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

汉族

关注数:6 帖子数:10 浏览数:1691
+ 关注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 一起打球呀

    汉族为何叫汉族

    在世界历史上,建立庞大的强盛的世界性帝国的民族不少,可到了现代社会,这些优秀的民族或消亡或人数只有几千万,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2000多年前一次耗时10年的战争,将这些在生活、文化、习俗等稍有不同的地方性人群捏合在了一起,当然有血腥、有暴力,但瑕不掩瑜。 因此,老百姓可以固定在这样的土地上,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只要国家比较稳定,不发生战争,不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统治者也不大量役使老百姓,人口自然就会壮大。融合性。 汉族算得上是世界上融合性最强的民族了。汉族包括之前的华夏族,本来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不断地对周边的民族进行融合。 延续性。 很多少数民族缺乏延续性。别的不说,我们只需要看看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民族,比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等,这些民族现在都没有留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民族的延续性是很不强的。 汉朝不仅经历时间长(西汉、东汉的历史加起来长达500多年),而且空前强盛。汉武帝派兵横扫漠北,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势力。 后来匈奴分裂,北匈奴被迫西迁,南匈奴则向汉朝臣服,此后汉民族一连几百年都没有遭到外族较大的袭扰。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民族骄傲的朝代,另一个朝代是唐朝,所以我们用“汉唐”来借代汉族的强盛时期,自称“汉人”、“汉族”,而海外侨胞则自称“唐人”,道理是一样的。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总数在14亿左右,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信奉道教,佛教等。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

    作者:一起打球呀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21/08/09

    0

    0

  • 中岛

    汉族为什么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这三个特点

    到目前为止,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七十多亿。那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哪一个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往人口大国方面想,只有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大国。但是与我国比起来,印度还差了一截。据统计,汉族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十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所以说,汉族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那么汉族人口为何如此之多呢?这么庞大的人口规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懂汉族的界定。通常,我们口中所指的汉族是汉朝以后的中华民族。不过,之前人们统称这个族群为“华夏族”。 自三皇五帝开始便处于不断发展中了,渐渐发展成了一个独立民族。虽然这两者的称呼不同,但是所指代的族群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概念。如今我们也称自己为华夏子孙。 众所周知,汉族人民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都未曾有过断裂。那么有哪些原因,使得汉族人口得以源源不断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呢? 这必然是有诸多因素的,但是主要的原因小编认为就三个,分别是生长性、延续性以及融合性。用这三个特制,基本上就能够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这个生长性不是说汉族人群生育能力强,而是指汉族人群所居住的地方。众所周知,中原大地哺育了汉族人群,庇佑着这个族群并且让它不断壮大。还有,汉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江南一带还有巴蜀一带。 这些地带气候温和并且降雨丰沛,十分适合农耕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所以人们可以定居于此,不用生活一段时间就不得不因资源的匮乏而迁移。 在这样的地域下,只要统治者不乱杀伐,安心休养,那么人口自然会慢慢壮大。 相反,中原王朝之外的那些游牧民族,他们是没有固定居所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迁徙的路上。并且有时还会因地盘的争夺而发生战争,导致人口的消亡。所以,游牧民族的人口很难增长得起来。 另外,同一时期的其他古国,人口发展也无法与中国相比。就以欧洲为例,那里的气候以及土壤情况都不是很好,植被虽能生长,但是不佳。 再者,欧洲地区诸国都是好战的,互相争伐以扩大势力,必然会导致人口的减少。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虽有四分五裂的时候,但是这样的时期并不会持续太久又会统一。 所以,汉族群体的“生长性”是非常好的。稳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汉族人口自然能够不断的增加。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汉族人群发展至今。像同一时期的很多少数民族,发展至今都已经灭绝了。例如鲜卑族、突厥以及党项族等,都没有延续到今天。 从这里对比就能看出,汉族的延续性非常强,是无可比拟的。还有当时的古印度以及古埃及,这些国家被侵略者推翻之后,民族也一同消亡了。 又如欧洲的一些民族,虽然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是最终也无法延续下来,而是被其他民族给代替了。 只能说,这些民族的延续性不强,或是因为本民族的发展原因,又或是因国内各种情况,最终导致本民族无法延续下来,只能尘封于历史,被后人写入史书之中。 只有汉族依靠着超强的延续性,一路走来虽然有过曲折黑暗之时,人口锐减,但还是挺了过来,依靠着本民族的信仰存活了下来,并且越发强盛,以不可阻挡的姿态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千百年来,汉族人民都是团结一心的,有团结才有凝聚力,其延续性才会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若是这股凝聚力消失了,今天的国家也无法扛住巨大危机,甚至汉族群体也会跟着消失。 所以说,要想本族人民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唯有团结一心,加强凝聚力。正是靠着这股力量,汉族人才能够在灭国的威胁中崛起,挺过危机,迎难而上,延续至今! 汉族的融合性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各民族中最强的。早期汉族被称为华夏族,这一时期的汉族人是很少的。但是他们能够与各民族的人结合到一起,这样一来,人口想不发展都难。 例如,夏朝被商超打败之后,两国的居民就进行了融合。之后商朝灭亡,周朝取代。两国的居民再次进行融合。就这样不断的交融之下,汉族人群就已经很壮大了。 到了秦汉时期,匈奴屡屡来犯。除了防御之外,还会主动出击,追击匈奴,又获得了河西走廊。这时,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也融入了进来,最后都成为了汉人。 每一次的融合,都在扩大汉族群体的势力。 中国曾有一段“五胡乱华”的历史,这一时期其实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很多胡人也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融合为了汉人。之后,辽国、金国这些政权,也都与汉人融合到了一起。 元清之时,又是民族大融合,最后还是融合为了汉人。可见,各民族与汉族融合,最后都变成了汉人。这说明了汉族的“融合性”非常强,也是因为自身文明非常高,才能够让其他民族愿意融合进来。 当时,汉人的文化以及习俗都渐渐被少数民族学习。因为这是有益的,人见到了先进的东西都想学习,民族也不例外。其他民族文化先进,那就拿过来学习借鉴。 就这样不断融合之下,那些少数民族都开始了讲汉语,学习三纲五常道德理论等等。 民族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然对当代的影响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几代人传承下来,那么改变就非常大了。 也正是因为这三个显著的特征,让汉族变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文章作者:大慧

    作者:中岛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9/12/12

    0

    0

  • 莫小浩

    汉族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

    作者:莫小浩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29

    0

    0

  • 莫小浩

    汉族饮食习惯

    1).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2).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3).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4).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5).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作者:莫小浩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29

    0

    0

  • 莫小浩

    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作者:莫小浩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29

    0

    0

  • 莫小浩

    汉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 (2)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3)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 (4)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比如不可以洗澡洗头,不可以出门等。 (5)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 (6)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 (7)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作者:莫小浩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29

    0

    0

  • 小鱼

    汉族的由来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作者:小鱼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16

    0

    0

  • 小鱼

    汉族的禁忌

    一、饮食禁忌: 忌吃饭前敲碗、桌;忌将筷子插在已盛饭的碗中;忌饭后扣碗;忌白喜事情菜肴单双数上错(二老缺一上单,否则上双); 二、住房禁忌: 忌在门槛上站、忌邻居盖房超前或过高;忌房门与烟囱相对;忌戴绿帽;忌摇空悠车;忌午后探病人;忌房前栽杨,房后栽柳,忌儿童出水痘时炒豆或崩苞米花等。 三、生活禁忌: 禁初夕打破器皿;忌正月初一至初五扫地、杀生,水和垃圾等出屋门;忌初二至初七动针线;忌礼物送钟;忌下午结婚;忌婚礼席上白色豆腐菜;忌夫妻在娘家同房。 四、汉族家中礼节: 问候、握手。春节期间互问“过年好”“发财”。晚辈对长辈实行跪拜叩首礼。清末和民国时期,境内各行各业徒弟拜师要行一跪四叩首礼。 接待客人要主动到门外热情迎接。主客交谈时家人应避开,不要面带倦容,打呵欠或不时看时钟。吸烟时不能对着客人划火柴、吐烟雾、咳嗽,打喷嚏应把脸扭向旁边,最好用手帕掩住口鼻。客人告别时要婉言相留,如走时要让客人先行,随后送至门外。汉族人请客,客人要按时赴约,待客菜肴宜双数,主食以红小豆饭为上品,主人要陪到客人表示酒足饭饱方可下桌。饭后要敬茶并彻心相谈。

    作者:小鱼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16

    0

    0

  • 小鱼

    为什么我们叫汉人,我们的民族叫汉族?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原指天河、宇宙 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作者:小鱼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06

    0

    0

  • 莫小浩

    汉族服饰

    汉服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作者:莫小浩

    圈子:汉族

    发布时间:2018/08/03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