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普米族

关注数:3 帖子数:16 浏览数:2338
+ 关注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 一起打球呀

    普米族为什么不过中秋节

    普米人不过中秋节,这是从小以来的约定俗成,也不叫中秋节,就叫八月十五。从小长辈就跟我们传达的一个共识是西番(普米)人在这一天被阴谋算计屠杀。在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今天才有不到四万的普米族人口总数,可见屠杀之惨烈。因为年代久远,又没有可考证的文字记录,一切都是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但在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我们的后生,对本民族的历史越来越不了解,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所以,就个人所见所闻和资料的一些梳理借鉴,做一个普及历史的文章。 公元841年,吐蕃崩溃,这个时期中原的唐朝也刚好被推翻,因此从公元841年到公元1368年,与川西西蕃康区具有密切联系的中华华夏政权正处在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和蒙古元朝时代。五代十国与康区西蕃相安无事,宋对西蕃康区采取笼络和多封重建政策,蒙古元朝对西蕃康区实行宽松统治,因此这四百多年西蕃康区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个时期也有西蕃迁入滇西北兰坪的。据史书记载,吐蕃末期,西部纳西人从木里无量河迁入中甸三坝和丽江巨甸,并开始向丽江坝迁移。而跟随吐蕃南征大理的“西蕃”人中也有渡过金沙江到达丽江坝的。两者在丽江坝子长期共处,相安无事。后来,西蕃和纳西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西蕃的变化,于是普米人被迫迁徙,由丽江上泰安,由泰安而下桥头到石鼓,越过拉巴山口进入兰坪东北部通甸、河西一带。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崇尚噶举派的纳西王索南绕登(纳西土司木天王)在丽江地区地区崛起,他以“效忠明朝皇帝”为名,对西蕃康区进行了50多年的征服战争。1442年到1639年,他统治了康区大部地区近200多年,这个时期发生了滇西家喻户晓的“黑白之战”,(丽江)白沙纳西语为“Be Shi”是“普米族死的地方”。以前,白沙草场丰美,水源充足,普米族是最早来到丽江一带的民族,祖先在那里放牧,牛羊成群。我们普米族在那里安家乐业。木府时代,木天王来争夺普米族的地盘,普米王木里带领普米人奋力反抗。普米人力大无穷,可以以一当十。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公主苦》乐章就是以西蕃人民反抗纳西王兼并战争为背景的。有个关于西蕃和纳西王的传说,大致意思:明代木土司势力强盛,其势力范围直达巴塘、理塘等地。木土司与藏族人争战,欲并吞木里普米王领地。于是对木里采用假和亲之计,将女儿纳西公主嫁给木里普米王子,意在通过女儿密探木里动向,以便伺机进攻。未料,纳西公主到木里后,夫妻感情很好,未向木土司报告木里情况,于是木土司诈称病重召女归家。木里普米王子按礼当同行探病,行至白沙,木土司女儿先回木府,普米王子及其随从兵马暂驻听传。纳西公主回家,见天王无恙,情知有变,急令信使出府报警,信使被伏兵所杀。木里普米王子在白沙等候多时而信使未至,疑心益剧,不敢贸然进退。木天王知王子已有戒备,令伏兵化装成百姓,到王子营帐宴饮,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乘普米人戒备松懈,往普米士兵的白玉藏刀里倒了糊浆使得普米人拔不出来锋利的刀,酒醉让他们毫无抵抗能力,普米王子兵马仓猝应战,伤亡惨重。王子身负重伤,冲出重围后死于归途。追兵一路追杀屠戮,普米族人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几乎被灭族。在白沙之地,当地流传一个杀一个普米人堆一块石头,现在在丽江华坪白沙之地垒堆起来的石头能反映那一次屠杀中,普米族人被屠戮了多少。普米族余部中未能过江者,折而西行,进入兰坪东北部山区。因这样的一个在往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普米族和纳西族不通婚,跟纳西族保持着极低的通婚率。 关于兰坪锅庄舞“羊皮舞”的来历也说明了这些历史事实:八月十五那天,在一次与外族人的冲突中,普米族被屠杀以后剩下的一部分人往山区退却但敌方紧追不舍,意图灭族。他们专拣林中小道前进,在走过的小径上,一路设置上了弦的弓弩,用麻线扣住扳机,线的另一头系在箭头前方的小桩上,敌方一旦踩上麻线,箭即脱弦击敌,使追兵胆战心惊。到了夜晚,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敌人仍然追的到他们,在黎明时分天色最黑暗,普米族只剩下几十人,他们登上一个垭口,大家饥渴交加,难以为继。为了迷惑追兵,他们在垭口支起篝火,跳起传统的羊皮舞。大开大合的普米族羊皮舞,远看有许多人围着篝火腾跳,另一些人手拍迭成方形的羊皮。人影晃动、羊皮轰鸣,热闹非凡。因疑有埋伏,畏而撤回,普米人终于摆脱了险境。 公元1368年至1700年间,由于汉族和彝族以及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川西地区,这里的土著西蕃面临着同化、兼并、逐赶的威胁。因此很多西蕃开始向滇西北迁徙,留在这里的很多西蕃已经被同化,靠兰坪金顶通甸一边的被白族化,靠石登的被傈僳化,宁蒗凉山一带被彝族化,丽江有被纳西化的,还有一部分被藏族化,为了生存,都做出了妥协。 一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诚如斯言,千百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传承,但又忘却了历史,以笔者年轻的眼光来看,普米文化和风俗传统,感觉要在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被彻底遗忘,是危机也是责任,我们应该将刻骨铭心的故事讲述给族人,将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得出的经验教导同胞,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发扬光大,做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番一族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本民族意愿下更名普米族,与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安居乐业,随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成立,普米族人生活越来越好,将于今年年底实现整族脱贫。值此之际,也愿诸君阖家团圆,中秋快乐。

    作者:一起打球呀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21/08/09

    2

    1

  • Ccccc

    普米族族称的由来

    作者:Ccccc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20/09/15

    0

    0

  • 中岛

    关于兰坪普米族 你知道多少?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云南省特有民族。全国普米族总人口为42861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4204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丽江市永胜县、宁蒗县、玉龙县,怒江州的兰坪县,迪庆的维西县等5个县市20个乡镇47个建制村500个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是兰坪县。1987年11月27日,兰坪县被批准成立兰坪普米族自治县。 【礼仪文化】 普米族注重礼节,有许多传统礼仪。其中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至今还盛行。普米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美德。普米族对孩子极为关心爱护,兄、姐均有护理弟、妹的责任。父母从小对儿童循循教导,殷切期望子女成为社会上有益的人。尤其重视对孩子的道德伦理教育。 普米人正直勤劳能干。有知识、懂礼貌、能吃苦、能背诵自己谱系,懂得习惯法,善于为人排难解忧,善于安排生产、生活的人,被视为能人,倍加尊重。热情好客,是普米族人的美德。普米人乐于交友,笃信友情,对待客人总是礼貌、真诚。 普米族内部历来有团结互助,争担社会责任,努力尽义务的传统习俗。普米族人在长辈、客人面前从不狂妄。 普米族不酗酒。他们尊重知识、勤于学习,容易接受外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文化知识。 普米族节日,主要有“吾昔节”、“大十五节”、“转山会”、“端午节”、“七月祭祖”和“尝新节”等。节日活动多与生产劳动或宗教习俗有密切联系。“吾昔节”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 普米族的村落一般分布于山区的半山缓坡地带,居住地平均海拔2500米。大多聚族而居,少数地区也有与纳西族、白族、彝族等杂居一村的。一般人家正房内设火塘,火塘中架铁锅的三块石头,后大多改用铁三脚架,称作锅庄。近代所说的锅庄,是指下火塘前一块带有宗教色彩的石头,人们需要时常向它供奉,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所以端午这一天,他们会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罗古箐情人坝,唱歌跳舞,骑马射击。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而如今,转山会变成了普米人的“情人节”,这一天,他们对唱情歌、闻歌起舞、交朋识友,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俗的旅游景观。 【衣食住行】 普米族聚族而居,往往同一氏族结成一个村落。其村寨多分布在半山区,大村四五十户,小村十来户,通常二三十户。普米村落无统一布局,一般由若干个院落组成。比较典型的院落是四合院式的,包括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门楼,皆由圆木垒制而成,故称木垒子,俗称“木椤子”。 一个晋米族村寨认定一座山为村寨之山神,定期举行祭山神仪式。祭后,神饭(祭品)要平均分给祭祀者吃,但不可吃完,要带回家中,分给家人吃。据说吃了神饭,大人不得病,孩子更聪明、健壮。 02农事禁忌: 犁地、撒种、收割均须占卦择吉日。忌日不下田,雷响不下种。禁妇女犁地、打猎和取蜜。四月至八月封山期,禁上山采集花木。 03生活习俗禁忌: 忌外人进入病人居室,否则认为“鬼”被带进,使病情加重或死亡。外出忌遇背空筐者,以为不祥。若遇挑水、担柴者以为吉利。忌讳男子向少女赠送手镯和腰带。年节不打狗,平时不杀狗,亦不吃狗肉。 04婚姻禁忌: 新娘出嫁途中禁回头张望;禁穿白衣,禁骑骡,因白色为丧色,骡不生育,均不吉利。除此之外,还有神树忌等。

    作者:中岛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9/12/12

    0

    0

  • 小鱼

    普米族畜牧和狩猎

    普米族原来就是游牧民族,擅长饲养和放牧。因此,畜牧业现今虽然居于次要地位,但仍是极为发达的。   普米族家家都养猪,少者两三头,多者十几头、数十头。每户都要养一两头母猪,一年繁殖两窝小猪。猪的饲料以农产品和野菜为主,元根、洋芋、玉米、豆叶等,均是喂粗饲料,在野外放牧时,让其自己找食,架子猪秋后才以粮食饲料催肥。由于喂养的头数较多,饲料粮也多,据统计,一般家庭都将三分之一的粮食作饲料,其中主要用于养猪。  其次是养羊,每户养几只至数十只不等。母羊一年最多生两窝羔;让其自行繁殖。每逢节庆、祭祀、婚丧和贵客来临,他们都要杀羊。一只羊每年平均剪羊毛两次,得四两羊毛;羊毛是做毛毯的原料,羊皮是妇女制作披风的原料。   饲养的牛有黄牛和水牛,黄牛既供役使,也供食用;水牛仅供耕地,习惯上不吃水牛肉。一般家庭平均都养有三、四匹骡马,主要供骑用和驮运货物。普米地区的交通闭塞,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流困难,往往三、五人组成马帮,运出当地的土特产,换回米、盐和其它日用品。   他们养狗是为了守门,猎狗常帮助主人狩猎。他们特别爱护狗,禁止打狗,不吃狗肉,也不出售狗,因而普米地区的家狗和野狗都较多。户户养鸡,少者七、八只,多者数十只,鸡的品种好、体格较大、产蛋多。他们还有收集野蜂的习惯,几乎各家都在院旁屋后放置一、两个独木蜂桶,招引野蜂。野蜂家养,不费工,分别在五月、八月收取蜂蜜,每窝蜂每年平均可收取二、三十斤蜂蜜。   普米村寨大多依山,森林环抱,在深山密林处,有许多禽兽。每年春天,都有成群的燕鹅飞来栖居,生蛋孵崽以后飞走,山鸡、斑鸠也经常在村口出没,大的野兽有熊、野猪、豹子、狼、岩羊、马鹿、獐子、兔子等等,这些动物都是普米人猎取的对象。狩猎,每个季节都有捕捉的重点,如三月撵麂子,三、四月打野鸡,七、八月打獐子,八、九月猎熊,其它时间狩猎,遇到什么打什么。   他们狩猎常常是集体活动,虽然也有个人出猎的,但往往是利用零星的时间,收获不大,集体出猎是三、五人,并选出一个当头,由他指挥狩猎,捕获物平均分配,陌生人如遇到分配时,也有一份。每当猎到熊时,全村分配,每户一份。

    作者:小鱼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9/29

    0

    0

  • 小鱼

    普米族手工业和副业

    由于普米族聚居地区的交通不便,所以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手工业大都是对农副产品的加工,有纺织、皮革、酿酒、榨油等。普米人善于纺织,主要是解决本民族的穿衣,同时也向附近各民族出售一部分。原料主要是麻、绵羊毛、山羊毛和牦牛毛,有时也采集野生的植物纤维作原料。牦牛毛主要是从藏区输入,绵羊毛除自产外,也从彝区输入。麻的加工方法与内地土法差不多。毛的加工首先是将毛撒开,由纺轮搓成毛线,然后再放到织机上织布。   织机有原始腰机和水平织机两种,腰机较为简单,仅由绳索、机刀、分经棍、卷布轴等组成。水平架机较复杂,大多由木制成。织布方法虽然较为原始,但善于纺织的普米族妇女心灵手巧,能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织出图案美丽,纹道精密的土布,令人佩服。他们常用的花纹图案有马头纹、铜壶纹、燕鹅纹、窗花、鱼纹、剪刀纹、波浪纹和竹节纹等。   皮革加工也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兽皮剥下后晒干,加工时先用温水浸泡,然后用刀子刮去肉丝,再将皮子柔软。兽皮可制皮包、皮口袋、皮绳子等,羊皮可制皮衣、皮褥子等。   普米铁匠的技术多从邻近的汉族学来,能利用废铁打制锄、砍刀、弯刀、斧头、短刀、三脚架等生产、生活用具,但不会冶炼。少数人能铸犁,先将胶泥做成犁模,用坩埚将敲碎的废铁熔化,注入范中待冷却即成。铁匠仍参加农业劳动,只在农闲时干铁工活。   普米族人人喜欢喝酒,因此,普米地区的酿酒户相当普遍,每年要用三分之一的粮食酿酒。酒有黄酒、白酒和甜酒。大麦、高粱、青稞、包谷等均可作黄酒,先将粮食煮熟,拌入酒药,让其发酵,然后移入罐中盖严,几天后便成黄酒,当地称为“苏里玛”。黄酒经过蒸煮后便成了白酒。大米、小米和玉米是作甜酒的原料,将其煮熟后,拌上甜酒药,发酵后装入罐中盖严,四、五天后即可饮用,甜酒是在节日招待客人时才作。   普米人食用动物油与植物油。植物油的原料有葵花子、油菜子和野生的青刺果,经过去皮、磨碎、蒸煮以后,放入木槽内压榨,便能流出油来。一斤菜子或瓜子,一般能出二两油。青刺果能出油二两左右,是一种上好的补品,也是普米地区的特产。   由于普米地区多山林,采集也是他们生活来源必要的补充;采集野萝卜、蕨菜、水芹、木耳、石花菜、蘑茹等作菜;木耳、蘑茹等也出售。挖掘药材、割野藤等,也是他们的一项副业收入。

    作者:小鱼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9/29

    0

    0

  • 小鱼

    交通运输  

    人们外出干活、办事、访亲友、赶街等,男子常喜携带一把短刀,作护身和切削东西用,腰上系挂一个小巧多层的皮腰口袋,内装取火工具及烟、钱等物,这是成年男子的习惯装束;如携带东西时,通常把一个口小、腹大的皮口袋,斜背在肩上,内装干粮和各种物件。他们背运东西时,常用一根皮绳捆拴,不用背架。   妇女外出时,一般手提竹篮或肩背一只背篓,内装羊毛、麻、纺织工具等,以便间息时临时做活,有时也装有针线和烟草等物。妇女背运东西也用皮绳和背篓,背运较重的东西,往往在肩上披块羊皮或羊皮毯,以免压磨肩膀。为便于妇女用木桶背水,一般都是河边、井沿搭一木架;她们汲完水,先将水桶放在木架上,然后再上肩背负。   盖房、修房和烧锅烤火需用大量的木料和木柴,一般都由男子两人抬或肩扛等办法运输。但大量的日常劳动,如背粮食、背柴禾、背粪、背娃娃等,则多由妇女承担。   长途运输多是马帮,他们大多组成一个集体,并选出一个领头人,互相照顾;途中的饮食及开支,记好帐目,回来后平摊。一般一人可管理六匹马,出发时要带锅、水桶、粮食、猪膘、菜和油等,还要带足马料和盐巴。对于普米人来说,马帮出门是一件大事,要敬山神,择吉日,家人等要送行。马帮出门,远近以站计数;每次平均五、六十里,为一天的行程,其休息地称作马站。所谓马站,往往并无客店和住家,他们仅仅是选择在有水草和背风的地方露宿山野,便于做饭、休息和放牧牲口。   普米人在小河流上架桥,他们仅在岸边立几个木桩,桩上再架几根模木;在大点的河上架桥,是先在两岸搭起木垒子,然后使圆木层层往河心延伸,最后将两边接上,再在木垒子堆石土使其牢固,便成大桥。  泸沽湖边的普米族也有水上交通工具,一种是木筏,另一种是独木舟。木筏大多现扎现用,用过就丢。独木舟是用整块圆木制成,他们常常驾驶它下湖捕鱼、捉虾、采摘菱角。   普米族流传一个关于独木舟来历的故事。传说在泸沽湖北岸靠近达佅村的地方,有个山洞叫“杰帕布”,又大又深,人们常进去玩。有一个在那里放牛的哑巴,发现洞中有一条几丈的大鱼,他就从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烤着吃,第二天去时,他发现鱼的切口部分又长好了。于是他天天割鱼肉当饭吃。不久,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动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鱼拖出洞口。不料,这条大鱼原来是堵塞泉眼的,鱼一拖走,泉水汹涌澎湃地流出来,瞬间淹没了整个村庄,人畜什物都被席卷而去。当时有一位老大娘正在喂猪,看到洪水暴涨,急中生智,赶忙跳进猪槽随波逐流,侥幸得生。此后,人们就依照猪槽制作成独木舟,至今泸沽湖畔的居民仍在使用。

    作者:小鱼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9/29

    0

    0

  • 小鱼

    普米族住宅特点

    普米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定居以后,盖房大多以树木作原料。住房都是木头结构的,较有特色。以比奇村为例,村子坐落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靠水面坝,背风向阳,比奇河流经村边,既有取柴汲水之便,又兼得农牧渔猎之利。各家自成院落,互相为邻。   每户都有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宛如一座城堡。院门一般面向正东,院内有一幢方形或呈长方形的平房为正房,比较高大,是院子的主要部分,也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在正房的正前方是一栋门楼,左右厢房各是一栋二层的楼房。通常的布局是门楼一排为四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左厢房的楼下堆火柴,右厢房楼下养牲口、堆草,所以又称草楼。楼下一般都不住人。三栋楼房依次相连,二层的走廊相通。   普米人一家盖房,全村帮助。只要通知一声,全村的青壮年都来帮忙。主人只供吃食,不给报酬,备料是盖房中最繁重的劳动。据说盖一栋正房用三百多根木头,由四栋房子组成的院子,就需要用一千多根木头,外加大批滑板和椽子。普米族盖房无砖瓦,房顶通常是在椽子上面覆盖滑板。滑板是一米长、三十公分宽的木板,覆盖在屋顶上,以挡风雨。   正房的四壁全由圆木上下叠接而成,称作木垒子。一个木垒子约用圆木100根左右,在四角交接处,用斧子砍出码口,上下左右卡紧,不用铁钉。木垒子成正方形,大的约有七米见方,小的约五米见方。   盖房,一般都是先平整房基,然后将木垒子架在地基上,再在木垒子周围涂以黄泥,堵塞风洞,防止虫蛀。然后,在木垒子的中央立一中标,比木垒子稍高。又在两侧各立一柱,三柱成一直线,架上横梁,在横梁与木垒子之间架起椽子,上面再覆盖滑板,一栋房子就基本完成了。   按普米人的习惯,在木垒子左、右、后三方,一般都还建有圈房,这是正房外围的附属建筑,同样架起木垒子或夯土墙,形成后室和左右两个侧室,为贮藏和粮食加工的地方。木垒子内为正室,在正室地面以上两米半左右的地方,平铺横板,构成阁楼,有独木梯可以上下,梯子大多依附在中柱上。阁楼上放木板、粮食等物。   在父权制地区,大多是夫妇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每房的住房,往往仅一栋正房,和一些附属建筑,饲养牲畜。四合式院式的建筑已较少见,但仍然保存着木垒子式的建筑形式。木垒子两侧的圈房,大多在正面另行开门,大子大女可住在圈房;男女有别,男左女右。

    作者:小鱼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9/29

    0

    0

  • 小鱼

    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的服饰,由于受所在地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略有不同,但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普米族的儿童,不分男女,在十三岁以前一律穿一件麻布衣衫,其形状大体如满族的旗袍,右开襟,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带,头戴帽子,脚蹬皮鞋。女孩留长发,编成小辫,栓于前方,其上佩戴珠珠,以红珠为主,多者达千颗以上,重至一、二斤,衣领上配有银扣。女孩的帽子用布缝制,上边呈猫头形状,双耳挺立。   男孩的头发前部和左、右共有三根小辫子,后面没有,辫子比女孩多。有的地区男孩剃光头,只在头顶上留一小撮头发,编成一个小辫子。男孩喜欢戴用羊毛线织成的套头帽,在面部留有孔眼,帽顶有一个大线穗。   不论男孩、女孩都戴耳环和银质手镯;过去通常戴大耳环,近代改为以彩线穿耳,下系碧玉。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金边衣服,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   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以山羊皮的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坐,睡时当褥子。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   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有开襟,用银质钮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边穿一件长衫,束腰带;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两头绣花,缠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长发,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老年男女所穿衣服与成年男女基本相同,只是衣服大多用黑色,不戴饰物,也不用假发,有的也缠帕子,但多用蓝包,包头布也比青年人长得多,一律扎素色腰带,很少穿鞋。

    作者:小鱼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9/29

    0

    0

  • 小鱼

    普米族建筑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 ,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作者:小鱼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9/29

    0

    0

  • 欣可爱

    畜牧和狩猎

    普米族原来就是游牧民族,擅长饲养和放牧。因此,畜牧业现今虽然居于次要地位,但仍是极为发达的。   普米族家家都养猪,少者两三头,多者十几头、数十头。每户都要养一两头母猪,一年繁殖两窝小猪。猪的饲料以农产品和野菜为主,元根、洋芋、玉米、豆叶等,均是喂粗饲料,在野外放牧时,让其自己找食,架子猪秋后才以粮食饲料催肥。由于喂养的头数较多,饲料粮也多,据统计,一般家庭都将三分之一的粮食作饲料,其中主要用于养猪。   其次是养羊,每户养几只至数十只不等。母羊一年最多生两窝羔;让其自行繁殖。每逢节庆、祭祀、婚丧和贵客来临,他们都要杀羊。一只羊每年平均剪羊毛两次,得四两羊毛;羊毛是做毛毯的原料,羊皮是妇女制作披风的原料。   饲养的牛有黄牛和水牛,黄牛既供役使,也供食用;水牛仅供耕地,习惯上不吃水牛肉。一般家庭平均都养有三、四匹骡马,主要供骑用和驮运货物。普米地区的交通闭塞,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流困难,往往三、五人组成马帮,运出当地的土特产,换回米、盐和其它日用品。   他们养狗是为了守门,猎狗常帮助主人狩猎。他们特别爱护狗,禁止打狗,不吃狗肉,也不出售狗,因而普米地区的家狗和野狗都较多。户户养鸡,少者七、八只,多者数十只,鸡的品种好、体格较大、产蛋多。他们还有收集野蜂的习惯,几乎各家都在院旁屋后放置一、两个独木蜂桶,招引野蜂。野蜂家养,不费工,分别在五月、八月收取蜂蜜,每窝蜂每年平均可收取二、三十斤蜂蜜。   普米村寨大多依山,森林环抱,在深山密林处,有许多禽兽。每年春天,都有成群的燕鹅飞来栖居,生蛋孵崽以后飞走,山鸡、斑鸠也经常在村口出没,大的野兽有熊、野猪、豹子、狼、岩羊、马鹿、獐子、兔子等等,这些动物都是普米人猎取的对象。狩猎,每个季节都有捕捉的重点,如三月撵麂子,三、四月打野鸡,七、八月打獐子,八、九月猎熊,其它时间狩猎,遇到什么打什么。   他们狩猎常常是集体活动,虽然也有个人出猎的,但往往是利用零星的时间,收获不大,集体出猎是三、五人,并选出一个当头,由他指挥狩猎,捕获物平均分配,陌生人如遇到分配时,也有一份。每当猎到熊时,全村分配,每户一份。

    作者:欣可爱

    圈子:普米族

    发布时间:2018/08/28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