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1]他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柳宗元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北魏侍中济阴公柳庆七世孙,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柳州。他首创“寓言”体,寓情山水而不忘国政,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他著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被后人收入《柳河东集》中。819年,他因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宋高宗加封为文惠昭灵侯。
-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韩昌黎集》等。
-
苏味道
苏味道(648年-705年),赵州栾城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初唐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 苏味道自小聪颖,以文才出名,20岁举进士,官路虽不通畅,但在武则天时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跻身相位。他在任时为避免得罪各方,而处事模棱两可,故又有“苏模棱”之称。后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其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唐代律诗有推动作用,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咏虹》等。
-
三多神
三多神亦称为阿普三多、三朵神、恩溥三多[1],是战神、天神、玉龙雪山的化身、纳西族的最高保护神,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路过丽江时封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 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族人信奉。 三多神被当作纳西民族最大最具权威的神来拜祭,木氏土司还大兴土木,拓修三朵神庙,铸大鼎和大钟详纪三朵种种圣迹,因传说三朵是属羊的,故每年二月八和八月第一个羊日,用全羊牲来祭祀。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
杨国翰
杨国翰(1787-1833年)字凤藻,号丹山。原籍是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五日出生于云南云州勐麻(今云县大寨镇梨园村)一个中等商人家庭里。杨国翰是清朝嘉庆年间云南“五华五才子”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道光年间宦迹浙江奉化、诸暨、海盐、仁和(今杭州)、海昌(今海宁)、玉环分府各地。为官作文,杨国翰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贡献。他不仅是封建社会里一名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其诗文在云南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1]。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薛涛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
-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发布百科
热门百科
-
云南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云南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总人口4770.5万人(2016年),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景点。
-
哈尼族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1660932人。
-
沱茶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主要产地是云南,一般用黑茶制造,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因为一个茶坨的分量比一块茶砖要小得多,更容易购买和零售。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颇具特色。沱茶的种类,依原料不同有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之分。
-
傣族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白族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