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阿昌族

关注数:3 帖子数:9 浏览数:1255
+ 关注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

  • Ccccc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

    作者:Ccccc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20/09/15

    0

    0

  • 舍菇凉

    阿昌族过年习俗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祭寨神 寨神是阿昌族春节的传统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用阿昌族语言,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每年春节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设在寨头村边,通常是一棵大树古树老树。在阿昌族社会生活里,有寨神驻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圣的神灵附体,因此,全体族群成员,都自己自觉的维护乡村寨神附近的古树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树叫神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谁都无权乱砍滥伐,并且人人都有保护其原生态的义务。这是中国乡村最震慑人心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而庄严、虔诚而神圣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长辈领衔祭祀。女性不能到场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有浓重的性别意识。在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世俗的观念,去奉献神奇的崇拜对象,去喜悦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在原始祭祀场,几乎清一色是男子,爷爷率领儿孙,父亲带领儿子。没有男人在家的户主,女人准备好祭品,请血缘相近的家族男子帮助带往寨头祭祀寨神。 祭秋神 阿昌族地区的广大乡村,有春节祭祀秋千神的习惯。每年的春节,村村寨寨,都要虔诚祭祀秋神。每年春节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树,初二举寨树立秋杆,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谢秋神止。祭祀秋神仪式,相当繁琐,十分隆重,非常具有民族民俗、历史人文、传统文化价值。滇西阿昌族地区,当年有儿子结婚的人家,约定俗成是当年组织祭祀秋神活动的秋头。春节除夕,秋头要逐家逐户,去敬烟邀请大家帮忙助力。初一清晨,秋头要准备好祭祀品,置办好谢山神的鲜肉一小块、糖两坨、粑粑几块、米酒一小瓶,纸钱、香烛一对。组织乡村父老敲锣打鼓,将乡村扛秋男子欢送出寨门,前往远山砍秋杆。初二,由秋头邀请寨长、寨中长辈,组织父老乡亲,树秋架,祭祀秋神。树秋时,阿昌男子没有使用任何安全保护装置,赤手空拳,在高高竖立起来的秋千架上,操作自如,令人肃然起敬。祭祀秋神活动,通常是在寨佬、寨长,或者在男性长者主持下,敲锣打鼓,杀鸡备酒,伴随全套礼仪和精美祭祀辞,举寨进行。 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秋神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各自心中。秋神的驻足处,是八棵粗大、高挑、标致的头秋的顶端。这八棵头秋在秋场上分成四组,对向并排分列,一边四棵,组合成一个高度很高的门形秋架。因此头秋又按大小、长短分别称作:头门、二门。头门、二门都被秋头用专门买来的红布,恭请寨主挂在秋杆尖上。阿昌族乡村小伙子,只要能在扛秋杆时扛回头门、二门,全寨赞扬,全家荣光。阿昌族祭祀秋神活动中,竖立秋杆,拆除秋架时,女人不能参加。平时里,女人可以使秋千。而且,阿昌族男女老少,都喜欢使秋千。创造有许多阿昌族秋千使法。民间比较流行的有:单脚踏板的“甩秋”、“镰刀秋”,双脚立板的“姑娘秋”。使秋千者一会腾空,一会府冲。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猛虎捕食。乡村出了许多秋千高手。

    作者:舍菇凉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9/27

    0

    0

  • 舍菇凉

    阿昌族服饰特点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颜色跟是鲜艳无比。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阿昌族服饰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 服饰和图腾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作者:舍菇凉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9/27

    0

    0

  • 舍菇凉

    阿昌族的特色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人口27708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50年,阿昌族人民获解放。1952年在陇川县户撒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县(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成立了三新阿昌族民族乡。 据元代史书记载,阿昌族是金齿区域的8种民族之一,明、清史书多写为“峨昌”或“蛾昌”。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梁河、户撒两种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数百年来,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解放前,阿昌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土地私有,可以自由出租和买卖。1955年秋开始,党在阿昌族地区开展了和平协商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和领主、地主的剥削,其经济、文化、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者:舍菇凉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9/27

    0

    0

  • 舍菇凉

    阿昌族的特点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颜色跟是鲜艳无比。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阿昌族服饰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待客有劝饭习俗,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不过,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在劝酒、劝茶时,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具有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作者:舍菇凉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9/27

    0

    0

  • 小鱼

    阿昌族怎么过春节?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一、祭寨神 祭寨神是阿昌族春节的传统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灵。用阿昌族语言,梁河县叫“瓦当”,“瓦嘎”;陇川县叫“色曼”“色勐”。每年春节大年三十,需要举寨出动,家家户户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设在寨头村边,通常是一棵大树古树老树。在阿昌族社会生活里,有寨神驻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圣的神灵附体,因此,全体族群成员,都自己自觉的维护乡村寨神附近的古树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树叫神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谁都无权乱砍滥伐,并且人人都有保护其原生态的义务。这是中国乡村最震慑人心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乡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而庄严、虔诚而神圣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长辈领衔祭祀。女性不能到场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有浓重的性别意识。在祭祀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世俗的观念,去奉献神奇的崇拜对象,去喜悦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在原始祭祀场,几乎清一色是男子,爷爷率领儿孙,父亲带领儿子。没有男人在家的户主,女人准备好祭品,请血缘相近的家族男子帮助带往寨头祭祀寨神。 二、祭秋神 阿昌族地区的广大乡村,有春节祭祀秋千神的习惯。每年的春节,村村寨寨,都要虔诚祭祀秋神。每年春节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树,初二举寨树立秋杆,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谢秋神止。祭祀秋神仪式,相当繁琐,十分隆重,非常具有民族民俗、历史人文、传统文化价值。滇西阿昌族地区,当年有儿子结婚的人家,约定俗成是当年组织祭祀秋神活动的秋头。春节除夕,秋头要逐家逐户,去敬烟邀请大家帮忙助力。初一清晨,秋头要准备好祭祀品,置办好谢山神的鲜肉一小块、糖两坨、粑粑几块、米酒一小瓶,纸钱、香烛一对。组织乡村父老敲锣打鼓,将乡村扛秋男子欢送出寨门,前往远山砍秋杆。初二,由秋头邀请寨长、寨中长辈,组织父老乡亲,树秋架,祭祀秋神。树秋时,阿昌男子没有使用任何安全保护装置,赤手空拳,在高高竖立起来的秋千架上,操作自如,令人肃然起敬。祭祀秋神活动,通常是在寨佬、寨长,或者在男性长者主持下,敲锣打鼓,杀鸡备酒,伴随全套礼仪和精美祭祀辞,举寨进行。 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观念中,秋神看不见、摸不着,只在各自心中。秋神的驻足处,是八棵粗大、高挑、标致的头秋的顶端。这八棵头秋在秋场上分成四组,对向并排分列,一边四棵,组合成一个高度很高的门形秋架。因此头秋又按大小、长短分别称作:头门、二门。头门、二门都被秋头用专门买来的红布,恭请寨主挂在秋杆尖上。阿昌族乡村小伙子,只要能在扛秋杆时扛回头门、二门,全寨赞扬,全家荣光。阿昌族祭祀秋神活动中,竖立秋杆,拆除秋架时,女人不能参加。平时里,女人可以使秋千。而且,阿昌族男女老少,都喜欢使秋千。创造有许多阿昌族秋千使法。民间比较流行的有:单脚踏板的“甩秋”、“镰刀秋”,双脚立板的“姑娘秋”。使秋千者一会腾空,一会府冲。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猛虎捕食。乡村出了许多秋千高手。

    作者:小鱼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8/16

    0

    0

  • 小鱼

    阿昌族“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 阿昌族人民崇拜白象。“耍白象”是阿昌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这种舞蹈,动作变化多端,朴实自然;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形象地再现了阿昌人的现实生活,给人们以生活美的享受。 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 耍白象:是阿昌族民间的一项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耍白象需要一定的体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间,多把这项活动视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一个木架子,再用竹篾编成象头、象身,上面裱一层白纸,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整个白象有如一只真象大小。并在白象的肚子里还要装有各种机关和绳子,专供耍象的人操纵。耍白象时,要有四个人藏在象肚子里抬着大象,另一个人在里面操纵象鼻子的绳子和滑轮

    作者:小鱼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8/16

    0

    0

  • 小鱼

    阿昌族传统节日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窝罗”节、“火把节”、“会街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换黄单”等节日。

    作者:小鱼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8/16

    8

    0

  • 十二

    阿昌族民间故事--遮帕麻和遮咪麻

    开天辟地的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是阿昌族的祖先,是创世始祖。遮帕麻编好了天,遮咪麻织好了地,他俩又共同创造了人类。遮帕麻教人们打猎、捕鱼,遮咪麻教人们生火煮食,他们俩还教人们驯养飞禽走兽、结绳记事。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暴风雨突然席卷大地,到处一片汪洋,人类陷入了苦难的深渊。遮帕麻连忙用原来从大地上抽下的三根地线缝好了东、西、北三边的天地,还剩下南边的天没线缝补,狂风还在不停地乱刮,暴雨还在不停地倾泻,南边的人民深受灾难。遮帕麻和遮咪麻商量后决定在拉涅旦造一座南天门,用来遮挡风雨。   遮咪麻领着东、西、北三面的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刚脱离洪水深渊的人们,又遇到了更大的灾难:火神和旱神腊訇降到了大地的中央。这个魔王嫉恨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并给他们自由与幸福,他就制造了9个假太阳烤干了水塘,晒枯了花草树叶。   大地上的生灵面临着毁灭,遮咪麻派水嫩猫去找遮帕麻。遮帕麻用法术战胜了腊訇,将他毒死,碎尸万段。随后,遮帕麻又制作了一张巨大的弓和一支巨大的箭,射下了9个假太阳,人类又获得了新生。为了让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遮帕麻教男人耕田种地,遮咪麻教妇女纺纱织布。   为了防止天地间再出现妖魔破坏世界,遮帕麻和遮咪麻向人们祝福后飞上了天空,遮帕麻骑上月亮,遮咪麻骑上太阳。白天,遮咪麻俯瞰着大地;夜晚,遮帕麻巡视着天空,他们守护着人类的安宁。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风调雨顺、殷实富足的好日子。阿昌人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过着宁静、美好的生活。   可是,传到990代时,恶魔腊訇阴魂又还阳了,他痛恨遮帕麻和遮眯麻把他碎尸万段,使他皮在东、肉在西、骨在南、筋在北,吃了万年的苦头,变成了三嘴怪人,一张嘴吃天,一张嘴吃地,一张嘴吃人,他每天要吃9个童男童女,并且把大地上的水全部弄干,使树叶干枯,田地开裂,作物着火。人们一齐拿起棍棒刀叉、拾起石头与他拼死搏斗,但仍然不能打败他。有个名叫腊亮的小伙子爬上大树,用硬弓连射两箭,射中了三嘴怪人的两只眼睛,三嘴怪人狼狈地逃跑了。但逃跑时卷走了9个童男童女。   为了找回被卷走的童男童女,战胜恶魔腊訇,勇敢的腊亮身背硬弓,翻过了99座山,路途上战胜了猛虎毒蛇,射杀了凶恶的大雕。当他拼得精疲力尽的时候,遮咪麻从天上派来一个使者,赐给他一葫芦圣水和一枝开满白花的“桑建”树枝,告诉腊亮:“水是圣水,花是神花,‘桑建’树是降魔棍,无论什么时候有恶魔灾难,只要用‘桑建’树蘸圣水洒去就可以免除灾难。”腊亮用“桑建”花蘸葫芦里的圣水到处洒去,于是全部花草树木复活,整个人类复生,大地又是一片凉爽。腊亮救回了童男童女,用“桑建”树降魔棍打死了三嘴怪人。从此,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为了感谢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世之恩和补天缝地、降魔降妖并多次挽救人类的大恩大德,每当一年的初春和“桑建”花开的时候,阿昌人都耍舞狮、舞象、舞双龙,蹬着“窝罗”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作者:十二

    圈子:阿昌族

    发布时间:2018/08/07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