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 衣食住行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民族 > 衣食住行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掌握了更高水平的建房技术,学会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造密梁平顶结构的“土掌房”。此类住屋是由地面木骨泥墙式简陋住屋演变而来,即密梁上铺材草抹泥的平顶式房屋。其平面布置紧凑,呈方形或“回”字形布局,平顶可作晒台,适用于炎热山区,解决了山区平地稀少的问题。而且这种房屋隔热良好,取材方便,建造容易,经济实惠。土掌房体系的民居主要有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德钦藏族的“土库房”等。彝族的“土掌房”最为典型。   滇南彝族“土掌房”是一种以粘土筑顶的平顶房,一般以块石为墙基,土坯砌墙或夯土为墙,到一定高度以木为梁,铺上横木,垫上草和稀泥,用细粘土捶紧。这种房子多为平房,也有两三层的。平顶屋上可自由走亲串户,成为村寨中的空中通道和防卫途径,并且可以在屋顶上晒粮食等,还是家庭日常生活处,是老人们吸烟聊天,妇女们刺绣谈心的好去处。“土掌房”结构简单,节省原料,又防火防晒,是干热地区各族人民喜欢的住房。

基本信息
编辑
彝族土掌房
多建于斜坡上
彝族民房建筑
正文
编辑正文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城子古村隶属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距泸西县城25公里。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处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

泸西城子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泸西县城南部永宁乡境内大永宁行政村。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5公里,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夏长霜期短、风小日照长、年平均日照数达2176小时,作物生长期为285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南盘江支流小江河上游)中大河自北向南贯穿村境中部。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545
  • 编辑次数 : 7
  • 最近更新 : 2021-04-12 11:00:38
  • 创建者 : 丸约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彝族土掌房 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 民族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