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理 勐海县

勐海县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地理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 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横距77公里,南北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 [1] 总人口331850人(2010年),政府驻地勐海镇。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

基本信息
编辑
勐海县
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勐海镇、打洛镇等6镇5乡
勐海镇
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
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
曼短佛寺、中缅第一寨
532822
目录
  1. 1 位置境域

  2. 2 地貌

  3. 3 气候

  4. 4 土壤

  1. 5 水文

  2. 6 动植物

  3. 7 矿产

  4. 8 水利

  5. 9 第一产业

  1. 10 第二产业

  2. 11 第三产业

  3. 12 教育

  4. 13 卫生

  5. 14 农田水利

  1. 15 交通运输

  2. 16 邮电通信

  3. 17 城镇建设

  4. 18 电力资源

  5. 19 综述

正文
编辑正文

历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今勐海为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属地。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滇国及昆明、嶲等部族设益州郡,将势力伸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设县(军事据点),“勐达光”(哀牢国)忙于应付汉朝、放弃部分属地;今勐海成为自由地。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置永昌郡,由汉朝派郡守与“诏达光”(哀牢王)共同治理;公元76年,“诏达光”(哀牢王)与汉朝郡守发生矛盾、起兵反汉,汉朝军队与“勐达光”军队多次激战,部分傣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迁至“勐达光”(永昌郡)南境与各种蛮族部落杂错而居;今勐海得到进一步开发。

公元299年,晋朝所辖永昌郡不韦县(今隆阳、施甸、昌宁等地)境内的傣族起兵反晋,永昌郡治由不韦县迁至永寿县(今镇康、永德、耿马、沧源等地),同时在永寿县南部增设南涪县(今西盟、澜沧、孟连、勐海、景洪等地);今勐海属永昌郡南涪县。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的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勐海的傣族先民以“勐”(盆地)为单位、各自形成独立小邦。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公元765年,“勐舍龙”(南诏国)在“勐谷”(景东盆地)设银生节度、统辖“勐谷”及其以南地区,“领有银生城、开南城、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茫乃道、柳追和城、扑败、通遗川、河普川、大银孔等地”;今勐海属银生节度茫乃道。

公元902年,“勐舍龙”(南诏国)政权被汉裔权臣篡夺,“勐舍龙”的傣族贵胄被迫带着家眷、奴仆迁离洱海盆地,有一部分经“勐舍”、“勐谷”等地迁至“勐舍龙”南境;今勐海的傣族人口得到增加。

公元937年,前“勐舍龙”(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谷”设银生节度;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调整为八府、四郡、四镇;今勐海先属银生节度、后属威楚府。

公元1180年,“勐谷”的傣族王子诏真率所属军民民南下、驱赶北上的孟高棉势力,将原孟高棉势力控制下的傣族“勐”(邦)统一起来、建立联盟国家“勐泐”(汉译“景陇国”);今勐海县境属“勐泐”(景陇国)。

公元1292年,元朝远征“勐庸”(汉译“八百媳妇国”或“兰纳国”)途中灭“勐泐”(景陇国);公元1296年,元朝在“勐泐”设车里军民总管府;今勐海县境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

公元1382年,“勐泐”(景陇国)归顺明朝、其地设车里军民府;公元1384年,车里军民府改为车里军民宣慰司;今勐海县境属车里军民宣慰司。

公元1570年,车里军民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分为12个“版纳”(行政区);今勐海县境设4个“版纳”、分属车里军民宣慰司。

公元1659年,清军攻下云南,仍置车里军民宣慰司;今勐海县境设4个“版纳”、分属车里军民宣慰司。

公元1661年,车里军民宣慰司之下增设一级土官(由朝廷认定、归宣慰使管辖);今勐海县境设九个土官辖区(傣语称九个“勐”)、分属车里军民宣慰司。

公元1913年,民国政府在车里宣慰司地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辖8个区行政分局;今勐海县境为第2区行政分局(驻勐遮辖勐海县西)和第3区行政分局(驻勐混辖勐海县东)。

公元1925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调整为普思殖边督办公署,分设8个区殖边督办分署;今勐海县境为第2区殖边督办分署(驻勐遮、辖今勐海县西)、第3区殖边督办分署(驻勐混、辖今勐海县东)、第4区殖边督办分署(驻勐往、辖今勐海县西北澜沧县东南)。

公元1927年,第2区殖边督办分署改设五福县、第3区殖边督办分署改设佛海县、第4区殖边督办分署改设临江行政区;公元1929年,临江行政区改设临江设治局(后改宁江设治局)。

公元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车里宣慰司境;今勐海县境的南峤县(原五福县)、佛海县、宁江设治局分别成立南峤县人民政府、佛海县人民政府、宁江县人民政府。

公元1953年1月,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今勐海县境的佛海县、南峤县、宁江县勐阿区和勐旺区划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调整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西定、版纳勐遮5个县级版纳。

公元1957年12月,版纳勐遮、版纳西定合并为版纳勐遮,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合并为版纳勐海。

公元1958年7月,版纳勐遮、版纳勐海合并为勐海县。 

公元2004年,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为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勐海县辖2镇11乡。

行政区划

勐海县辖6个镇(勐海镇、打洛镇、勐遮镇、勐混镇、勐满镇、勐阿镇),5个乡(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4个居民委员会,85个村民委员会,888个自然村,937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地貌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

气候

勐海县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勐海县可分为5个气候区:

①北热带。为海拔低于750米的打洛、勐板、布朗山的南桔河两岸河谷地区及勐往的勐往河和澜沧江两岸河谷地区。

②南亚热带暖夏暖冬区。为海拔750~1000米的勐满、勐往坝区布朗山南桔河两岸。

③南亚热带暖夏凉冬区。为海拔1000~1200米的勐海、勐遮、勐混、勐阿(包括纳京、纳丙)、勐往的糯东。

④南亚热带凉夏暖冬区。为海拔1200~1500米的勐阿的贺建,勐往的坝散,勐宋的曼迈、曼方、曼金,格朗和的黑龙潭、南糯山,西定的曼马、南弄,巴达的新曼佤、曼皮、曼迈、章朗和勐冈全境。

⑥中亚热带区。为海拔1500~2000米的西定、巴达、格朗和、勐宋4个乡的大部分地区及勐满的东南至东北面。

土壤

勐海县境内土壤分7个土类、18个亚类、52个土属、85个土种,各类土壤随海拔高低垂直分布。海拔600~800米以内的属砖红壤;海拔800~1500米的属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区;海拔1500~2400米的属红壤土类,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顶平缓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共有47.7万亩。

水文

勐海县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河水多为降水补给性河流。境内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6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主要来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年平均径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0.04亿立方米。境内流程2.5公里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条,总流长1868公里,多为幼年期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总集水面积5570平方公里,其中境内面积占98.9%。流域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览河等。

自然资源

动植物

勐海县珍稀哺乳动物有象、野牛、虎、长臂猿、猴、熊等9目27科67种;鸟类有绿孔雀、犀鸟、喜鹊、乌鸦、画眉、百灵鸟、白鹇、原鸡、相思鸟等16目44科249种;爬行动物有巨蜥、穿山甲、蟒蛇等3目11科45种;昆虫有蜂、蝶、蝉、蜈蚣等12目92科1136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9种;蔬菜30多种;水果20多种;花卉近100种;中药材有大黄藤、黄姜、鱼腥草等1000多种;可食野菜5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樟脑、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培植开发。县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8万亩。

矿产

勐海县有矿产13种,矿点60多处。

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地,储量约135万吨。

钛砂矿: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为伴生矿。

锰矿:主要分布在布朗山的章家、勐冈乡。

锡矿:分布布朗山。

金矿:分布于勐满、西定和勐混的打别、曼蚌、浓养。

独居石矿:较为集中的有勐海、勐阿、勐康、勐往、勐遮及勐混等地。

煤矿:已发现煤矿点有大河沟、曼养、勐昂、格朗和、勐往等处。

粘土矿和石灰石矿:主要分布在勐混、勐遮、勐海等地。石灰石分布在西定、勐满、布朗山等地。

水利

勐海县总集水面积5511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水能蕴藏量116.88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水域面积6.9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4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供水956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供水4600万立方米。温泉丰富,有高温泉(60~100℃)4处、中温泉(40~60℃)10处、低温泉5处。

人口民族

勐海县境内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汉族、彝族、回族、佤族、白族、苗族、壮族、景颇族等25个民族,其中傣、哈尼、拉祜、布朗是本地的四大主体民族。 

2007年,全县总人口73846户302943人,少数民族中,傣族117168人,占总人数的38.67%,哈尼族63231人,占20.87%,拉祜族39801人,占13.13%,布朗族32624人,占10.76%。

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勐海县总人口331850人。

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发展缓慢。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

2009年,勐海县实现生产总值34.01亿元,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辖区财政总收入3.4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58亿元,增长74%;财政支出8.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08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6元。

第一产业

勐海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境内有耕地面积67.1万亩,盛产稻谷、茶叶、蔗糖,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水稻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优质稻基地县、养牛综合示范区、商品猪基地县。

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提高。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

2009年,勐海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1亿元。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补贴4975万元。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推广超级杂交稻3万亩、优质稻12万亩,建立水稻高产创建示范2.12万亩,完成粮食作物间套种示范4.8万亩,辐射带动7万亩。粮豆种植面积达53.6万亩,产量1.57亿公斤。2008/2009榨季甘蔗入榨74.88万吨,白糖产量9.51万吨。新植茶园3415亩,低产茶园改造800亩,茶园总面积35.1万亩,干毛茶产量1.23万吨。有机茶园认证1.1万亩。种植汉麻2万亩,收购干麻皮1139吨。

第二产业

勐海县工业以制茶、制糖为主。2009年,共有30家企业入驻园区,入园企业总投资3亿元。七彩云南庆沣祥茶叶股份公司投资1600万元建成勐海七彩云南茶厂,并与云南省茶科所合作成立“普洱茶产品检验中心”,建成云南首家普洱茶储存陈化研究中心。实现工业总产值23.66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1.97亿元。

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2.76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8.73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蔗糖9.29万吨;酒精9701千升;发电量37183万度;精制茶19497吨;砖1141万块;淀粉1253吨;铁合金5825吨;黄金316千克。

2009年,有茶叶初制所600多家,茶叶精制企业123家,注册资金5461.5万元,年生产加工能力3.36万吨,其中有72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生产精制茶1.95万吨;实现茶叶工业产值8亿元;茶叶企业上交税收5000万元。茶产业成为勐海县的第一大产业和最大纳税产业。规模生产厂家有勐海茶厂、黎明茶厂、福海茶厂等10多家。

2009年,勐海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11亿元。矿产业实现产值3.3亿元;制糖业实现产值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1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利税总额3.2亿元;工业利润总额2.19亿元。新增入园企业3户,累计入园企业33户,入园项目投资总规模近5亿元。

第三产业

2009年,完成勐遮镇曼杭混村、格朗和乡半坡老寨等8个乡村旅游特色村规划编制。组织旅游促销活动,推介勐海茶文化游、边境游和休闲度假游,展示勐海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7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4.2亿元。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惠民政策,努力培育消费热点,不断扩大消费市场需求,补贴家电产品4781台(件),汽车、摩托车2245辆,累计补贴487万元。大力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建农家店40个。

社会

教育

2001-2002年,勐海县有小学229所、教学点102个。共有中小学公办教职工2872人。

勐海县的普通初中教育始创于1958年9月,学生47人。刀永光、王萍飘两位教师为勐海县一中创始人。1960年,学校有初中4个班,学生194人,为勐海初中教育之先河。1961年创办格朗和乡中学为勐海县第二中学,接着1972年以后勐遮、勐海、勐阿、勐混、打洛、勐满在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相继成立独立中学,分别称为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农中(1984年四中从勐海区迁入县城改为县民族中学),1990-1993年,创办勐宋、勐往、西定、勐海乡中学。1999-2001年分别在勐海镇曼贺、勐遮乡曼恩、嘎拱和巴达乡创办九年制学校。至2001年,勐海县有普通中学15所(含九义学校4所)。

2007年年,勐海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1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含完中3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中职)1所;职业初中1所;小学137所(完小60所,比上年增加1所),比上年减少11所;幼儿园3所。有教学点63个,比上年减少4个。共有教学班1180个,比上年减少100个,在校生44470人。

卫生

勐海县辖区内设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县属医疗卫生单位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医院勐海镇分院6个,乡镇卫生院11个,黎明公司卫生机构8个,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16个,村级卫生所(室)101个,个体医疗机构43个。有卫生技术人员5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8人(西医师54人、西药师8人、技师4人)。中央、省、州下达勐海县卫生专项经费744.48万元;县财政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1562万元,其中:人员经费1479.29万元,卫生专项经费45.63万元,建设资金30万元,公用经费7.27万元。

农田水利

2003年,勐海县投入使用的水库90座,总库容1.33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9003万立米;小(一)型水库12座,总库容217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75座,总库容2115万立方米;坝塘115座,总库容348万立方米。勐海县有效灌溉面积28.62万亩。

交通运输

2009年,勐海县有公路2940.05公里,其中国(省)道2条171公里,县道13条369公里,乡村道路81条737.9公里,专用公路134.15公里,自然村和蔗区公路1528公里,99.5%的自然村通了公路。年货运量120万吨,客运站日接发班车167班次,年客运量57.0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4741.42万人公里。14个乡镇全通客运班车。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国家一级口岸。

2009年,勐海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58亿元,增长3倍。佛双桥至打洛二级公路、勐阿至勐往农村公路改造和格朗和、布朗山油路等工程顺利建成通车,澜沧惠民至勐海二级公路基本完工。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顺利实施。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372万元,增长15.5%。改善县城公共交通,开辟8条公交线路,46辆公交电瓶车投入运营。

邮电通信

勐海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2万门,电话机用户3.20万户。移动电话8000户。邮电业务总量1824万元。

城镇建设

2009年,勐海县城面积3.5平方公里,有街道15条9280米,房屋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城区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城乡集贸市场18个,面积7.2万平方米,5852个摊位。打洛口岸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电力资源

2009年,勐海县拥有水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96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建有35千伏变电站7座,35干伏输电线路11条272公里;l0千伏配电线路64条1327公里。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电源,35千伏输电线路为管架电网,7座35干伏变电站为中心,10千伏配电线路为网络的电力格局。

民族文化

勐海县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塔节”、布朗族的“桑堪比迈节”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境内佛教壁画贮量丰富,工艺美术风格独特:贝叶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傣族赞哈、古乐、绘画,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在浩瀚的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中,初步搜集整理了傣、哈尼、拉祜、布朗等民族的民间舞蹈11个种类、63套跳法,舞曲、打击乐谱32首。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杆栏式建筑,全国独树一帜。

旅游

综述

勐海旅游西线是西双版纳旅游片区的两个次中心、三大旅游区、五条旅游主线之一,以边境游、跨境游和茶文化旅游为特色旅游品牌。截止2008年,全县已建成旅游景区(点)4个,其中,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1个(打洛勐景来景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点)1个(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云茶源旅游景区),国家1A级旅游景区(点)2个(景真八角亭景区、打洛独树成林景区)。

勐海县国境线(中缅)长146.6公里,开通两条跨国旅游线路,即:打洛—缅甸景栋、大其力—泰国迷赛、清莱、清迈、曼谷;打洛—缅甸景栋、东枝、仰光。

旅游资源有人文景观19处,水域风光45处,生物景观32处,古迹建筑20多处,休闲求知健身场所40处,旅游购物场所41处。主要景点有景真八角亭、独树成林、打洛森林公园、曼短佛寺、巴达野生茶树王、曼峦回清真寺、勐邦水库等。

景点介绍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体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窝苏"(八角亭)等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阔4间,宽约10米,深8间,长约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下两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厦是墙抬梁,墙体与檐口间设有斜撑。殿内外的构件上均有龙、凤花卉等图案的雕刻装饰。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缅第一寨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打洛江对岸就是缅甸。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勐景来在文化上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村里有一座佛寺,所有男童到了七、八岁的时候都必须剃度出家,在佛寺里学习傣文、佛教经典及傣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传承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

勐景来曾经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赕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傣族群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860
  • 编辑次数 : 1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8:18:08
  • 创建者 : 芹菜

百科目录

  • 1. 位置境域
  • 2. 地貌
  • 3. 气候
  • 4. 土壤
  • 5. 水文
  • 6. 动植物
  • 7. 矿产
  • 8. 水利
  • 9. 第一产业
  • 10. 第二产业
  • 11. 第三产业
  • 12. 教育
  • 13. 卫生
  • 14. 农田水利
  • 15. 交通运输
  • 16. 邮电通信
  • 17. 城镇建设
  • 18. 电力资源
  • 19. 综述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行政区划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