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丨时代洪流下的北门街,风光何在
2021/05/25 18:59:17
1700
小象
文章编码:6AAA9D
历史的长河缓缓从老昆明流过,不知道民国时期的昆明是怎样的,小象查阅资料后发现,北门街、唐家花园、北门书屋,都是民国时期的见证。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些曾经影响着云南历史进程的老地方。
旧时光
曾经的昆明老城,有六向城门。这条小街因靠着北城门,得名北门街。北门街属于昆明的历史老街,它起源于明清两朝,位置在今省歌舞剧院大门附近,曾有两个别名,叫保顺门,后又改成拱辰门。
当时的昆明城不似现在这样宽阔,窄窄的北门街很热闹,浓浓的烟火气,连接起了富商、文人和各界政要。
双双落幕
细数过往,北门街最出名的当属唐家花园和北门书屋。
唐家花园的高光时刻,莫过于民国时期。护国将军蔡锷、滇军将领唐继尧都曾居住于此。
但它的风光可不止于此,1915年,护国运动在此拉开序幕。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教育资源南迁,唐家花园更是成为学者们的重要活动地点。
朱自清、陈岱孙、金岳霖、吴宓、浦江清、李继桐、陈省身等文人墨客无不为它添上了浓重的一笔。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唐家花园被拆除,只留有一扇石门,至此,落幕。
同样落幕的还有北门书屋。1942年,李公仆先生,这位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在北门街一栋两层楼的楼房里,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北门书屋。在昆明经销当时的民主进步书籍。
1943年,在此成立北门出版社,同年,北门书屋成为知识分子们的聚会场所之一。1946年,李公仆被特务杀害,北门书屋也无奈落幕。
动荡的岁月里,老宅演绎着自己的悲欢,曾被用作米粮店,做过昆明捻线厂,生产灯芯。再后来,老宅空置多年,也开过餐馆,直到近几年才又开门迎客。
街还是那条街,可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漫步在晌午的北门街,忽然见到云南歌剧院的白色大楼,遥想这附近曾是昆明的城门,小象不禁感叹岁月无情。
不知旁边这段向下的丁字坡,名人大家们是否在此漫步过,是否也藏着些许故事呢?走过云南歌剧院和丁字坡,一家接一家的少数民族服饰店让小象眼花缭乱,服饰或精美或粗狂,每件都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
因为店铺开在了云南歌剧院附近,所以昆明很多要租演出服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门街。
继续向目的地进发,看到一家装饰极为简洁的咖啡店,有趣的是它的招牌并不在门头,而在一个门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地平线All·ttitude1891」,这是它的名字。
那1891这个数字代表着什么呢?1891指的是昆明的平均海拔高度,因此店名寓意为:一切态度在昆明。望向门口那个杵着头发呆的女子,小象不禁想到,几十年前,林微因女士是否也曾这样惆怅过。唐家花园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一扇刻着翠明园的石门和石门身后那一栋栋红色高楼。
小象闭着眼抚摸石门上的石砖,仿佛看到了林微因女士写给朋友的那封信。
看到里面繁华的陈设,看到文人墨客们在此欣赏、游玩的惬意。
现在的北门书屋早已没有了书屋,而是被分割成了三家店铺。

精致小资的北门小馆、装潢简洁的法式甜品、滇菜风味的广益饭店。
小象抬头,看到了二楼的木梁雕花、屋顶的杂草瓦片。
这应该是北门书屋最后的象征了吧。
书屋旁的小巷里,藏着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店,名字和招牌很奇特。
街头巷弄里藏着的确是红砖矮房,一股时光的味道吸引着小象驻足。如果你在北门街逛累了,千万记得去旁边的园西路转一转,一路上吃吃喝喝,立马又能满血复活。
回头看北门街,它承载了太多太多,见证了民族沉浮、悲欢离合、岁月变迁。
唯一不变的是在它身上发生过的故事和老昆明人对它的记忆。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