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地理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的许多精英志士,不甘沦为亡国奴,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随后京沪失守,战火危及长沙,仅维持了4个多月的长沙临大被迫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师巨匠,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在蒙自设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师生曾在此办学,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来到蒙自,在如翡翠一样的蒙自南湖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走入蒙自,仍能通过一批旧址和古老建筑追寻当年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记忆,包括蒙自海关、哥胪士洋行、周家宅院、碧色寨火车站等。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于2011年在原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哥胪士洋行建成,纪念馆展示内容分为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办学历程。

基本信息
编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
纪念馆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南湖北路哥胪士洋行
8:30——17:30,节假日不休
正文
编辑正文

建立背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同年10月,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局势持续恶化,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保存教育与文化命脉,以其卓越的贡献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创造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了众多英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八位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四位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并有173位师生被评选为两院院士;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西南联大设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共26个系,以及2个专修科、1个选修班。 

蒙自分校设立

联大到达昆明后,由于校舍不敷使用,而蒙自有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校方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商学两院师生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火车经滇越铁路抵达蒙自;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西南联大要到蒙自开设分校的消息传一经传出,整个蒙自城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欢迎联大师生的到来。当时的蒙自县长带领乡绅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当时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这是当年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就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等大师学者。 [1] 

意义

①.带来新思潮

蒙自这样一个封闭已久的边地小城,联大学生的到来激起了好奇和议论。特别是那些偶尔穿着旗袍和肉色丝袜的联大女生独自走在青石板路上,总会引来众多好奇的目光。他们想知道,这些大城市来的知识女性,用了怎样的一种布料,缝制的是怎么一种款式,毕竟这和他们以往的生活实在相去甚远。

然而,联大师生带来的改变远非于此。

作为滇南抗战的大后方,除了没有日军的空袭,蒙自的学习环境似乎比长沙还要糟糕,教材和参考书少得可怜,只有17个座位的图书馆对于数百名联大文学学院的师生来讲,这几乎就相当于没有,但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主动担负起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决心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

他们在蒙自城内办起了夜校,吸引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情感的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自清在《蒙自杂记》写道: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成绩相当可观。

②.融入当地社会 传播抗战思想

垂柳婆娑、碧波荡漾。1938年的6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南湖边走来了闻一多、朱自清、汤用彤、陈寅恪等大师学者。

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就在南湖边上,哥胪士洋行,每天,他都要穿湖而过,到海关的关舍去上课,荷花、柳树、桉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先生,昆明的翠湖和蒙自的南湖相比,您更喜欢哪个?”散步途中,学生问他。先生略微沉思,说,蒙自的南湖更正像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我更喜欢南湖。

开学以后,慢慢有西南联大的女生到南湖边的柳树下、河塘边看书,渐成一道风景。很快蒙自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纷纷效仿,一时间,南湖边聚拢起浓浓的文化氛围。

彼时,战火纷飞,硝烟四起,国家存亡匹夫有责,结合滇南抗战,联大师生对当地展开了大量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当地农民和矿工的生活状况,并考察当地文化,收集民歌民谣。而对于抗战思想的宣传,更是一刻不曾落下。《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战歌曲在当地被广为传唱。据当地老人述说,那年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全都变成了抗日春联。

几月后昆明校舍落成,联大蒙自分校结束学期教学,于8月、9月分批陆续返回昆明。1946年5月,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原址复校,师范学院留在云南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1943年-1944年为配合印缅战场即滇西反攻时期,蒋介石在战时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时,联大清华十级(1938)有8个同学在南下临大报到时,就在南京加入了陆军交通辎重学校,为联大学子从军之首发。他们大都分到国军有名的机械化部队——陆军200师。自组建联大以来共求学8000学子,参军抗日的有1100多人,每100人中有14人投笔从戎,其中仅参加空军的就有300多人。尤其是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严志达、叶笃正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对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短短的180天里,对于蒙自来说,西南联大带来的影响弥足珍贵,让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虽然联大人离开了,但受新思想的熏陶,蒙自的女孩们,出门可以穿学生裙,也不必再打伞了,还可以进入中学读书了,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报考类似于西南联大这样的大学。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在《梦回蒙自》一文中如此写道:“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8月16日,记者来到在原址上建成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几位老人在大榕树下,描眉画唇,为即将开始的抗战70周年纪念演出精心准备。

与此一墙之隔的蒙自一中,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猩猩红的高考成绩榜分列校门两旁。其间,有许多莘莘学子即将寻着前辈的足印走入云南师范大学。

一阵微风从树梢掠过,似乎有歌声传来,“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文物保护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教室和师生宿舍分散于蒙自城区各地,现存旧址5处,即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周家宅院、王家旧宅。尽管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在蒙自办学只有一个学期,但在此期间,联大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支持帮助地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广泛传播爱国主义、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0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哥胪士洋行)参观考察时,充分肯定了西南联大的爱国、民主和科学精神,要求省州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西南联大在蒙自的这段珍贵历史资源,做好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保护和开发工作,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建成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哥胪士洋行

哥胪士洋行是外国人在蒙自开设时间长、营业额大的洋行之一。哥胪士原为法国建筑滇越铁路的职员,由于采购货物供筑路工人,顺便于1906年,在东村路边设一小店,营销日用品及五金零件。1911年辛亥革命蒙自兵变,哥胪士趁机自焚小店,骗得民国政府赔款4万元,准其通商。于是哥胪士就将县城东门处的弥里村全部买下,扩大重建哥胪士洋行,经营进口五金百货,出口豆类、蔬菜等。

哥胪士洋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40年歇业。房屋由地方政府无条件接收,先后用作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蒙自支行、县卫生院址。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迁蒙,洋行楼上用作闻一多、陈岱孙等十多位教授的宿舍,楼下住男生。

旧址原有北、东、南三面法式转角二层楼房一幢,为洋行主楼。现仅存北、东两面楼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87.5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333.9平方米。

哥胪士洋行现为省级保护单位,为法式建筑风格。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54
  • 编辑次数 : 1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21:14:13
  • 创建者 : 欣可爱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历史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