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1951年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副水墨画,作品源于老舍先生给齐白石的求画信的影印件。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这幅画就是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
-
1 创作背景
-
2 作品赏析
-
2.1 以形写神
-
2.2 空间灵活
-
3 讲究意境
-
4 画家介绍
创作背景
《蛙声十里出山泉》源于老舍先生给齐老人的求画信的影印件。这封信解开了一个大谜团,老舍先生写这封信时,用了两种笔和两种颜色,一种是毛笔写的,另一种是红墨水钢笔写的,这种混搭形式,为这封信的价值做了最好的提示,成了揭开一个大谜团的钥匙。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
原来的流行说法是齐白石老人接到老舍先生送来的诗句后,用了三天三夜去思量如何实现。
老舍先生的设想,即将它变成具体的画面,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可以让人联想到,在交配季节里,青蛙那此起彼伏的叫声。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还有一种说法是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逆水而游动,旁边是山石。唤起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从中就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美,将画面还原成生活现实。由画面上那几只蝌蚪,蝌蚪是青蛙的卵变成的,自然就想起青蛙;青蛙在交配前,都有一段谈情说爱的日子,它们不停鸣叫,这就是“听取蛙声一片”。
老舍先生的信抄录如下:
“敬恳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
(一)苍苔被阶寒雀啄 渔洋山人句
以苔石作阶,二三寒雀啄轻。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三)凄迷灯火更宜秋 赵秋谷句
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
(四)还须种竹高拂云 施愚山句新竹数竿,瘦石一拳。
附奉人民劵三十万,老人幸勿斥寒酸也!
老舍拜。
作品赏析
以形写神
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中,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进行惟妙惟肖的再现,而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而齐白石先生着重的是通过画面本身的生动。显然齐白石先生是经过了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特征,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迁想妙得,提笔一挥,才能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
空间灵活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上,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的地方不着墨色,留出白纸。这样的表现使画面虚实相生,使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布局更加合理。画面却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如身临其境。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
讲究意境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先生的这幅画就是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墨即是色,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可以使人有不同的色彩的感觉。这也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韵味。
画家介绍
齐白石(1864—1957),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借山吟馆馆主等。湖南湘潭人。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能作肖像、山水,而精于写意花鸟。其作品意态生动,水墨淋漓,虽以徐渭、八大为宗,兼及金农,吴昌硕,但能不主故常,富于创新精神。他主张作画不求形似,而重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浏览次数 : 2793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14 14:03:08
- 创建者 : 中岛
百科目录
- 1. 创作背景
- 2. 作品赏析
- 3. 讲究意境
- 4. 画家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