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理 弥渡

弥渡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地理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弥渡县,地处云南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东距省会昆明320公里,北离州府下关61公里,南距漫湾电站144公里。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花灯名曲《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弥渡。2010年云南省弥渡县的弥渡民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6。

基本信息
编辑
弥渡
Midu Xian
云南省大理州
红岩、新街、弥城、寅街、苴力、密祉、德苴、牛街
弥城镇
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
亚热带季风气候
铁柱庙、小河淌水之乡密祉、 天生桥、红岩古镇
532925
目录
  1. 1 位置

  2. 2 气候

  3. 3 地形

  1. 4 矿产资源

  2. 5 生物资源

  3. 6 地热资源

  4. 7 概况

  1. 8 第一产业

  2. 9 第二产业

  3. 10 第三产业

  4. 11 科技

  1. 12 教育

  2. 13 卫生

  3. 14 宗教

  4. 15 景点

正文
编辑正文

历史沿革

弥渡古名勃弄川。《蛮书·六赕第五》有“白崖城在勃弄川……大历七年(772)阁罗凤新筑也……川东西二十余里,南北百余里”的记载。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后晋天福二年(937),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

元宪宗三年(1253),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3)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革建宁县省入赵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计11127户,66755人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民国2年(1913),弥渡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弥渡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同年成立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撤并),祥云县属大理州管辖。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弥渡县属大理州管辖。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3年弥渡县辖5镇3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

县域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26公里,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57公顷

人口民族

弥渡县2002年末总人口3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

自然环境

位置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4°'之间。东至水木山顶与祥云县交界;西至隆庆关(鸟道雄关)丫口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分疆;北至九顶山巅与大理市,祥云县相接;南至牛街乡太平顶与景东彝族自治县毗邻,东西宽26公里,南北长82公里。县城弥城镇距省会昆明市332公里,距州府下关61公里。 

气候

弥渡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干季,雨季之别,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824.4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河谷热,坝子暖,高山寒。

地形

弥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地形。地貌分构造剥蚀山地、切割中山峡谷山地、溶蚀中山峡谷山块、山间断陷盆地四大类型。最高点为县域西北部的九顶山山峰,海拔3117.9米,最低点为县域东南部金宝山东麓的礼社江心,海拔1223米,县城海拔1672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3年弥渡县已探明有铂、钯、铁、钼、铜、铅、锌、镍、金、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10多个矿种、28个矿床点。铜矿总储量为2348.5万吨,石膏储量上亿吨。九顶山矿床探明铜金属量15万吨,钼金属量7万吨,其中钼储量占全省储量的78%;金宝山矿床探明铂钯金属量45.25吨,稀贵金属锇、铑、钌含量3.56吨,铜金属量4.9万吨,镍金属量5.5万吨,其中铂钯金属占全省储量的55%,是全国第二大铂钯矿床。随着九顶山铜钼矿和金宝山铂钯矿的开发,我县重点工业项目拉动效应逐步显现,重点工业项目将成为发展壮大矿产业和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重要卫星城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

生物资源

弥渡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日照、雨水充足,霜期短,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农业耕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林地146.24.万亩,有云南山茶、大树杜鹃、云南梧桐等10余种珍稀植物;有天麻、牛黄、细辛等286种中药材;盛产大蒜、芋头、香酥梨、南瓜等果菜共150多个品种。

地热资源

弥渡县白总旗温泉流量大,水温65℃左右,有益矿物质丰富,用地范围山体高程1789.5米;火龙庙温泉水温高且水中富含十余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成分,有三个温泉热水池,每小时的温泉出水量可达27.5吨,初始水温可达76℃,温泉水属中性软水,PH值为7.45。

经济发展

概况

2011年弥渡县生产总值完成28.4亿元,增长15.1%;完成财政总收入27108万元,增长3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416万元,增长33.6%;一般预算支出108321万元,增长26.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增长30.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增长20.6%。

第一产业

2009年弥渡县农业总产值达9525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亿元,同比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同比增6.13%,烤烟优势继续提升,弥渡县种植烤烟6万亩,收购烟叶755万公斤,均价12.25元/公斤,实现烟叶税2097万元、烟农收入1.1亿元;完成4.4万亩无公害蔬菜物理防虫网建设、2个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6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实现产值2.3亿元;奶牛发展到8351头,生猪存栏21.7万头,肉牛存栏5.16万头,核桃、蚕桑基地不断壮大,分别达到11.7万亩和3.3万亩。 

2011年弥渡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8.2亿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3655元,增长24.5%。实现粮食总产14.7万吨,比2009年增长6.1%。收购烟叶18.1万担,实现烟农收入2亿元、烟叶税3579万元。全年种植无公害蔬菜15万亩,实现蔬菜产值4.8亿元。弥渡县共发展出栏3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大户119户,存栏2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大户3户。生猪存栏26.1万头、出栏40.7万头,肉牛存栏7.8万头、出栏3.3万头,奶牛存栏1.5万头,鲜奶产量3.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7.1亿元。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注重优质苗种选择和养殖技术培训,实现产值9466万元。新植核桃8.8万亩,弥渡县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53.9万亩。

第二产业

2009年弥渡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6亿元、增加值2.9亿元,分别增长19.8%、0.1%。九顶山矿业生产能力逐步恢复,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上缴税金818万元;金宝山铂钯矿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完成投资6900万元;投资1406万元的老土罐年产3.5万吨腌制品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投资800万元的年产100万标准张水泥石棉瓦生产线项目已建成投产;年产300吨弥渡卷蹄系列风味食品生产项目已开工建设。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加强服务协调,华瑞辣子厂等12个技改扩建、新建项目有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健全,为6户企业担保贷款900万元。工业园区可研及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制定了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优惠政策,建立了园区管理机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登记在册各类企业352户,注册资金4.7亿元;个体工商户5697户,注册资金1.1亿元。

第三产业

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2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5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71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住宿业零售额268万元,比上年增长4.7%。其它行业零售额1046万元,比上年增长6%。分地区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64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49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5905万元,比上年增长25.2%;集体经济230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其它经济类型457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2007年弥渡县财政总收入10776万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688万元,比上年增长23%。一般预算支出35267万元,比上年增长26.5%。20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409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1763万元,比上年增长9.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02776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3623万元,增长15.28%。2007年,保费收入2587.9万元,比上年增长21.44%,赔款支出679万元。

2011年弥渡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7027户,新增1541户,增长23.8%;私营企业发展到234户,新增64户,增长33.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4亿元,增长21.6%;各项贷款余额15.7亿元,增长15.5%。

社会事业

科技

2006年弥渡县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9-27”科普活动日等宣传活动,共展出展板295块;发放科技科普宣传材料12000余份;发放避孕药具4331盒;播发电视广播66次,接待义诊健康咨询10875人次;悬挂粘贴宣传标语42条;出科技宣传栏57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7期;受益人员达10万余人(次)。

2006年共开办农函大养牛、兽医、烤烟等7个专业教育班20个,招生1040人,结业率达100%;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讲座70场(次),培训6704人,使农村农民技术人员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教育

2007年在校学生44429人,比上年增长2.3%。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324人,比上年增长22.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103人,比上年增长2.5%;普通小学在校学生29002人,比上年增长1.45%。幼儿园在园幼儿981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

2011年投资6500多万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弥渡一中、二中、职中和寅街、密祉、牛街等初级中学所安排建设项目按时完成,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红岩等5所幼儿园即将开工建设;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补助资金4000多万元;2011年普通高考上线率居全州第一名,创历史最好成绩;职中“三校生”上线率连续6年居全州第一;弥渡一中晋升省一级三等高完中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卫生

2011年弥渡县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5.6%,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县、乡住院补偿比例分别达75%、85%,12种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全年补助资金4729万元,83.6万人次受益;县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新引进的民营德济医院已开诊。

2007年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弥渡县拥有卫生机构15个,有病床369张,有卫生技术人员405人,其中职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1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278809人,参合率达93.58%。

宗教

弥渡县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教。已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3处(含基督教临时活动点1处)

佛教:弥城西王母阁、静虚寺,寅街镇大王庙、白云寺、红岩镇谷女寺、观音寺、苴力镇五台大寺、德苴青云回龙阁。

道教:弥城东天生桥、密祉太极顶、弥城东岳宫。

伊斯兰教:弥城清真寺、新街镇祁家营清真寺、红岩镇大东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红岩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

基督教:弥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坝庄基督教堂、大马房基督教堂、寅街镇基督教堂、苴力镇白邑阿孔核临时活动点。

交通

国道214线、320线交汇境内,广大铁路、昆瑞高速公路和祥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城弥城镇距省会昆明市332公里,距州府下关61公里。

2007年大理至宁洱高等级公路正在筹划、祥临公路穿境而过、果河公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车。

地方特产

特产大芋头、白皮大蒜、猪卷蹄、红曲、香酥梨、弥渡卷蹄。

名胜古迹

景点

密祉景区

密祉乡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北与本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6236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年降雨量85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72.08%,居全州之首。

天生桥

天生桥位于弥渡县城东约4公里,距祥临高速公路1.5公里的万花溪中。天生桥景区地域614亩,整个景区由天生桥、东峙壁、西峙壁和龙潭构成。天生桥桥全长60米、高50米、桥孔最宽处23.5米,最高点11.5米,桥壁平均厚度13米。

铁柱庙

铁柱庙因“南诏铁柱”而得名。“南诏铁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我国唐、南诏时期唯一留存下来的古铁柱实物。

文物古迹

截止到2013年共发现、调查、落实和清理各类文物项目475项(处、件)。其中,古城遗址5处,现有遗存2处,石棺葬6处,火葬群8处,名人墓5处,古建筑41处,碑刻84块,馆藏文物169件,古字画169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永增玉皇阁、白崖城遗址、金殿窝遗址等。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92
  • 编辑次数 : 1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8:31:17
  • 创建者 : 亭亭玉立

百科目录

  • 1. 位置
  • 2. 气候
  • 3. 地形
  • 4. 矿产资源
  • 5. 生物资源
  • 6. 地热资源
  • 7. 概况
  • 8. 第一产业
  • 9. 第二产业
  • 10. 第三产业
  • 11. 科技
  • 12. 教育
  • 13. 卫生
  • 14. 宗教
  • 15. 景点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行政区划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