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 宗教节庆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民族 > 宗教节庆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傣族泼水节
傣族
正文
编辑正文

节日起源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节日传说

泼水节的由来,在傣族民间有个神话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统治傣族地区的火魔,乱施淫威,致使民间没有风雨,庄稼不能生长,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从民间姑娘中抢去的七个妻子,她们目睹火魔残酷狠毒,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同情,决心为人民除掉祸根。因火魔练得法术,七个姑娘没法将它杀死。后来她们佯装挑逗他高兴,施巧计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们设丰盛酒宴,陪劝火魔饮酒。聪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机,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头颅立即掉在地上,滚到哪里便烧到哪里。随着火势不断扩大,眼看即将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将魔头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马上熄灭,火魔也随之消失,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个姑娘轮流抱住魔头,并用轮换的空隙用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化成尘土为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傣家七个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灭火魔的日子,互相泼水祝福。事实上,泼水节源于印度。泼水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被佛教采用。这种仪式约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隆着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扩大,泼水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与当地的神话融合,形成隆重的固定节日。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领导人穿着傣族服装,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州府允景洪,同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给泼水节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节日中的许多陈规陋习已经废止,增加了健康的内容。通常是第一天开庆祝大会,各族军民共贺佳节:次日举行欢快的泼水仪式;第三日赶摆,参加物资交流活动。 

活动流程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一天,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 先至佛寺浴佛,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节,然后 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 “ 水花放,傣家狂 ” , 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 丢包 ” 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 “ 包 ” 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诸葛亮)。

赶摆是泼水节的主要项目之一。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平阔之处或田坝中央,场边置高升架,有专门用来燃火花和放火飞灯的场地。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人们听章哈演唱,观赏民间艺人表演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蝴蝶舞、白象舞、马鹿舞和刀舞、拳舞等,和着鼓点节奏同跳“依拉咴”舞。江上赛龙舟,空中放高升。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丢包,传递情谊。夜晚,人们继续歌舞狂欢,放高升、放火花和火飞灯,热闹非凡。

象脚舞和孔雀舞,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50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07 17:51:20
  • 创建者 : 小鱼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