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理 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地理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孟连宣抚司署坐落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这座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

基本信息
编辑
孟连宣抚司署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统治
正文
编辑正文

孟连城

翻开历史的卷册,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当时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寻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连设置木连路军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始建孟连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辖区广大。

宣抚司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贡象入京,受封宣抚司世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将地处极边的孟连宣抚司定为“经制宣抚司”,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属镇边直隶厅(即今澜沧)辖治,颁给“云南镇边直隶厅世袭孟连宣抚司印”,到了民国,始称澜沧县孟连宣抚司。从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到1949年末代土司刀派洪,二十八代土司相沿承袭。自明至清,刀氏土司在南垒河西岸金山东麓为世族构建规模宏大的“内城”,也就是现在的娜允。依傣族旧制,山城娜允被严格划分为上城、中城、下城以及芒方岗、芒方冒两个寨子。如今保存下来的有上城区的宣抚司署、上城佛寺和中城区的中城佛寺。

坡道循着山势攀升,在上城区的高地上,宣抚司署的二叠小歇山式飞檐斗拱门堂一派庄严地矗立于我们面前。13级石踏道旁是4株高大浓密的棕榈树,8根金色门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人眼目。令人想起宣抚司署在傣语中被称为“贺罕”,意思就是“金色的王宫”。进得门来,三檐歇山顶干栏式的议事厅呈现眼前,长23.2米,宽16.1米,高10.2米,面阔7间,进深5间,规制宏敞,非常气派。一层的褐红色木地板擦得很干净,透出檐外天光,似水浮动。6排共47根金色干栏柱因为藏在屋檐下,隐匿了夺目的光芒,透出温润的色泽,简洁悦目。大厅一侧摆放着几架样式各异的木鼓,诉说着远去历史的生动细节。

文物史料

走进议事厅登上二楼,这里是王司议事的地方,端立于屋子最前方一人多高的龛台就是土司的“宝座”。宝座两旁高竖旗帜和仪仗,其中两柄镶嵌宝石的金伞尤其引人注目。遥想当年,刀氏土司召集傣族、拉祜族、佤族的头人们在此议事,问应之声如在耳畔,而时光已悠悠走过几百年。这里光线昏暗,特别地显出森严和古旧来。

穿过议事厅便到了后花园,此处遍植多种热带植物花卉,阳光下,绽放着热烈的花朵。大片的红色三角梅攀爬在壁间,树番茄则悄悄地从墙头垂挂下粒粒火红的、橙黄的果子,将灰褐的墙面装点得灿烂鲜活。正厅通过小拱桥与议事厅相连。这座一楼一底重檐硬山顶式建筑为刀氏土司及其夫人们的居室,左右厢房也是一楼一底硬山顶建筑,采取沿廊式对称,与正厅浑然一体。同议事厅相比,正厅显然华丽许多,无数根金柱与檐下精雕细刻、繁复瑰丽的金色斗拱相互辉映,衬着褐红色的木楼,使得“金色王宫”的称号名副其实。在厢房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清代朝廷赏赐的青蓝色底绣蟒袍和黑色丝缎六品朝官朝服,还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

2006年05月25日,孟连宣抚司署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96
  • 编辑次数 : 1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8:01:33
  • 创建者 : 欣可爱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社会 旅游 地点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