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其他 滇式风筝

滇式风筝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其他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滇式风筝的技艺离不开传统风筝的“四艺”,即“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戴永庆整理总结了制作风筝的技艺,将滇式风筝的结构比例图绘制出来,以便于风筝教学。“滇式风筝”在风筝节上屡次获奖,2001年第十八届潍坊风筝节上,戴永庆的作品获得团体二等奖。2002年第十九届潍坊风筝节,戴永庆扎的龙形风筝获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国际风筝节,其徒弟李竞飞的作品《魅》得一等奖。

基本信息
编辑
滇式风筝
云南
目录
  1. 1 基本概况

  2. 2 主要荣誉

  3. 3 人物介绍

  1. 3.1 风筝渊源

  2. 3.2 授徒 

  1. 3.3 量化制作 

  2. 4 早年经历

  1. 5 获奖经历

  2. 6 风筝特点

正文
编辑正文

基本概况

风筝,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它与地域文化相关。山东有潍坊“鲁蝶”、北京有“京燕”、天津有“津奇”、南京有“南响”。而云南特有的滇式风筝——“滇蜂”,是继这四大风筝流派后的又一主流风筝流派。 

滇式风筝流传民间500多年。将风筝带到云南的是明朝著名将领沐英。当时,风筝是在军队间传递信号的主要工具,属于军事用途。到了近现代,放风筝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戴永庆先生是昆明“滇式风筝”的代表人物,扎风筝在戴家作为一种家艺代代相传,到戴永庆已是第四代。滇式风筝的技艺离不开传统风筝的“四艺”,即“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戴永庆整理总结了制作风筝的技艺,将滇式风筝的结构比例图绘制出来,以便于风筝教学。

主要荣誉

“滇式风筝”在风筝节上屡次获奖,2001年第十八届潍坊风筝节上,戴永庆的作品获得团体二等奖。2002年第十九届潍坊风筝节,戴永庆扎的龙形风筝获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国际风筝节,其徒弟李竞飞的作品《魅》得一等奖。

人物介绍

风筝渊源

在云南,说到滇式风筝不得不提昆明人戴永庆。2010年64岁的他,已经与滇式风筝“打交道”54年。扎风筝在戴家作为一种家艺代代相传,到戴永庆已是第四代。从小对风筝有着特殊情感的戴永庆,十岁开始就吵着学扎风筝。无奈之下,父母,只好答应,惟一的要求是不允许半途而废,必须学到底、学透、学精,戴永庆点头允诺。 

年幼的戴永庆不知扎风筝是门大学问,必须掌握书法、绘画、木工和篾工多样技术,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有懈怠心理。每当练习书法和绘画时,母亲总是手拿棍子守候一旁,一旦不认真,当即就是一棍子打在手背上。在严格管教中,两年后,戴永庆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扎风筝的所有工序,他扎的风筝不但飞得高还飞得远。 

授徒 

戴永庆一边做着研究的同时,也在传授学徒手艺。戴永庆带的三个学生,有从事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工作,还有社会工作者。在2009年8月20日的美国华盛顿州国际风筝节,学徒李竞飞的风筝作品《魅》留空8小时,获得此次大赛一等奖。在日本、印度、美国、加拿大等众多风筝面前,李竞飞的“滇式风筝”因手工、物理学、力学、绘画、艺术等各方面的优势夺冠。自李竞飞的滇式风筝获奖后,美国西雅图、芝加哥等各大城市一度掀起了学做“滇式风筝”的热潮。目前,李竞飞获奖的风筝作品已被西雅图世界风筝博物馆收藏。同时,该馆也收藏了戴永庆的风筝作品三件。 

量化制作 

民间工艺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没有标准可言。多采用“歌诀” 形式达到好教好记的目的。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在流传中容易出现丢失、修改、讹误现象。戴永庆14岁时已经关注到这种情况,于是设想将风筝规格量化,归纳出具体的比例,易学易懂易传。 

当戴永庆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时,遭到一致反对。原因是量化后的风筝制作他人易掌握,自己容易丢掉饭碗。尽管家人不理解,戴永庆还是偷偷研究起风筝的规格和比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戴永庆最终找到了突破口,摸索出~套滇式风筝的量化比例。经量化后制作的第一只风筝“歪桃”试飞成功,宣告了滇式风筝从此有了量化标准。 

规格量化后的滇式风筝制作变得简单易学,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缺点。戴永庆始终记得祖辈的口训,学手艺靠自己。在取得成功第一步的基础上,戴永庆并不满足,改进工具成了第二步计划。扎风筝离不开篾,篾的厚薄直接决定风筝飞的高远。于是削篾成了工序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传统手法中要求削成“牛尾子”。所谓“牛尾子”就是要求从厚到薄,要一刀削成,这一道工序,让戴永庆足足练习了两年时间才做到游刃有余。削篾不但要求技法精,而且耗时长,一副风筝的篾最快也要花上两个小时。 

要想风筝扎得快,改进工具是关键。戴永庆不仅风筝扎得好,就连木匠活也干得不赖,于是改进工具对于他来说不算难事。经过半年左右的摸索,戴永庆第一台削篾刨诞生了。有了削篾刨之后,原来耗费两小时,现在只要15分钟,大大节约了时间。为此,滇式风筝进化的第二步也圆满成功。 

早年经历

十七八岁时,戴永庆常常自制风筝出售,以补贴家用。到了文革时期,风筝被划归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不许放,更不许卖。开始,戴永庆依然奔走街头卖风筝,但被工人纠察队和警察数次收缴后,他才放弃。不仅风筝卖不成,就连祖传的清代末年的宫灯彩扎的图谱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烧毁。 

无奈之下,戴永庆只有四处奔走找工作,泥匠、木匠、铁匠、车工……都干过。 

颠沛的生活经历,为戴永庆在风筝创作上奠定了基础。戴永庆家里堆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龙、桃子、京剧脸谱、戏曲人物等。戴永庆最绝的就是做命题风筝,只要你能想到的物件,他都能信手拈来扎得活灵活现。 

用戴永庆的话说,滇式风筝的技艺离不开传统风筝的“四艺”,即“扎、糊、绘、放”。简单地理解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实际上, “四艺”几乎包含了传统中国风筝全部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 “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 “色、底、描、染、修”;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四艺”能综合反映出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在这“四艺”的基础上,滇式风筝区别于其他风筝的工艺特点就是“泄、找、躲、让”。泄,指多余的风从风槽泄走;找,指即使风向比较乱,滇式风筝也能自己找到风向;躲,风大就会躲风;让,若是风更大,它就让着风过。滇式风筝凭结构上的合理眭和科学性,被国内外风筝专家看好,很多专家认为,滇式风筝是继“京燕”、“鲁蝶”、“南响”、“津奇”四大风筝流派后中国第五大风筝流派,称之为“滇蜂”。

戴永庆从扎风筝补贴家用转为钻研风筝的技法和创新,在传统的筒式、蜈蚣、板式、硬翅四大类上做出了重大突破,目前已研究出龙形、长串式、倒三角、无风槽式、仿生形风筝等五大类,品种逐渐丰富起来。戴永庆一边做研究的同时,也在传授学徒手艺。 

获奖经历

戴永庆的“滇式风筝”在昆明风筝节上屡次获奖,不仅如此,他的“滇式风筝”在外省也是名声大振,2001年第十八届潍坊风筝节。他的作品获得二等奖。2002年第十九届潍坊风筝节,他扎的龙形风筝获第一名。2009年8月20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国际风筝节,其学徒李竞飞的风筝作品《魅》留空8小时,获得大赛一等奖。 

风筝特点

“滇式风筝”的特点是风槽特别深,角度特别大。而且每只风筝上都有一个“坠力面”,即在风筝底部设计出具有流线型的气流通道,致使升力越大,坠力就越大,因此保持了风筝适合的高度,不会忽升忽降。戴永庆的“滇式风筝”不但在昆明风筝节上,屡次获奖。而且在外省也是名声大振,参与2001年的第十八届潍坊风筝节,获得二等奖。参与2002年第十九届潍坊风筝节,龙形风筝获得第一名。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932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12-06 16:43:57
  • 创建者 : 丸约

百科目录

  • 1. 基本概况
  • 2. 主要荣誉
  • 3. 人物介绍
  • 4. 早年经历
  • 5. 获奖经历
  • 6. 风筝特点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滇式风筝 风筝 手工艺 云南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