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李政道

李政道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人物 >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57年,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3年,37岁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84年,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1985年,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后又成立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基本信息
编辑
李政道
1926年11月24日
上海
美国
汉族
江苏苏州
物理学家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
2007年日本旭日重光章 1995年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7年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教授
费米
博士
芝加哥大学
目录
  1. 1 人物经历

  2. 2 研究方向

  3. 3 主要成就

  4. 4 荣誉表彰

  1. 5 著作作品

  2. 6 人物评价

  1. 7 社会活动

  2. 7.1 成立冠名机构

  1. 7.2 成立君政基金

  2. 8 人物轶事

正文
编辑正文

人物经历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

1943年在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56年与杨振宇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7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1986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1988年任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0年成为以色列特拉维夫董事会成员。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研究方向

主要对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进行研究。

要成就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荣誉表彰

时间

奖项

备注

2016

中华文化人物

获奖

2015

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获奖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获奖

1999

教皇保罗奖

获奖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获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获奖

1994

和平科学奖

获奖

199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获奖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获奖

1979

伽利略奖

获奖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

获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

获奖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获奖

 

著作作品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Birkhauser Boston Inc》、《宇称不守恒三十年》、《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李政道文选》《Gordon and Breach》、《科学与艺术》、《物理的挑战》等。

人物评价

李政道的经历表明,“物理”决不是他的生活方式的全部。艺术与祖国的历史文化强烈地熏陶、感染、吸引着他,使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网易娱乐评)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物理成了他的生方式”将物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在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浪网评)

1959年,英国科学家C.P.斯诺剑桥大学里德讲座发表了关于“两种文化”的著名演讲,他说李杨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惊人的成果之一,完全可以和1957年人类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相媲美。斯诺评价说:“这是一项极其漂亮而富有的独创性的成就,世人对此感到如此震惊,以致忘记了他们的思维是何等的漂亮,它使我们重新思考物理世界的某些基本原则。”

社会活动

成立冠名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2018年成立,希望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杰出人才等。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学院,2020年11月24日在西南大学成立。

成立君政基金

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1996年11月29日,秦惠䇹逝世。李政道和家人宣布“为了纪念惠君,准备设立“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君政基金”)。专门用来资助祖国优秀大学本科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见习科学研究,接触科学家。基金经费主要用李政道和秦惠䇹的全部存款积蓄,以后再逐步扩大。根据秦惠君的遗愿,每年接受资助的大学生中必须有一半是女生。基金于1998年建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人物轶事

抗战的时候,只有15岁的李政道随着逃难的队伍到了江西,当时日本人的飞机到处轰炸。在一家饭馆,一拉警报,大家都躲进了防空洞。李政道当时为了吃饱饭,他跟饭馆老板说,飞机来的时候,他可以在上面整理家具和碗筷,但要让老板给他足够的饭菜吃。老板同意了。更让他觉得高兴的是,他在被人丢弃的东西中,找到了一本物理书,才知道什么是自然科学。之后他一直说自己是学生,后来进入了西南联大。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8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2-08-24 17:26:54
  • 创建者 : 风光

百科目录

  • 1. 人物经历
  • 2. 研究方向
  • 3. 主要成就
  • 4. 荣誉表彰
  • 5. 著作作品
  • 6. 人物评价
  • 7. 社会活动
  • 8.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历史人物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