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到,水污浊怎么办?静下来就清了。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 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你最要记住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意思呢?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知道这事儿正在往好的方向去发展,我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当别人认为我很好的时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为,好的事物会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 老子强调的不是不作为,他是在强调一种你怎么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安宁感或者说是安全感。老子强调是不断、缓慢地动,动中求静。其实,现代人应该求得的是动中静和忙中闲。 经常有人说“我现在太忙了,你等我哪年退下来,我就静下来。”其实,没有我们以为的“等我忙完这段就静下来”,等你真退下来,闲下来,你反而不适应了,会说“我去找点事情干吧”。 所以,你要做到的是动中静,忙中闲,永葆安宁的方式就是徐徐地在动,不断有新的东西在生长。 《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中提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什么意思? 如果你知道万事运行的规律,你就会变得包容,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包容,越容易包容的人,就越容易公正,越公正的人就越该当领导,越会当领导的人就会跟天结合,天就跟道、跟规律结合,一旦你照规律做事,就能做得久,就不会有其他的危险。 从这个逻辑线条中,我们就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要多看书,因为看多了书,知道的就多了,就越懂得包容,包容了就会公正了,公正了就有领导力了,才能接近“道”,才能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中的内容是对人的心理按摩,当你遇到痛苦的事情时,你怎么办?书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吹不了一晚上的,暴雨下不了一天的。 狂风暴雨谁干的?老天爷干的,连老天爷都不能让风雨长久,更何况人?我认为,在现代心理的调试和抚慰上,这个很重要,只要你能坚信这一点,你遇到任何难事都能扛过去。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感悟 本章开篇便是一句传颂千古的名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抗战时期有不少英雄先烈就曾引用这句话。 老子说,国君不是杀手,可倘若他们用杀人来威胁百姓,那么最终受伤必然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是杀手,却做着杀手做的事,总有一天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此说来,一个好的执政者、领导者,用残酷暴力的手段管理是万万不可取的。一味地处罚,手下的人才终究都会流失;以仁德之心服人,贤才都愿意追随于他,百姓才会信服于他。 其实对于大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与他人相处,品德才是最为重要的。据《汉晋春秋》有载,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 闻知有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向来被本地的夷人和汉人所敬仰,于是发兵攻打孟获并在盘东擒获了他。诸葛亮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赦免了孟获来换取蜀汉南方的民心。后来南中平定,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此后直到诸葛亮死前,蜀汉南方都没有人敢再次叛乱。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多思考一下,现在的行为是否妥当,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我是对方我能够接受吗? 你是如何理解“以德服人”的?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在评论区交流探讨,谢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七十五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本章中出现的“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上一章中所提到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当百姓被压迫到连生存都很困难时,死亡对他们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所以百姓自然不畏惧,拼死反抗了。可见在日积月累的摧残下,那些被暴力压制的人,总有一天会不再畏惧,那么究竟什么管理方法才是恰当有效的呢? 老子告诉我们,不去过分追求生活享受、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统治者才是高明的。这样的统治者能够把百姓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减少繁琐苛刻的手段,让人们真正在他的统治下走向好的生活。 这个道理看似是对统治者、管理者所说的,其实每个人都适用。当我们需要去控制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到了换位思考呢? 战国赵盾看到路上一个快饿死的人,心中不忍,把自己的干粮送给他,后来晋灵公要杀赵盾,这个人拼了性命救下他。韩信饿着肚子城下钓鱼,河下漂母看他可怜,请他吃饭,后来韩信裂土封王,以千金回馈她。 换位思考,懂得去体谅他人的不易,适当去帮助别人,帮他们摆脱困境,这些都是无比美好的品质。 就像是我们一开始说到的,看重百姓生命的统治者,百姓也会尊敬爱戴他;当你善待他人,他人也会善待你。 你认为好人一定有好报吗?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在评论区交流探讨,谢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感悟 品质可以分为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是老子说勇敢也分为柔弱与坚强,而它们带来的结果也大不相同的,甚至决定了生死命运。 坚强勇敢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很优秀的品质,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它却招来了杀身之祸,连圣人都很难解释清楚这其中的缘由。 虽然圣人也解释不清,但这一道理其实是可以从生活见闻寻得答案:带刺的榴莲不可强行砸开,找到它的裂口轻轻就能剥开;坚硬的糖果用力咬只会伤了牙齿,但在口中慢慢含化就能尝到滋味;与他人吵架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可相互退让一步就能止息纷争。 可见,“坚强”往往是处于一种“逆境”当中的,违反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前进,才需要“坚强”。老子所不提倡的“坚强”更是不顾一切背道而行来达成目的,所以招致了不好的结局。 想解决问题,迎难而上绝不是唯一的方法,顺水推舟、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的“柔弱”,有着你意想不到的力量。 三国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斗,诸葛亮日夜操劳被司马懿所知,司马懿让使者转告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暗示孔明,你吃得这么少,却这么操劳忙碌,你还能活多久呢?诸葛亮自从听了司马懿的话以后,“自觉神思不宁”。 司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果然,诸葛亮像油灯似地耗尽了最后一滴油,不久就发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真是“不战而胜”。 人生不要强求,要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尽人事以听天命,做好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一切自有最好的安排。 今日讨论 你是如何理解“借力打力”的?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在评论区交流探讨,谢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感悟 据一些历史学家统计,自秦朝建立以来,在封建王朝时代发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武装暴动共计上百次之多,为什么那些平时与世无争的农民会豁出性命与君王相斗呢? 答案老子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严重压迫、生路被阻塞,迫于无奈一下,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以死相搏了。 虽然农民们力量弱小,但历史上的农民也不是都以失败告终的。秦朝时期,秦始皇不仅颁布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还制订严刑酷法,最后刘邦在谋士张良、萧何等人的辅助下成功进入秦朝都城咸阳,秦朝宣告灭亡。 而元末时期,元朝政府实行了许多倒行逆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措施,尤其是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更是激起许多民众的强烈不满,朱元璋的起义大军消灭了元朝势力,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可见如果惹怒了人民的统治者,早晚会招来灾祸,而那些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恰恰是与他们相反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也不自大自夸,甚至要懂得自知自爱,用仁慈之心去对待百姓。 到了今天,这个道理依然适用,你在生活中若是处处刁难他人,总是自我为中心,那无论对方曾经多尊敬你,总有一天也会受不了。 为人处世,不妨多一些自知与自爱,以礼待人,将心比心,这样的人即便不能称之为圣人,也是一个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好人。 讨论 你最讨厌相处中对方什么行为?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在评论区交流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