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艺术 音乐 云南民族歌曲

云南民族歌曲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艺术 > 音乐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云南民歌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基本信息
编辑
云南民族歌曲
目录
  1. 1 一、教育与传承功用

  1. 2 二、人生礼仪功用

  2. 3 三、祭礼与驱邪功用

  1. 4 四、交际功用

  2. 5 一、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1. 6 二、民歌是民族音乐基础

  2. 7 三、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正文
编辑正文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类别

云南汉族民歌可概括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汉族山歌在某些地区叫做“调”或“调子”,也有的叫做“腔”,山歌即所谓“山野之曲”,故,这类民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由于演唱的环境,就形成这类民歌大都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这类民歌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这类民歌是云南汉族民歌中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的部分,而各地又有不同的风格,且大都无固定歌词,多系即兴演唱,故最能显示歌手的艺术才华。云南汉族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如《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早已脍炙人口。

云南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可叫做生活小曲,数量较大,内容题材亦较广泛。这类民歌来源较复杂,既有不小明、清小曲,也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大都有较固定的传统唱词。其风格相对地不如云南山歌独特,但仍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

劳动歌曲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类是伴随着特定的劳动生产唱的山歌;另一类是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起鼓舞情绪、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作用的劳动号子,通常是一歌众各,并且有鲜明的劳动节奏和强烈的劳动气氛;再一类则是一种由专职歌手在田间伴随劳动过程即兴演唱的形式,,演唱曲调多由当地山歌、小调联缀而成。

舞蹈歌曲通常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花灯歌舞中的曲调均属此类。其中,尤以《十大姐》在国内早已享有盛誉。

建国以来,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对云南汉族民歌的介绍、传播以及演唱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黄虹演唱的《猜调》、耍山调》、《小河淌水》演唱的《绣荷包》等云南民歌,赢得了国内乐坛的赞誉。30多年来,她曾随各种艺术团体,先后访问了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尼、缅甸等国,以她精湛而独具物色的民歌演唱艺术,为云南民族音乐绘上了浓重的一笔。

社会功用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

一、教育与传承功用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演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离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这些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它们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礼仪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这些民歌的曲调起伏较小,吟诵性较强,篇幅长大,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一般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例如僳僳族的“木刮基”。“木刮”是僳僳族演唱长篇传统诗歌的曲调的名称,“基”有“根源”之意,“木刮基”意为“古歌”。 云南楚雄地区彝族的“梅葛”,包括创世、生产、婚恋和丧葬等多方面内容。

叙事歌还歌唱民族英雄和其他民间传说,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侗族的《珠朗娘美》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叙事歌中还有关于生产建设的非常详细的叙述。布朗族唱盖房的“拽”(曲调名称),从选材备料到所有工程细节,以至相关的民俗活动,均有细致的描述,使民族传统工艺和风俗得以世代传承。

二、人生礼仪功用

人生有四个最重要的阶段,即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民歌贯穿于这四大礼仪活动之中。

1.诞生礼

对许多民族来说,婴儿的出生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因此,为新生儿唱喜歌、祝福歌,就成为这些民族的共同习俗。傣族的接生婆在为新生儿拴线祝福时,要唱《接子歌》 。歌中唱道:“向家神跪拜吧/孩子的母亲/向家神致谢吧/孩子的父亲/看他的头发/像母亲的长发一样乌黑/看他的相貌/像父亲的身架一样俊俏/听他的哭声/很像母亲唱歌的嗓音/摸他的心儿/如同父亲那样善良/……在这个日子托生的人/常常伴随着幸运/在这个时辰出世的人/会做出一番大事……

2.成年礼

成年礼标志着被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举行过成年礼的人,开始拥有成年人的权力,如公开而正式的社交活动,恋受婚媾、参与氏族的秘密等。中国少数民族中的成年礼有行度戒礼、换裙礼、穿裤礼、割礼、拔牙染齿、纹身等方式,并常伴随着歌唱或群体歌舞。广西壮族男子18岁时,在清明节那天集体到一座平时不能放牛的、有神圣意义的山顶上去放声歌唱《18岁之歌》。歌词大意是:后生18岁,两角尖尖敢斗牛。唱时他们的家长和情人站在对面的山脚下倾听,都以为歌唱中声音最响亮的是自己的儿子或爱人。 《18岁之歌》的曲调粗犷、豪放、有时演唱者近上千人,歌声在山间回荡,气势磅礴。 

3.婚礼

婚礼是人的终身大事,各民族都给予特别的重视。婚礼中常常有歌舞活动以示庆贺,有些民族更有专用的整套歌曲和严格的程序规定。蒙族的婚礼歌曲由迎宾曲、敬酒歌、欢乐舞曲、母女对唱和送宾曲5个部分组成。这些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而且婚礼仪式的庄严性要求程度上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常常请有名望的职业或半职业歌手来歌唱。

云南普米族的婚礼仪式更为繁复。在结婚的日子里,男方到女家迎亲时要唱《迎亲调》、《出门调》,接新娘时双方对唱《盘婚调》,新娘上马离家前唱《上马调》,半路上遇到新郎的迎亲队伍时唱《下马调》,新娘被接到新郎家时主婚人唱《关门调》、《开门调》,接待来客时唱《迎客调》 、《做客调》等。

安徽古徽州地区的汉族,至今流行唱婚礼歌的习俗。当男方的花轿来到女方家时,新娘的母亲先唱“哭轿歌”,内容是对女儿、女婿的嘱咐。歌声悲切。为了延迟离别的时间,有的母亲能把“哭轿歌”唱得相当长。“哭轿歌”唱完,花轿才能抬走。花轿到村口时,停轿让新娘唱“哭轿歌”。新娘一边唱,一边把礼物(饰物、银钱等)分赠给为她送行的兄弟。歌词中有对亲属的嘱托,也有对自己少女时代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疑虑。花轿抬至男家,即举行婚礼宴会。宴会结束后,婚礼仪式开始。男方雇请的歌手唱“接房歌”,歌词内容为吉利的祝贺。歌声中,新郎、新娘拜天地、拜双亲、夫妻对拜。这时歌手又唱“敬酒歌”,把三杯酒洒向天、地和正中的大门。然后唱“再敬酒歌”,把两杯酒合并后,再分敬两个新人。进入洞房后,歌手唱“撒帐歌”,边唱边将花生、糕点、糖果、红枣等撒向空中和床上。“撒帐歌”唱完后,婚礼结束。 除了结婚典礼上唱的喜歌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柯尔克孜、土、傣、侗、彝、哈尼、土家等,以及汉族一些地区还有结婚前唱“哭嫁歌”(伴嫁歌)的习俗。其形式以鄂西土家族较为典型。女孩子从十一二岁起便随母亲或亲属学唱哭嫁歌。到出嫁前半月至一月时,新娘便一边准备嫁妆,一边唱哭嫁歌。起初为隔夜哭,后来为连夜哭。有独自一人哭的,也有姐妹、兄嫂、父母陪同一起哭的。哭嫁歌的歌词内容主要是辞别祖宗、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骂媒人、诉说自己的不幸、表达对亲人和娘家的留恋。土家族的风俗以是否会哭嫁来衡量女子的才德。因此离婚期越近、哭嫁歌的词曲越悲伤。直哭得新娘嗓子嘶哑、两眼红肿,方被认为是贤德女子。

广西一带的哭嫁歌,是由新娘在离家前设歌堂邀请女友来家而唱。演唱内容有一定程序,如唱父母兄长之恩、女友间惜别之情、埋怨包办婚姻、骂媒人等。湖南嘉禾地区,新娘出嫁的前两天,从小一起长大的要好的女友们便自动到新娘家来伴嫁。从天黑时开始唱,一直唱到半夜。第二天,即新娘出嫁的前夜,从深夜开始,直唱到天亮,最后送新娘上轿。

4.葬礼

在人生各项礼仪中,葬礼的内容最为复杂。从古代起,中国便把对死者的安葬看作重大而庄严的事情,那时已有相当完整的葬礼。在许多民族的观念中。葬礼一方面是对死者一生的贡献进行评价和追念,另一方面又是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个世界而表示祝福。传统葬礼大致有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等程序,许多民族在中、老年人的葬礼上还伴随着歌唱或歌舞。 壮族的风俗是,出殡的前夜,死者亲属坐在棺材两侧,听祭师“布摩”颂唱丧葬古歌。歌词内容包括宇宙的形成、民族历史、劳动生产、传唱故事和祖先崇拜等。景颇族在出殡前则彻夜歌舞。在景颇族看来,人死之后是到最快乐的地方,即祖先的居住地去寻找先人。生者的歌舞娱乐是为了让死者高兴地离去。在丧葬期间到处充满了欢乐嬉笑声,数百人群聚歌舞,锣鼓声、枪声、短笛声和众人的歌声在山谷回荡。

云南普米族的葬礼也很隆重。人死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木瓦,鸣锣、放枪、吹牛角号,向亲友报丧。如果死者是妇女,娘家人要到男家“打冤家”。娘家人在男家乱砍梁柱、敲锅摔碗,以表示娘家有力量,有骨气。一通大闹后双方抱头痛哭,表示和解。然后宴请奔丧的亲友,请巫师杀羊开路,将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我国汉族地区也有在葬礼上唱丧歌的习俗。人死后要在家中停灵数日。守灵时,请三、五个歌手来唱丧歌。由天黑唱到天亮。丧歌可唱亡人、历史故事或爱情故事等。湖南湘潭一带的“夜歌子”(又称“孝歌子”)所唱内容十分丰富,有描述阴间状况的《游地府》,表达孝道的《二十四孝歌》,叙述妇女生儿育女的《投胎记》,表达离别感情的《辞别歌》,讲述创世纪的《搜天记》 ,演义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魏征斩龙》、《隋唐十八好汉》,描写地方景物的《湘潭景》,介绍动、植物知识的《百鱼》 、《百花》等等。

有些地区的丧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有的还用锣、鼓伴奏,歌师在灵前边跳边唱。还有的地方守灵时搭棚请戏班子来唱戏。

三、祭礼与驱邪功用

一些民族的民歌常用于祭祖活动和由巫师、巫婆主持的祭神驱邪、除病免灾的仪式。苗族的祭礼歌曲多由礼师(巫师)或头人领唱,群众和唱。傣族的祭祀、驱邪歌曲有“祭神调”,巫婆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以及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这些曲调起伏不大,节奏平稳,接近于朗诵。 侗族信奉萨玛神。每年春节举行祭礼活动。全寨老少到供神的礼堂致祭后,在社堂前围成圆圈,手拉着手边歌边舞,称为“踩堂歌”,侗语叫“多耶”或“耶”,歌词多为歌颂祖先、祈求丰年和平安等内容。唱时一领众和,声势浩大。

四、交际功用

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

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民族传统的歌唱节日也往往与此相关,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回、撒拉、东乡、保安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还有一些民族。如布朗族、基诺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而哈尼族、黎族、景颇族等,则是由村寨或部落兴建专用的公共房屋,供未婚青年男女对歌社交。青年男女从相识到定情,往往要有一定过程,对歌的内容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序。例如苗族的游方歌。第一次见面唱见面歌,歌词内容为双方的自谦;再次见面时唱相思歌;第三次见面以后,才开始通过对歌了解对方的进一步情况。在双方感情的进展和曲折中,又有相恋歌、婚誓歌、断心歌、逃婚歌、断情歌、分心歌、抗婚歌、诅咒歌等等。

民歌的价值

一、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二、民歌是民族音乐基础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品种;“河北吹歌”等乐种以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间歌曲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民歌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

三、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 、《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水谣》等。中国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 、《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 ;《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族民族的民间曲调《古丽别塔》。

云南民歌列表

1.《小河淌水》————————朱逢博黄虹唱

2.《十大姐》—————————朱逢博黄虹

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唱

4.《猜调》—————————朱逢博

5.《缅桂花开十里香》—————谢莉斯 王洁实唱

6.《跳月歌》—————————朱敏 等唱

7.《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杜丽华 胡松华唱

8.《放马山歌》———————朱逢博唱

9.《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姚嘉 唱

10.《采 茶》—————————黄虹唱

11.《蝴蝶泉边》—————— —曹燕珍 于连生唱

12.《婚 誓》—————————张振富 耿莲凤唱

13.《月光下的凤尾竹》—————关牧村 唱

14.《姑娘生来爱唱歌》—————徐有光 唱

15.《撒尼的春天在哪里》————云南省歌舞团合唱队 唱

16.《花楼恋歌》————————童丽 唱

17.《竹林深处》————————王力宏 唱

18.《绣荷包》————————朱逢博、黄煌 王喜 唱

19.《大理三月好风光》—————宋祖英 唱

20.《阿诗玛》—————————谢天笑 朱婧 郑钧 等唱

21.《赶马调》—————————葫芦丝 唱

22.《弥渡山歌》———————朱逢博唱

23.《大河涨水沙浪沙》—————费玉清 唱

24.《三跺脚

25.《耍山调》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627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2:39:13
  • 创建者 : 脆皮小饼干

百科目录

  • 1. 一、教育与传承功用
  • 2. 二、人生礼仪功用
  • 3. 三、祭礼与驱邪功用
  • 4. 四、交际功用
  • 5. 一、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 6. 二、民歌是民族音乐基础
  • 7. 三、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歌舞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