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学 文学作品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文学 > 文学作品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神话,是拉祜族民族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 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牡帕密帕
2006年
国家级
Ⅰ-4
民间文学
云南省思茅市
目录
  1. 1 内容架构

  2. 2 艺术特征

  1. 3 传承方式

  2. 4 传承意义

  1. 5 传承人物

  2. 6 保护措施

  1. 7 重要活动

  2. 8 荣誉表彰

正文
编辑正文

历史渊源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神厄莎造天造地、造物造人以及教会人如何生存之恩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

文化特征

内容架构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为“造天造地”的意思。《牡帕密帕》讲述了天神厄莎创造天、地、日、月、星辰、植物、动物和人的经过,全诗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被人们称为拉祜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牡帕密帕》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全诗二千多行,由于民间流传的版本不同,诗的结构有所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牡帕密帕》版本,由歌头、歌尾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造天造地”,第二部分“造物造人”,第三部分“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第三部分“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了“扎笛和娜笛结婚”、“第一代人”、“取火”、“打猎”、“分配”、“定年节”、“盖房子”、“造农具”、“种谷子”、“种棉花”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 

艺术特征

一、原始唯物思想的展示

《牡帕密帕》内容丰富,通过史诗特有的叙事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拉祜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原始唯物主义思想。

《牡帕密帕》中大量细节告诉人们,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在《牡帕密帕》中,天神厄莎威力惊人,凡是人类想要的东两,她都可以创造。但是,她的一切创造,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厄莎是一位神二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中,神的创造就是“变”;需要什么,“变”就行了。厄莎却不是这样。她造天造地所用的材料,是自己手和脚上搓下的汗泥,以及自己的骨头;她制造太阳和月亮,用的是自己的左眼和右眼;她创造的芭蕉、葫芦等植物,是用种子种出来的;她教人盖房子,用的是寻常的竹子和木头;她教人挖铁矿的工具,是捡来的马鹿角,等等:在这里,与其说厄莎是神,还不如说她是人,是远古社会拉祜先民心目中的英雄。她用物质创造了世界,她创造的世界也是由物质构成的。拉祜先民有这样的认识,也许是非自觉、下意识的,不过,它确实说明了拉祜先民中已经产生了原始唯物主义思想。

《牡帕密帕》通过大量细节,揭示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的真谛。在《牡帕密帕》中,天神厄莎无所不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天神。可是,她的所有创造,无不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她虽然是天神,却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劳动者。说到底,她是一位劳动者的英雄形象。人类在童年时期,对宇宙万物的形成感到神秘莫测,找不到其产生的根源,所以把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归功于神,这是很正常的,是人类原始思维这棵大树上必然结出的果实。神话史诗《牡帕密帕》在哲学思想上的重要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即使无所不能的天神,要创造宇宙万物,也必然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在远古时代,拉祜先民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了不起的。

在原始社会,拉祜先民不能科学地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却能用厄莎这个艺术形象合理地解释世界,告诉人们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劳动可以创造-一切。这说明,他们当时已经具备了原始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拉祜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反映

在人类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宗教观念占有重要的位置。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理念。诗体神话《牡帕密帕》,集中地反映了拉祜先民的祖先崇拜这一原始宗教观念。

《牡帕密帕》中,始终弥漫着神无处不在、神无所不能的原始宗教气息。厄莎造天造地,为天地定方向,造日月,分昼夜,定年月。厄莎种了一棵树,树结果后,厄莎将果子晒干切碎,抛向空中,然后对空吹气:厄莎呼吸的气,变成了空中的风;厄莎切碎的果子,变成了松树林、栗树林等;树叶落地后。变成了野蒿丛、茅草丛、八橹草丛和白鸥、野鸡、孔雀等;树权落地后,变成了独鼠、白肚鼠、飞鼠、猫头鹰等;树干砍下后,变成了野猪、老熊、野牛等;树节变成了蜜蜂、岩蜂、家蜂、蚂蚁、长蛇、游鱼等。万物是厄莎造出来的。她创造万物的手段是那样神奇:厄莎就是神,具备了神的能力和威力。此外,在《牡帕密帕》中,厄莎还为人类找铁矿、炼铁、造农具、盖房子、找种子、种谷子、种棉花等,这些事迹,无一不是神的作为:她是天神,凡人做不到的,她都能做到,这是原始宗教中典型的神灵崇拜。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在变化莫测的自然力量面前,人们总是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各种各样的神,这是原始宗教文化的核心所在。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崇拜中,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灵魂崇拜等,但没有一种崇拜能跟祖先崇拜相比。拉祜族总是把厄莎与祖先相提并论,在他们的心目中,厄莎既是造物主,又是始祖。拉祜族对祖先的崇拜始终居于原始宗教的中心地位,对厄莎的崇拜又居于祖先崇拜的中心地位。一年之中,各地的拉祜族有大量的祭祖活动,所有的祭祖活动中,首先要祭厄莎。厄莎即祖先的认知,已沉淀在拉祜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对厄莎的崇拜和祭祀,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拉祜族原始宗教观念的延伸,因此,《牡帕密帕》对人们研究拉祜族原始宗教文化提供了活的素材。

三、婚姻形态演变的记录

人类的婚姻形态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人类最初的婚娴形态,是原始群婚,后来发展成为血缘群婚、亚血缘婚,再发展到对偶婚,最后才确立了一夫一妻制。远古社会人类的婚姻形态,主要是原始群婚、血缘群婚和亚血缘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出现于父系社会。对很多民族来说,一夫一妻制是进人文明社会以后的事。从原始群婚到一夫一安制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的婚姻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诗体神话《牡帕密帕》,真实地记录了拉祜先民婚姻形态的三个阶段:

第一,血缘群婚时代。《牡帕密帕》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葫芦生人的传说。所谓葫芦生人,反映的正是血缘群婚形态。在原始血缘群婚时代,家庭以母系为中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在葫芦生人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扎笛.娜笛兄妹生于葫芦。这里的葫芦,毫无疑问代表母亲。那么,扎笛、娜笛兄妹俩的父亲是谁?神话中没有交待。这说明,原始群婚和血缘群婚曾在拉祜先民中广泛存在过。

第二,血缘婚姻家庭时代。比起原始群婚和i血缘群婚时代,血缘婚姻家庭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二《牡帕密帕》中关于兄妹成亲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血缘婚姻家庭。生于葫芦的扎笛和娜笛兄妹,长大成人后,厄莎要他俩结婚,为了达到目的,厄莎想尽了办法,最后,兄妹俩终于成亲,亲兄妹婚配,正是血缘婚姻家庭制度的典型特征。

第三,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时代。在人类社会,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为对偶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对偶婚是群婚乖¨个体婚的过渡形态,是群婚制向一失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中间环节,大约盛行于原始社会晚期《牡帕密帕》中说,扎筒、娜笛婚后3年未育,于是,厄莎用银针扎了两人的身体,结果作为丈夫的扎笛怀孕了,奇怪的是,胎儿怀在扎笛的小腿上一天,扎筒走路不小心,抖掉了胎儿,娜笛见了心疼,忙用衣服包起胎儿,结果胎儿钻进了娜笛的肚子,从此,怀孕的便是女人了。 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看似荒唐可笑的故事,隐藏了一个真实的意图,那就是男性向女性权威的挑战。说明在那个时代,男性不仅向女性争夺牛产的主导权,而且存争夺家庭生活的主导权,就连怀孕生育这种女性特有的功能,男性也很想拥有。因此,才有了男性怀孕这样的神话、这则神话,应该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产物。

四、民族精神的赞歌

《牡帕密帕》以神奇大胆的想象,讲述了拉祜族先民艰苦斗争历程。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天神厄莎,是造物主,也是拉祜族的始祖,还是一位勤劳智慧、勇于献身、赏罚分明、和蔼可亲的英雄,是拉祜先民理想人格的化身。她造天造地,用自己的脚骨作了天7胃’,手骨作了地骨;她用左眼做了太阳,右眼做了月亮;她种芭蕉时,一天察看三趟,每趟都急出一身大汗;她为了栽好一棵树,忙了七天七夜……这些行为,代表的是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牡帕密帕》中所体现的这种民族精神,给拉祜族提供了认识自然、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给拉祜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传承方式

《牡帕密帕》是长篇诗体神话,也是一部创世史诗。可是,《牡帕密帕》的传承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史诗有所不同。

一、群体性的演唱

大多数的民间史诗,仅仅用来吟诵,有的供专职人员在特定场合吟诵,有的供普通人吟诵,《牡帕密帕》却是可以演唱的。这种演唱,有时带有一点表演性质,娱乐的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由于要在公众场合演唱,对歌词和曲调的艺术性要求较高,《牡帕密帕》作为长篇涛体神话,凝聚了拉祜族的智慧和心血,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牡帕密帕》的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同定,对偶句较多,并有相对固定的曲调。由于拉祜族分布于很多地方,受居住地域各种文化的影响,《牡帕密帕》的演唱调式有一定的差异二但是,不管有多大差异,渊式都很优美,符合拉祜族群众的欣赏习惯。并且要求歌词和曲凋能够雅俗共赏,老少成宜。

《牡帕密帕》的演唱,一般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进行。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人演唱,也可以是一人主唱,多人伴唱;还可以是一至二人主唱,群体伴唱。有时候,还可以多人轮流演喁一演唱时,气氛往往十分热烈,歌唱和吟诵结合,以字行腔,声情并茂,听诗者群情激动,如痴如醉,达到忘我境地。演唱活动一旦开始,往往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这种群体性的演唱活动,在《牡帕密帕》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牡帕密帕》的传承

《牡帕密帕》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嘎木科”和“摩八”。“嘎木科”是拉祜语,意思是会唱诗的人;“摩八”也是拉祜语,意思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类似于祭司和巫师。

嘎木科是会唱诗的人,也就是能够通篇演唱《牡帕密帕》的人,是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演唱《牡帕密帕》时的主唱之一。摩八与嘎术科不同。在拉祜族群众看来,摩八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是人与神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由于摩八的社会地位很高,人们对摩八的要求也很高。摩八要能通篇演唱《牡帕密帕》,要会唱各类祭祀歌,懂民族历史、天文地理,还能主持重大祭典,会医术,懂巫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尊称为“摩八”。被人称为“嘎木科”的人较多,被人称为“摩八”的人,往往两三个村寨才有一个。摩八平时为人送鬼打卦、招魂治病、主持祭祀,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间,负责主唱《牡帕密帕》。

摩八是诗体神话《牡帕密帕》的真正传人。摩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但不能把自己的位置传于嫡亲后代,也不能开门收徒。一个人要成为摩八,先要自学,要经常跟随老年摩八参加各种活动,接近老年摩八,力争成为老年摩八的助手,然后通过察言观色,耳濡目染,慢慢掌握老年摩八的本领,在老年摩八年老体衰的时候取而代之,当然,一个人要成为摩八,首先要成为一名嘎水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要成为嘎木科,就要虚心学习《牡帕密帕》的演唱,参加《牡帕密帕》的演唱活动,以便渐渐成名。

无论是嘎木科还是摩八,都不是衣钵传授,也不是白封的,而是大家推荐认可的。一个人《牡帕密帕》唱得好,就会被大家推举为嘎木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具备了摩八的能力和水平,就会被大家推举为摩八,请去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为人治病。因此,嘎木科和摩八在《牡帕密帕》的传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演唱方式

《牡帕密帕》通常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说唱,由“嘎木科” (会唱诗的人)和“魔八” (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参加者大多兴致盎然。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拉祜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体神话《牡帕密帕》,就是其精神财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牡帕密帕》生长于拉祜族民间文化的沃土,世代相传,几乎吸收了拉祜民间文化的所有养料,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  

传承人物

李扎戈,男,1939年出生。2007年6月,李扎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普洱市申报。项目名称:牡帕密帕。 

李扎倮,男,1943年出生。2007年6月,李扎倮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普洱市申报。项目名称:牡帕密帕。 

保护措施

2003年3月,云南省文化厅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作为先行试点普查开始,普洱市文化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层逐步建立起了传承基地、传习所。出台《非遗保护与传承五年规划》,明确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发展要求,配备相应的人员,具体负责开展非遗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工作,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截至2007年,经过收集整理,已出版《牡帕密帕》(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刘辉豪整理。),《牡帕密帕·古格戛木科》(拉祜文,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李文汉整理。),《牡帕密帕》(拉祜文和汉文对照,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李扎约整理。)等书,《牡帕密帕》全部唱段已收入《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1年11月23日,在举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现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李扎倮在现场演唱了拉祜族创世神话——《牡帕密帕》。

2016年4月7日晚,拉祜族歌舞诗《牡帕密帕》在澜沧县城民族剧院首演,由此开了澜沧拉祜族葫芦节的序幕。 

荣誉表彰

2016年1月15日至27日,由云南省文化厅主办,昆明剧院、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在昆明举行,普洱市澜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表演的歌舞诗《牡帕密帕》获优秀入选剧目,罗文涓表演的歌舞诗《牡帕密帕》获表演奖三等奖。

文化轶事

一、造天造地的传说

很久以前,没有地,没有天.没有风和雨,没有日月星辰,没有白天黑夜,不辨东南西北,到处迷雾茫茫。

在沉睡的宇宙中,只有天神厄莎睁着眼睛:如果把宇宙比作蜘蛛网,厄莎就坐在网的中央=她苦思冥想,坐立不安二她睡破了九床垫子,踩坏留了几双鞋子,急出了三身大汗。

厄莎搓下手上和脚上的汗泥,做了金、银、铜、铁四根柱子,又做了金、银、铜、铁四条大鱼一她把柱子支在鱼背上,又架了四根天梁、四根地梁,把天椽放任天梁上,把地椽放在地梁上她又搓下手上和脚上的汗泥.揉成很多泥州,用七万七千个泥团做成天网,用七万七千个泥团做成地网。从此,有了天和地,天像个罩子,地像一块木板。

天地做成了,可是,天没有骨头,很软;地没有骨头,要往下陷,厄莎想了很久,最后忍痛取出自己身上的骨头,用手骨做成了天骨,用脚骨做成了地骨,天地有了骨头支撑,变硬了。

可是,厄莎还不放心。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天和地会不会塌陷?她派穿山甲去查看,穿山甲回来说,天地厚薄都一样,只是天做小了,地做大了。要让天盖住地,天要撑大一点,地要缩小一点。

厄莎皱着眉头一想,找到了原因。她造天的助手是札罗,造地的助手是娜罗。札罗心粗懒惰,娜罗心细勤快。一定是札罗偷懒,把天造小了。没力法,她只好把天撑大,把地缩小。天撑大了,像一口铁锅;地缩小了,出现了皱折,高低不平,高起的地方成了山梁,低下去的地方成了河床。

天地有了,可是没有太阳、月亮、星星。没有日月星辰,万物怎么生长?

厄莎用自己的左眼做成了太阳,用自己的右眼做成了月亮。太阳和月亮有了,但太阳不明,月亮不亮。厄莎把火光装进了太阳,把萤火虫放进了月亮。可是,太阳和月亮不动。厄莎觉得奇怪,就问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说,我们身上有温暖,有光明,只是没有武器来自卫。

后来传说,由于没有武器自卫,太阳上有了豹子咬下的伤痕,月亮上有了青蛙踏下的黑影。

厄莎想了很久,决定拔下自己的头发当银针,呼出自己的气息当金针。她把银针插在月亮头上,把金针插在太阳头上。从此,谁要是长时间偷看月亮和太阳,就会被银针和金针扎伤眼睛。

有了金针和银针的保护,太阳和月亮开始在天上运行。

天地日月有了,厄莎又从手上和脚上搓下汗泥,做了满天的星星。她规定,太阳每12天转一轮,月亮圆缺12次是一年。

二、创造万物的传说

天地有了,厄莎要造万物。

厄莎决定先找水。她搓下手上和脚上的汗泥,做了一只公鸭、一只母鸭。她给鸭子一对银翅膀,一双金脚板,让鸭子去找水源。鸭子在天上地下飞了三圈,发现到处不见水。它们建议厄莎,在山上挖水塘,在山脚挖水池,多种些芭蕉林,就会有水。

天神厄莎听了鸭子的话,领着助手札罗和娜罗挖了九天水塘,开了九天大沟。挖的水塘有七十七丈深,开的大沟有七十七丈长。鹌鹑打开了厄莎的箱子,取出了种子,白鹇和鸭子撒种子,撤了七十七条沟,七十七座山,种子发芽,长出了芭蕉。从此,人间有了芭蕉。厄莎又做了螃蟹、田鸡、点水雀。螃蟹用钳子砸开芭蕉的根,水从芭蕉根里流出来,流满了水塘,流向了大江。

厄莎又种下一棵树,树干不分枝,不长叶,不开花。她让札罗和娜罗给树分枝、发芽,让树开花结果。札罗来到树下,打开自己的手掌,树分枝分权了。娜罗来到树下,指着自己的包头,树发出了叶子。娜罗用手指着自己的耳环,树枝开出一串串红花,很快结出了果子。

厄莎用果子的粉末变出森林和草丛,用树叶变出各种飞禽,用树枝变出各种走兽。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飞禽只会飞,走兽只会走,都不会说话。厄莎挖出一眼酒泉,酒水从泉眼冒出来了,像一条小河,香甜如蜜糖。百兽喝了酒泉中的酒,会说自己的话了;百鸟喝了酒泉中的酒,会唱自己的歌了。

三、葫芦生人的传说

厄莎打开箱子,找出一颗葫芦籽。 她把葫芦籽撒下地,用草灰盖起来。过了七轮又七天,葫芦的藤子长出来了,又过了七个月,葫芦成熟了。可是,葫芦太大,札罗、娜罗摘不下来。

厄莎的房子后面,有数不清的果树,结满了果子。每天,都有很多野兽来这里吃果子。一天,猫头鹰站在树梢,弄下一颗果子,那果子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麂子的鼻子上。麂子受惊了,到处乱跑,吓坏了野牛,一脚踩断了葫芦藤。葫芦藤断了,巨大的葫芦掉下一来,飞快地滚远了。

听说葫芦不见了,厄莎很着急。她让大家去找,东找西找,就是不见葫芦的影子。厄莎想,葫芦会不会掉进河里、海里呢?她做了一对螃蟹,让螃蟹到河里、海里寻找。

螃蟹钻进河里、海里,终于找到了葫芦。它用钳子夹着葫芦上了岸。葫芦被螃蟹的钳子夹住,把它的脖子夹细了。在海里,葫芦喝了太多的水,肚子胀得又大又圆。从此,葫芦变成了细脖子、大肚子。

厄莎把葫芦搬回家,放在晒台,上。七十七天过去了,终于把湿漉漉的葫芦晒千了。这一天,葫芦里传出人的声音,厄莎大吃一-惊!葫芦里怎么会有人的声音呢?厄莎满心喜欢,急忙叫来小米雀,让它啄开葫芦,放出人来。小米雀有着铁打的嘴,长九尺九寸。它啄葫芦,连续啄了三天三夜,铁嘴都磨秃了,没有啄开葫芦。

厄莎又叫来一对老鼠,命令老鼠啃葫芦。老鼠的牙,像一排铁锉,它们啃了三天三夜,终于在葫芦上啃出两个大洞。

随着一阵笑声,从葫芦洞里爬出两个孩子。男孩名叫扎笛,女孩名叫娜笛。厄莎看着扎笛和娜笛,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决定抚养扎笛和娜笛。

四、兄妹结婚的传说

扎笛和娜笛长得很快。他们长一天,等于普通人长十天;他们长一年,等于普通人长十年。扎笛长得白白胖胖,娜笛长得像十五的月亮。野兽看见了扎笛和娜笛,都想吃他俩的肉。厄莎发明了绳扣、陷阱和网,那些想吃扎笛和娜笛的野兽,都掉进了陷阱和网中。

扎笛和娜笛一天天长大。娜笛温柔贤淑,非常勤快,天天上山采野菜,捡蘑菇,操持家务。扎笛心灵手巧,整天做石斧、竹刀,为将来打猎做准备。他俩还学会了做芦笙、吹芦笙,学会了做响篾、弹响篾,经常吹着芦笙、弹着响篾在山等相会。

兄妹俩终于长大成人了。一天,厄莎告诉扎笛和娜笛,他俩应该结婚,像太阳和月亮配成-一对,住在一起,共同生活。

扎笛和娜笛听了很吃惊。他们说,我们是兄妹,不能结为夫妻。可是,厄莎不同意。扎笛和娜笛一赌气,一个跑上了阿基山,一个跑上了阿约山,两山相隔很远。他们躲起来,就是不想成为夫妻。可是,天神厄莎的法力极大。她使出神法,阿基山和阿约山竟然并在了一起,兄妹俩又碰在了一起。

扎笛和娜笛就是不愿意结为夫妻。他们一生气,扎笛跑上月亮藏了起来;娜笛跑上太阳藏了起来。厄莎一看,偷偷地笑了。她做了一种能催生情感的迷药,装在蜂儿身上,让蜂儿绕着太阳和月亮飞。扎笛和娜笛闻到了迷药,情不自禁地离开了太阳和月亮,走在了一起。

娜笛爱弹响篾,扎笛爱吹芦笙。厄莎又做了一种相思药,放在了响蔑和芦笙上。扎笛一吹芦笙,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妹妹;娜笛一弹响篾,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哥哥。他俩终于产生了爱情,热恋起来。当着厄莎的面,两人害羞,装出无事的样子;背地里,两人结成了夫妻,难舍难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五、人类繁衍的传说

扎笛和娜笛结婚后,三年没有生育。厄莎着急了。她找来一-根银针,扎在两人身上。不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作为妻子的娜笛没有怀孕,作为丈夫的扎笛却有了身孕。更奇怪的是,扎笛的胎儿怀在小腿上。一天,他走路不小心,将小腿上的胎儿抖掉了,一旁的娜笛见了心疼,忙用衣服把胎儿包了起来,突然,胎儿钻进了娜笛的肚子。从此,怀孕生孩子的就是女人了。

冬去春来,胎儿一天天长大,娜笛的身子变了模样。她要生了,可是孩子生在哪儿好呢?娜笛走出去,选了一片红靛林,把孩子生在了红靛树下。她生产时流下的血,染红了红靛的叶,柒红了红靛的根。从此,红靛成红色的了。

天神厄莎一算日子,知道娜笛怀孕十个月了,孩子该降生了。她找到娜笛,发现娜笛的脸儿苍白,一问才明白,娜笛已经生下了孩子,不过一胎生的孩子太多,一共九双十八个,像一窝小猪小狗。由于生的孩子太多,她抱不回来,抱回来也没法抚养,就把孩子丢在了野外。

厄莎听了非常吃惊,急忙叫来所有的动物,让大家去找孩子。土蜂和喜鹊找到了孩子,却不说实话,厄莎拿起金棍银棍,把土蜂的身子打成了两截,从此土蜂的腰断了。厄莎罚喜鹊不准在高处搭窝,从此,喜鹊的窝只能搭在半山下。酸蜂找到了孩子,回来说了真话。厄莎奖励了它,允许它头上放蜜,脚上放蜜,永远有采不完的花,酿不完的蜜。

孩子找回来了,可是孩子太多,扎笛夫妇抚养不了。厄萨又叫来狗、猪、牛、虎等十二种动物,让它们用自己的奶帮助娜笛喂养孩子。这些孩子长大后,便以十二种动物的名字命名。

孩子太多,没有衣穿,不能御寒。厄莎分出一点儿心,放在山峰上,突然一声雷响,闪出万道金光。火星飞到山坡上,被老鼠抢到了,它把火种带到树上。后来,人答应给老鼠食物,才从老鼠那里换回火种。有了火种,人类才开始烧荒山,种庄稼;有了庄稼,人类才有吃有喝,繁衍起来。

为了让人类更好地生活下去,厄莎给不同的民族划分了不同的生产生活领地,又教人们制造工具、学会打猎、盖房子、种谷子、种棉花,开展生产,并帮助人们制订了原始的分配制度。从此,人类幸福地生活在大地上。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754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21:20:04
  • 创建者 : 丑奴儿

百科目录

  • 1. 内容架构
  • 2. 艺术特征
  • 3. 传承方式
  • 4. 传承意义
  • 5. 传承人物
  • 6. 保护措施
  • 7. 重要活动
  • 8.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国家级-非遗 民间文学-非遗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