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简称“昆医大”,是云南省最大的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云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云南省国际医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发起成员。 昆明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3年的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1956年独立建院,定名为昆明医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院校,1998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
-
1 历史沿革
-
2 办学条件
-
2.1 师资力量
-
2.2 院系专业
-
2.3 教学建设
-
2.4 教学成果
-
2.5 学科建设
-
2.6 学校荣誉
-
3 学术研究
-
3.1 科研平台
-
3.2 科研成果
-
3.3 学术资源
-
4 合作交流
-
5 文化传统
-
5.1 学校标识
-
5.2 精神文化
-
6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云南大学医学院
1933年,私立东陆大学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同时增设医学专修科,有教室1间,简易实验室6间。
1937年,应熊庆来邀请,留法医学博士范秉哲教授主持创建云南大学医学院。9月16日,省立云南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在省立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基础上式成立,范秉哲教授兼任院长及外科教授,仅设医疗系,有教室1间,简易实验室6间。专业教师有范秉哲(外科)和李枢(耳鼻喉科),学制为六年制。
1941年,依据临床教学和学生实习需要,在昆明内门外城墙原云南大学实习工厂旧址,改建平房12间,设立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1947年10月,在昆明市云瑞西路设立云大医院分院。
1949年底,医学院从云南大学晚翠园旧址迁入其附属医院,改造原有建筑为学院办公室、实验室和教职工宿舍。学院接收了原法国驻昆明领事馆赠与的甘美医院,总院、分院在昆明市巡津街甘美医院旧址合并为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0年,学院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生。1951年-1955年,中央卫生部先后从北京医学专业高级师资班及四川、湖南等地选派20名毕业生来院工作。
1953年,学院成立基层教学组织,设有生理、解剖、组织胚胎等4个教学组。
昆明医学院
1956年9月,云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为昆明医学院。次年,迁址人民西路办学。
196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昆明市工人医院扩建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附属医院改为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文革”期间,学院停止招生5年,1971-1976年招收了6届医学专业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共毕业2256人。
1977年,学校恢复高考招生,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并在原有医学系基础上增设预防医学系、口腔医学系、法医学系和麻醉专业。
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在有硕士授予权的7个学科6个专业招收研究生。
1993年,学校被列为省属重点院校。
1996年,学校获准具有开展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资格。
1998年,学校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学校招收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生。
2006年,学校批准为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同年,学校获准设立第一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昆明医学院—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为云南省第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
2008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10年,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同年,新增第二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昆明医科大学
2012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昆明医学院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9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成立。 1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5月,学校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4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昭通医院成立。
2015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德宏医院成立。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加挂云南省肝胆胰外科医院、云南省泌尿专科医院牌子。
2017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成立,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成立。
2019年7月,学校参与成立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 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红河医院成立。
2020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与云南省医疗保障局共同组建云南省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并设立云南省医疗保障干部培训基地。9月,学校与11所高校共同筹建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在编职工6732人(校本部1616人,直属附属医院5116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9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3人,兴滇人才奖2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入选其他省级人才项目611人次。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385人,有云南省级教学团队6个。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杨祚璋、缪应雷、王昆华等
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杨祚璋、缪应雷、王昆华等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何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何永文、王廷华等
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何黎
云南省级教学名师:丁仲鹃、朱榆红、章宗籍、郭涛、邓丹琪、敖丽娟等
云南省级教学团队:法医学教学团队(趁丽萍,2010年)、口腔医学教学团队(李璞)、妇产科学教学团队(马润玫)、神经病学教学团队(朱榆红)等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4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32个。
专业设置 | |
学院(部) | 本科专业 |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临床医学(法语班、全科医学) |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卫生与营养、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
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 法医学、法学(医事法学) |
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 | 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 |
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 |
昆明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 法学专业(医事法学) |
昆明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肿瘤) |
昆明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 |
昆明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昆明医科大学外语部 | - |
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 | - |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 |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 |
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 | 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假肢矫形工程学 |
直属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玉溪市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昭通医院(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德宏医院(德宏州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项目3门;有省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一流课程30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口腔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4个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相关专业认证,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2个专业通过国际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学、法医病理学
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药学、康复作业治疗、口腔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康复物理治疗、护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学实践教育基地、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云南省级特色专业:麻醉学、康复治疗学等
云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影像临床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学实验中心、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2018年,学校获得云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部分教学成果获奖 | |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基于自律的常态化医学教学质量监督改进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依托区域优势培养创新实用型皮肤性病学人才与实践 | 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五年制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三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行动学习型高等医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适应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卓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有云南省一流学科7个,其中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3个,A类高原学科3个,有云南省级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3个,云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3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群)4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学、应用心理
重点学科
云南省级一流学科(A类高峰学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云南省级一流学科(B类高峰学科):康复医学(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地方高发疾病防治(优势特色研究方向)、重大疾病防治的天然药物药理(优势特色研究方向)
云南省级一流学科(A类高原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
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一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类)、口腔临床医学
“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群):医学临床与基础(优势特色建设学科群)、药学(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学(重点建设学科)、护理系(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荣誉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获全国文明校园、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云南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先进单位和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公共机构节约型示范单位。
2021年1月17日 ,昆明医科大学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2021年3月1日,昆明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入选全国巾帼文明岗名单。
2022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团委拟表彰为“2021年度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并予以公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创新团队31个。有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干细胞临床备案机构3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1项,国家级资质认定和认可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基地等101个。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高原区域性高发肿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卫健委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卫健委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疾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研究团队(2012年,何黎)
国家级资质认定和认可实验室(中心):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等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医疗改革与健康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云南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肺癌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细胞治疗技术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等
云南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药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热带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黑色素瘤综合治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营养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
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外科重大疾病诊治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建立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
云南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干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结构生物学及基因IT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云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云南省滇美分子药物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省热带传染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肿瘤综合防治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部委级科技奖励17项。“十三五”以来,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获省级科技奖特等奖5项、一等奖1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35项,位居全省前三,年平均科研经费1.5亿元。
2019年度,学校共有21项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4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 2020年,学校获得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项。
部分科研成果获奖 | |
科研项目 | 奖项 |
肿瘤骨转移机制及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
重度脊柱畸形临床综合诊疗体系的创建和应用推广 | 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ICU炎症相关性疾病治疗理论体系构建及临床应用 | 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复杂错颌畸形的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 | 201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严重僵硬脊柱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 | 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
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201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
心血管和肺癌生物材料抗细菌感染研究及其应用 | |
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201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心血管和肺癌生物材料抗细菌感染研究及其应用 | 201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 | 2013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
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 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常见损容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系列研究 | 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原位尿流改道临床应用及基础系列研究 | 200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设有论著(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艾滋病研究、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医学、对外交流、护理园地及教学研究等栏目,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china MTP医学信息网、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及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等10余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9年获得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5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204万册,电子图书1160108册,电子期刊611418册,DIALOG国际联机数据库600余个,有学术数据库16个,包括CBM、CNKI、MEDLINE、OvidSP、BMJJournalsCollection、WELLYCochrane、万方、维普等在内的全文数据库。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与2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9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发起成立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联盟,是云南省“国际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招收国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来华留学生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学校,已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在校留学生生源国达27个。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徽志为学校统一标识,由圆形图案、藏青蓝的主色调、蛇杖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变形体、标有“昆明医科大学”校名的绶带、环绕蛇杖的孔雀羽翎、校名绶带下的台阶、环绕图案的英文校名和建校年代等要素组成。
昆明医科大学校徽设计图由以下图案元素共同组成:圆形图案、藏青蓝的主色调、蛇杖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变形体、标有“昆明医科大学”校名的绶带、环绕蛇杖的孔雀羽翎、校名绶带下的台阶、环绕图案的英文校名、建校年代。
圆形图案。象征完整、圆满,展现学校包容、博大、团结的精神。
蛇杖(蛇徽)和DNA双螺旋变形结构。蛇杖(蛇徽)是医学的标志和徽记,人们也称之为“蛇徽”,其由来已久,且有特定的意义。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史诗中赞颂的民间医生阿斯叩雷波手持一根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特别受人拥戴。后世出于对神医和灵蛇的崇敬,也为了纪念阿斯叩雷波,便以“蛇绕拐杖”作为医学标记,象征医学的权威。在校徽中突出蛇杖元素,用以展现学校医学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结合DNA双螺旋变形结构,更加彰显医学教育的特征。同时,蛇杖(蛇徽)和DNA双螺旋变形结构的结合,图案新颖,与其它医科院校的校徽比起来,使得我校的校徽极富个性。
学校中英文名、建校年代。“1933”使学校创建年代一目了然,标明学校的悠久历史。中英文校名、中文校名字体,是对原校徽设计元素的传承。建校年代是新增加的设计元素。校名中文字体和创建年代是在校徽中对学校历史文化元素的一种体现。
在色彩搭配上采用的是藏青蓝为主色调,宁静平和,象征对生命的珍爱,彰显医学目的,视觉效果上也显得美观。
孔雀羽翎是对旧校徽中孔雀图案这一设计元素的传承,彰显学校的地域特色。校名绶带下的台阶寓意学校不断发展和攀登。
校名绶带下的三级台阶,分别寓意学校1933年创建奠基云南高等医学教育、1956年独立建院发展壮大和新时期建设呈贡新校区、努力建设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推进学校大发展,浓缩学校厚重历史、辉煌历程和发展目标。
精神文化
校训
崇德、精业、团结、奉献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尹向阳 |
校长 | 李松 |
党委副书记 | 李世碧 |
纪委书记 | 陈文 |
副校长 | 李燕、董峻、李铭、解保生、吴红明、李利华、张爱云 |
- 浏览次数 : 1479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2-10-12 10:59:13
- 创建者 : 风光
百科目录
- 1. 历史沿革
- 2. 办学条件
- 3. 学术研究
- 4. 合作交流
- 5. 文化传统
- 6.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