通,造像题记和其它题记44则。造像内容一是佛教题材,有如来佛、观音、天王、大力士等;二是世俗题材,如南诏王、清平官、僧人等。石窟艺术风格受到敦煌、藏族、南亚文化风格的影响,但又具有南诏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南诏文化与汉族、藏族、南亚文化交流的结晶。

南诏的绘画艺术集中体现在《南诏中兴二年国史画》之中,此画成于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内容描绘了当时记述的南诏历史和神话传说的片断,从巍山祭铁柱始至中兴二年的史实,神话及佛教传入的故事,图文并茂,是一幅既具有绘画艺术又具有研究南诏历史的重要文物,被誉为“南诏瑰宝”。

音乐舞蹈

南诏时期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尤以南诏的宫廷音乐为最。宫廷音乐是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和东南亚音乐而形成的。东南亚的“骠国乐”首先传入南诏,而后由南诏传入唐朝的长安。南诏宫廷中还流行中原王朝所赐的“龟兹乐”。
南诏亦有自己的宫廷音乐,南诏王异牟寻作《南诏奉圣乐》,献给唐朝。 南诏曾以260人的大型乐舞团历尽艰辛,跋山涉水,赴长安向唐朝敬献“南诏奉圣乐”乐舞。 南诏的乐曲还有“天南滇越俗歌”,这是由云南民歌经加工而成的官府音乐。还有“盖罗缝”、“赞普子”、“菩萨蛮”等乐曲。南诏为乐曲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拍板、筚篥、铙、铎、钲和铜鼓等。南诏民间也广泛流传着许多“俗歌”、“俗舞”,最为普遍的是“踏歌”(打歌),以笙、笛等乐器伴舞,这就是桂馥《滇游续笔》所说的:“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踏地而歌”的踏歌,很受民间男女青年的欢迎。

民族

在南诏,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等族群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凡徙二十余万户。河蛮与西爨同为白蛮,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诏的实力。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

国王世系

第一代王细奴罗(617-674),又名独逻、独逻消,舍尨之子。649-674年在位。

第二代王逻盛(634-712),又名逻盛炎,细奴逻之子。674-712年在位。

第三代王盛逻皮(672-728),逻盛之子。712-728年在位。

第四代王皮逻阁(697-748),盛逻皮之子,唐朝赐皮逻阁名归义。 728-748年在位。

第五代王阁罗凤(712-778),皮逻阁之子。748-778年在位。

第六代王异牟寻(754-808),阁逻凤之孙,凤伽异之子。778-808年在位。

第七代王寻阁劝(777-809),又名新觉劝,异牟寻之子。808-809年在位。

第八代王劝龙晟(797-816),寻阁劝之子。809-816年在位。

第九代王劝利晟(801-824),又名劝利,劝龙晟之弟。816-824年在位。

第十代王劝丰祐(817-859),劝利晟之弟。824-859年在位。

第十一代王世隆(843-877),又名酋龙,劝丰祐之子,859-877年在位。

第十二代王隆舜(860-897),又名法,世隆之子。877-897年在位。

第十三代王舜化贞(876-902),897-902年在位。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825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5-14 11:47:01
  • 创建者 : 中岛

百科目录

  • 1. 国号
  • 2. 历史
  • 3. 疆域
  • 4. 政治
  • 5. 军事
  • 6. 经济
  • 7. 文化
  • 8. 文学
  • 9. 宗教
  • 10. 丧葬习俗
  • 11. 艺术
  • 12. 民族
  • 13. 国王世系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国家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