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理 峰岩洞

峰岩洞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地理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峰岩洞,位于云南省广南县南屏镇安王村的崇山峻岭之中,距323国道15公里,离县城100多里。

基本信息
编辑
峰岩洞
正文
编辑正文

结构

峰岩洞是喀斯特地质结构的一个巨大溶洞,比桂林的七星岩最大处还要宽大,洞口宽126.9米,高137.75米,洞内高度平均50多米,洞内居住面积6324.87平方米。

景观

这种不需要人为打造,它的穴居文化景观古已有之,历史形成,非常真实自然。其洞府四壁钟乳石千姿百态,如璎珞悬垂,玉柱擎天,似飞鸟翱翔,走兽奔腾,四季无蚊蝇、群燕穴居,冬暖夏凉……2000年前这里有50余户人家曾经居住在洞内,让人仿佛回到远古人类群居时期。

峰岩洞村离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东南120多公里,坐落在南屏镇安王办事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外的一座海拔1800多米的突兀山峰上。远眺,一个巨大的黑洞悬挂在山腰悬崖上,与绵延起伏的山包连起来,稍稍发挥想象,犹如一只硕大蛰伏的老虎。就在这悬崖峭壁的岩洞里,却建有一个不小的村寨,那就是2001年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奇村”的峰岩洞村。

在阳光的照射下,站在开阔的倒八字形洞口,洞厅中的整个村落一览无余,各家房屋没有片瓦遮盖,既当阳台,也作屋顶的房屋或相连,或独建,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峰岩洞周边几十里,都是瘦骨嶙峋的山石,很难见到一块像样的土地。

历史

穴居人群决非外界所讹传的“原始人”,也不是世居当地的土著少数民族,而是两百多年前从江西千里迢迢迁徙而来的一个汉族群落。据有关专家考证,峰岩洞村的穴居历史,至远始于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覆亡,明朝永历皇帝西逃时留下的散兵,因避清兵追剿而逃入;最早则在宋代至元2年(公元1055年)宋将狄青征南,征战中遗下的伤兵残将遁入洞内。据村里老人们说,明末清初,江西宁江府一李姓人家,为逃避苛捐杂役,不远千里,几度辗转,迁徙到这山洞里,后来又接纳了不堪匪患,从四川、贵州逃难而来的李、周、徐、何、唐、任6姓人家,历经9代200多年历史,至今,已繁衍到71户283人。无论哪一种说法,穴居历史至少在三百年以上,被有关专家誉为是世界上穴居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村落。

搬迁

“峰岩洞人直到今天才告别洞穴,是贫困造成的。”时任村民小组长李朝义感慨万千。峰岩洞通向山外的羊肠小道镶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莫说是行车,连骡马都难行走,运送物资极为困难。还有洞前的10座山峰陡峭如壁,要在山峰林立的山上开辟宅基地,建房代价太高、难度大。贫困的生活使峰岩洞人的搬迁梦想一年年往后拖。2000年春,国家民委发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边境地域经济建设的“兴边富民行动”,为峰岩洞的搬迁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便于建房物资进山,南屏镇拨出了15万元筑路资金,县民委安排了项目和物资,几天后,由全镇9个行政村基干民兵组成的一支300多人的修路突击队,在该镇人武部长宋待举的带领下开进了深山。他们顶烈日,冒风雨,在悬崖峭壁上打眼放炮,背土垫路,4个月中没有人休息一天。一条18千米长,与323国道相连的简易公路修通到了峰岩洞前。可是随着人口增长,洞内的发展空间有限,又随着这个世界奇观逐渐被外界发现,有旅游开发的潜力,1999年底政府要求全村向外搬迁,2001年国庆前全部出洞。峰岩洞村村民非常响应号召,于是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新农村的劳动中。建房中,全村青壮年分成了几个组,每组都有共产党员和民兵排长负责,确保工程质量。村民周全武双目失明,妻子体弱多病,共产党员、青年民兵李朝佳带着青年民兵周德凤、李朝国、徐进春、何安全等义务为他家打造地基、运送石料盖起了新居。国家按照每家的人口发给搬迁费,两口以上为一户。如周家全村村民勒紧裤腰带,男女老少团结协作齐上阵,仅10个多月时间,56户人家就告别了峰岩洞,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全村的房子都按照人畜分居、通沼气、有两个饮用水窖的标准建造。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73
  • 编辑次数 : 1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7:58:27
  • 创建者 : 舍菇凉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地理 地点 地形地貌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