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
通海县,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是云南省蒙古族聚居地,烤烟高产县之一,玉溪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偏南,杞麓湖畔的湖积平原上,石灰岩山地围绕四周。面积721平方千米。是云南省最小的县级行政单位,拥有云南省县级行政单位最大的人口密度。 截至2016年,通海县下辖4镇3乡2个街道,常住总人口30.9万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1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2:37.4:49.4。
-
1 历史沿革
-
2 行政区划
-
3 地理环境
-
3.1 位置境域
-
3.2 地形地貌
-
3.3 气候特征
-
4 自然资源
-
4.1 水资源
-
4.2 土地资源
-
4.3 矿产资源
-
5 人口民族
-
5.1 人口
-
5.2 民族
-
6 经济概述
-
6.1 综述
-
6.2 第一产业
-
6.3 第二产业
-
6.4 第三产业
-
7 社会事业
-
7.1 科技事业
-
7.2 教育事业
-
7.3 文化
-
7.4 体育事业
-
7.5 医疗卫生
-
7.6 社会保障
-
7.7 邮电
-
7.8 基础建设
-
8 交通运输
-
9 历史文化
-
10 风景名胜
-
10.1 秀山
-
10.2 三圣宫
-
10.3 白龙寺
-
10.4 通海文庙
-
11 地方特产
-
11.1 豆沫糖
-
11.2 通海酱菜
-
11.3 通海甜白酒
-
12 城市荣誉
历史沿革
通海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杞麓湖畔生息、繁衍。
唐代南诏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镇,设通海都督,统摄滇南地区,启通海人文之风。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起兵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通海属大理国领地。
宋代,大理国在滇南置秀山郡,通海是郡治所在地,为滇南军事、政治要地。
元代设临安路,通海为路治所在地。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通海县,置河西州,后又在河西北境之曲陀关置临安、元江、广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代置通海御,在通海“戍兵屯田”。
清、民国相沿为县。
1956年原通海县(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河西县(1949年12月10日正式解放)合并称杞麓县,1958年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原华宁县从通海县划出。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通海县下辖2个街道:秀山街道、九龙街道,4个镇:河西镇、杨广镇、四街镇、纳古镇,3个乡:兴蒙乡、里山乡、高大乡,27个居民社区、49个行政村、548个村居民小组。通海县政府驻秀山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通海县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东部,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山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介于东经102°30′25″—102°52′53″,北纬23°55′11″—24°14′4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39.97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6.15千米,总面积721平方千米。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25千米,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千米。
地形地貌
通海县地貌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种组成。盆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坡度3—10度,海拔1796—1820米。地形呈东西阔、南尖、北微凸之蘑菇状地势南低北高,海拔最高点位于河西镇螺峰山2443米,最低点位于高大乡马脖子1350米。
气候特征
通海县地处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形成了四季温差小、早晚温差大、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县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 898毫米,多年平均气温 15.7℃,年日照时间2273.8小时。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通海县水资源总量 2.13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 1.59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 0.54 亿立方米。杞麓湖是通海县的主要水域,座落于通海盆地中偏东侧,流域面积 370.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 35.54平方千米,河流分为湖盆区内河和高大(曲江)河及其支流。主要湖盆区河流有中河、大新河。曲江河及支流有:曲江河、路南河、库南河、大箐河、小三家河、改水沟和清水河。
土地资源
截至2016年,通海县林业用地面积4295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7.99%,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1.50%,其中,有林地覆盖率48.87%,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覆盖率2.63%。全县林木绿化率为54.97%,其中有林地覆盖率48.87%,灌木林覆盖率6.06%,四旁树占地折算覆盖率0.04%。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518200立方米。其中:乔木林(含乔经)蓄积2511800立方米,占全县活立木总蓄积的99.75%;疏林蓄积1310立方米,占0.05%;散生木蓄积1980立方米,占0.08%;四旁树蓄积3110立方米,占0.12%。森林(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面积共40792.0公顷,按林种划分,防护林面积25748.6公顷,占现有森林面积的63.13%;特用林面积511.4公顷,占1.25%;用材林面积11879.4公顷,占29.12%;薪炭林面积407.3公顷,占1.00%;经济林面积2245.3公顷,占5.50%。生态公益林地面积为27957.6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5.1%;商品林地面积为14985.8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4.9%。
矿产资源
通海县已发现各类矿产有20种,计有烟煤、泥炭、铁、锰、铜、铅、锌、硫铁矿、含钾页岩、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饰面用大理岩、砖瓦用粘土、砖瓦用页岩、冶金用石英砂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石灰岩、建筑用砂、地热等。有各类矿床(点)地80个(含已上表矿产地4个),其中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8个,矿点66个。按勘查程度划分,达详查—勘探程度的9个,占总数的11.2%;达普查的55个,占总数的68.8%;其余的16个为预查程度,占总数的20.0%。
人口民族
人口
据2017年全国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反馈的数据,2017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31.04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27万人,城镇化率52.41%,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出生率12.56‰,死亡率6.71‰,自然增长率5.8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年末全县2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3个乡,49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331个村民小组、219个社区居民小组,361个自然村。
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102937户28948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931户1555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43342人,占总人口的49.5%,女性人口146146人,占50.5%;城镇人口117679人,占总人口的40.7%;乡村人口171809人,占总人口的59.3%;少数民族人口49052人,占16.9%。
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计,2017年全县出生人口3700人,出生率为12.22‰;年内死亡人口1803人,死亡率5.96‰;自然增长人口1897人,自然增长率6.26‰,比上年同期减0.47个千分点。全县 “三术”人数47728人,三术率为81.01%,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7.41%,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
民族
通海县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彝族、回族、蒙古族、哈尼族等。
经济概述
综述
2017年全县完成现价生产总值(GDP)112383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9925万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21659万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532247万元,增长10.8%。三次产业比重为15.1: 37.5: 47.4。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49.6%、42.4%,分别拉动GDP增长0.9、5.8、5.0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达到36218元,比上年增加3506元,增长11.4%。非公经济增加值707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县GDP的比重达62.9%,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17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88719万元,比上年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782万元,增长1.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790万元,增长7.5%。税收收入完成30930万元,增长9.9%,其中:增值税8961万元,增长32.2%;营业税:85万元,减96.8%;企业所得税1724万元,增长6.4%;烟叶税4385万元,减10.0%。
2017年地方财政总支出183862万元,增长3.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9971万元,增长8.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2963万元,增长92.7%;教育支出45065万元,增长1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412万元,增长19.1%;农林水事务支出60万元,减99.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6581万元,减30.5%。
2017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44033万元,增长3.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90176万元,增长6.0%。各项贷款余额859732万元,增长11.5%,存贷比为64.0%。
2017年全县共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4886万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33736万元,增长21.2%,占总投资的18.0%。其中: 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730666万元,增长34.1%,占总投资的98.1%;房地产投资完成14220万元,减35.4%,占总投资的1.9%。按产业划分:一产业完成58023万元,减15.4%;二产业完成133736万元,增长21.2%;三产业完成553127万元,增长42.5%。本年施工房屋面积220.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83.4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00.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83.1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90.8%。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756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140122万元,增长5.5%;林业产值2385万元,增长31.3%;牧业产值140077万元,增长6.4%;渔业产值2864万元,增长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08万元,增长0.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0625万元,比上年增长6.0%。
201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23万亩,其中,粮食、油料、烤烟、蔬菜、花卉面积分别为9.66万亩、1.03万亩、4.94万亩、24.61万亩和0.69万亩。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在23:77。
当年,全县植树造林7502亩,义务植树60.84万株,育苗1亩。
全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猪牛羊禽全面增长,肉蛋产量继续增加。2017年全县水产品产量3110吨,其中:杞麓湖产量1200吨。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67184万元,增长14.3%,对GDP的贡献率为42.6%,拉动GDP增长5.0个百分点。
2017年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43971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完成工业增加值204258万元,增长21.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30652万元,增长24.0%,产销率为98.8 %,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017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5173万元,增长20.0%。全县具有资质等级证的建筑、装饰企业14户,从业人员4239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0375万元,增长40.1%。
第三产业
201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118万元,比上年增12.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4487万元,增长1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1631万元,增长10.4%。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12813万元,增长10.3%;商品零售233305万元,增长13.6%。
2017年完成烟叶收购总量685万公斤,增长1.5%,收购总金额19933万元,减10.0%,中上等烟比例达到95.30%,比上年降低2.36个百分点,其中,上等烟比例66.13%,下降了4.98个百分点。
2017年全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53255万美元,减0.2%,其中,进口额实现186万美元,增长4500%,出口贸易额完成153069万美元,减0.3%,净出口为152883万美元,减0.3%。
2017年全县共引进市外到位资金58.91亿元,增长35%,其中引进省外资金40.87亿元,增长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82元,比上年增加2666元,增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1元,比上年增加1268元,增9.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5122元,比上年增加1962元,增5.9%。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1年—2015年“十二五”期间,通海县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42项,获立项139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74项,市级35项),县级立项实施科技项目79项。争取国家、省、市级补助资金5608.33万元(其中:2011年1427万元,2012年889万元,2013年1418万元,2014年1171万元,2015年1200万元)。
2017年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3854万元。申请专利182件,专利授权45件。新列入科技专项计划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25项、市级37项、县级10项。
教育事业
2017年全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共6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小学53所、小学教学点1个。
全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班数961个,其中:初中班214个、高中班78个、职业高中班30个、小学班 639个。全县在校学生总数38393人,比上年减少596人,其中:普通高中4631人、初中10933人、中等职业学校1242人、小学21587人。全县有幼儿园35所,班数317个,在园幼儿数10937人,比上年减少9人。全县专任教师2790人,比上年增加99人,其中:普通中学1168人、中等职业学校 61人、小学1292人、幼儿园269人。全县毕业生人数9018人,比上年减少576人,其中:高中1496人、初中3438人、中等职业学校359人、小学372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小学升学率95.06%,初中升学率66.2%,3-5岁儿童毛入园率99.67%。
文化
2017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保护单位1个;省级项目3个,保护单位1个;市级项目13个,保护单位1个;县级项目5项,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6人,市级14人,县级27人。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13.82万人次,接待境外旅游者2969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29.38亿元。
2017年末,全县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9.63万人和29.85万人,覆盖率达95.46%和96.17%;调频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机7部,电视转播发射台4座,电视发射机8部。年末全县数字电视用户数34576户,其中,农村用户数25271户,城镇用户数9305户。
体育事业
2017年举办县内各种竞赛活动14次,参赛人数12000人次;参加国家、省、市比赛328人次,获一等奖18块、二等奖17块、三等奖30块;向上级输送运动员22人。
医疗卫生
2017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99个,其中:医疗机构196个、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急救中心1个。在医疗机构中:医院10个(其中:卫生部门所属医院3个,其他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8个;工业、其他部门所属医务室及个体办医112个;村卫生室66个。全县医疗机构有病床1375张,其中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有病床866张。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967人,其中:卫生部门所属机构卫生技术人员925人(包括合同工、长期临时工)、其他机构及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1042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4.5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8人。全县传染病发病率111.81 /10万。2017年(3+1模式)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3987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18 %,建卡率100 %,住院分娩率100%;7岁以下儿童保健人数22474人,保健管理率97.9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9921人,系统管理率97.45%,孕产妇死亡率24.93 /10万,婴儿死亡率4.7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23 ‰,出生缺陷发生率239.60 /万。
社会保障
2017年全县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23869人,其中:企业8644人,个体、自谋职业者9193人,机关事业单位603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4060人。参加城镇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6793人,其中:参保职工23997人,参保城乡居民252796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8277人,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541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13223人,本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02个,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年末全县有农村敬老院6个,有床位208张。全年为全县4829户5994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1993万元;为337名在乡复员、带病回乡人员发放324.7万元定补金;为“三属”、革命伤残军人及义务兵家庭、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568.34万元,为18600人自然灾害救济对象安排口粮15万公斤、提供救济衣被2652件(条)、救助资金94.2万元。
2017年完成11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888万元。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24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104.4万元。投入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扶持1户残疾人;投入39.2万元为71户残疾人改造危房;投入76万元先后为126名残疾人实施白内障手术,为10名装配假肢,对20名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邮电
2017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40724万元;固定电话用户达11658户,其中住宅电话1062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33893户;电话普及率111.4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网用户58910户。
基础建设
2017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70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道路长度75.46公里,道路面积104.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33.62公顷,覆盖率38.35%,园林绿地面积289.47公顷。
交通运输
泛亚铁路横贯通海县境。
2017年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11.5公里。其中:国道40.6公里,省道74.5公里,县道110.4公里,乡村公路768.1公里。在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14.7公里,一级公路25.1公里,二级公路34.3公里,三级公路96.1公里,四级及以下公路841.3公里。全县机动车拥有量110405辆(含拖拉机),比上年增加1016辆,其中:汽车63140辆、大中小型拖拉机11046台、摩托车35408辆、挂车811辆。全县公路营运货车13968辆,吨位62262吨;营运客车227辆,客座5040座。公路运输客运量完成281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12921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709万吨,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286658万吨公里。
历史文化
通海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杞麓湖畔生息;汉代开“麊泠水道”(即西南丝绸之路的一支);唐代置“通海都督”,开设“通海城路”;宋代设秀山郡;元代建“都元帅府”,设临安路,统摄今红河、文山一带,直至越南;明代置“通海御”,戍兵屯田;清代,各种手工业兴起,成为滇南货物集散中枢,海外物资集散运转,商贸交易活跃而在云南著称。各时期多民族的文化交融让通海璀璨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成就了通海“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名山秀水孕育出人文荟萃,通海明清两代就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且大都出省为官。先后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 等荣誉称号。
风景名胜
秀山
通海秀山,垂直高度不过200余米,方圆距离也不过两公里多,却因山色景致秀雅不群,人文景观气韵不凡而名冠滇中南。在《大明一统志》里,秀山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与昆明的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点苍山齐名。相传汉昭帝时,㽛(缺字:左“田”;右“句”)侯毋波治理通海,颇能施惠于民,且最早在秀山辟园林,与民同乐;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会盟三十七部讨伐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前,曾在秀山神祠卜问凶吉, 段思平灭杨干贞大义宁国后,建大理国,特在秀山还愿建 町王庙纪念毋波,并改通海郡为秀山郡,秀山之名应是从此而始。
三圣宫
三圣宫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距县城6千米。三圣宫始建于元末,历经明清历代重建重修,现为清初和清末的建筑。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门,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艺术家高应美之手,槅子门中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被省内外学者称之为“海内第一木雕”。三圣宫布局为三进式两院,由大殿、后东西两厢、中殿、前东西两厢、前殿(重檐)及前、中、后的六个躲间组成,外设围墙并呈船形,墙外双溪环绕而过。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
白龙寺位于秀山后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因为寺旁有一泉水,古人就建此寺并塑龙王像供于寺中。白龙寺属一进院前后各三间夹四耳、寺内保存一块明代碑刻,碑阴记录了当时海贝巴(贝币)的捐赠情况。上世纪80年代在白龙寺下开辟了茶花园、牡丹园、兰花园,总占地8000多平方米。
秀山古建筑群于上世纪198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通海文庙
通海文庙位于通海县城南隅、座落于秀山之麓,南北向。为中轴线分幢迭起单体组合式古建筑群,由红墙(长65米、厚1.9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节孝祠、大城门、乡贤、名宦祠、东庑、西庑、大城殿、钟鼓楼、崇圣祠、尊经阁组成,总占地1.2万平方米。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于明万历迁建今址,现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清朝时期,在通海庙学中曾经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公孙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书法家阚祯兆等。通海文庙于上世纪199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豆沫糖
豆沫糖是云南通海的传统产品,清代已远近驰名,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香甜酥脆,入口无渣”,确非过誉,选用优质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饴糖等精工制成。层薄如纸,色白如乳,食用起来,甜而不腻,松酥、香脆,十分爽口。曾被国家评为“优质产品”,远销省内外。
通海酱菜
通海酱菜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分为:小米辣、泡椒系列、冬菜、蕌头、野山椒、蒜苔、芥菜、姜块、洋姜、大头菜、酱油、花椒油等100多个品种。大头菜荣获国家八部委举办的《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周年博览会》铜奖。远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覆盖全国95%的市场,年销售收入近亿元。
通海甜白酒
通海甜白酒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特产。通海甜白酒主要采用糯米酿造而成,营养丰富,色泽金黄,清凉透明,口感醇甜,糯米甜酒特有的香气,风味独特,老少皆宜。曲陀关是通海历史文化胜迹之一,如今因盛产甜白酒而留名。曲陀关具有悠久的甜白酒生产历史,是通海县有名的甜白酒之乡。有30多户生产经营户,年产值达近千万元,甜白酒成为了通海县的特色产品之一。
城市荣誉
通海县先后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 浏览次数 : 3610
- 编辑次数 : 2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8:58:47
- 创建者 : 芹菜
百科目录
- 1. 历史沿革
- 2. 行政区划
- 3. 地理环境
- 4. 自然资源
- 5. 人口民族
- 6. 经济概述
- 7. 社会事业
- 8. 交通运输
- 9. 历史文化
- 10. 风景名胜
- 11. 地方特产
- 12. 城市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