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往期文章中小象曾介绍过「剑川木雕」,这种传承千年的精湛技艺为剑川赢得了美名「中国木雕之乡」。
热衷艺术的剑川人不仅擅长木雕,更擅长歌唱,当地流传着多种民族唱腔,包括大本曲、吹吹腔等,还有那流传千年的「剑川白曲」。
白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其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刻画人物、表达情绪和渲染气氛的「表现功能」,也有代表白曲地方特色的「标志功能」。
剑川白曲
在白族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天上掉下来三个本子,其一为大本曲,其二为白曲,其三则是吹吹腔。大本曲落在大理,白曲落在了剑川,吹吹腔则落在了洱源凤羽。
其实除了剑川,白曲也在洱源、通甸等地流传,而它的唱本则大多在白族聚集的剑川发现,因此剑川仍然是第一发源地。
】、
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写道「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头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这首诗记录下了白曲曾经辉煌的传唱度。
剑川白曲真实地反映了白族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以及生产生活,形象地刻画出了白族人的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在唱法上更是独树一帜。
长调和短调
剑川白曲的演唱往往伴随着龙头三弦的美妙音色,歌者或站或坐,以自弹自唱或男女对唱的形式演唱。
白曲与寻常音乐不同的是它分为长调和短调,短调俗称剑川白族调,白语称为「拜枯」,拜即白族,枯即曲调,长歌被称为本子曲。
其中短调题材较为丰富,包括劳动、儿歌、情歌等,其中以情歌最具代表性,情歌的流传面广,数量最多,表现力丰富,感情也最为炽烈。
反意歌与寓意歌则具有较高的文学性,通过反讽、寓意等手法表露现实以及思考,展示了白族艺人高超的观察能力和知识水平。
长调相较于短调则少了一点趣味性,主要是以第一人称的描述进行叙事,大多有故事情节,以抒情为主,简单明了是它的一大优势。
传承保护
如今的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使得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危急了起来。
剑川白曲同样身处时代的漩涡当中,老一辈演唱艺人后继乏人,弹三弦唱白曲的年轻人也日渐减少,许多演唱技巧正在逐渐消失。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全面系统地保护白曲以及以白曲为主的剑川石宝山歌会已刻不容缓。
2014年,剑川白曲经国务院审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遗产编号为Ⅱ-164。
2017年5月,剑川县图书馆举办了白曲培训班,为白曲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打下基础。
同年9月,剑川白曲传习馆正式成立,同样为弘扬白曲文化贡献出了重要的力量。
在白曲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吸收了很多外族文化,其中吸收汉文化最多,融合最好。
这种融合让白曲更为外族人所接纳,但它始终保留着那种原汁原味。
时至今日,它仍是按照白语发音行腔,即使是白语中有吸收汉语的成分,也要按白语的发音规律来唱。
中国56个民族正是秉承着这种融合与发展的精神,造就了共同繁荣的空前盛况!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