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会
阳宗千年大香始于唐朝。据《澄江府志》记载:阳宗,唐朝时期,为摩些蛮(属彝族中一支系)的集居地,故以部族得名。后晋天福六年(九三六年)时的强宗部,也称其为强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阳宗……(在)明湖之南昔么”些蛮居之,号日强宗部。
相关介绍
阳宗,位于昆明市近郊风景秀丽的阳宗镇内。这里,每逢正月十五,数以万计的人们自发地云集于此,朝圣一年一度的“上元胜会”。会间,两株需八个壮汉同抬共塑、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香”,气象恢弘、历史悠久,洵毓灵光、世代旺盛。年复一年,名扬天下的“阳宗大香会”就此远近闻名了。千年硕大的高香,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高香之最”。
阳宗镇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风光迤逦。南为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北临被誉为云贵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的阳宗海,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公元九三七年,大理国在曲靖召集三十七部彝族首领将军大会,并在后来立了《会盟碑》,碑文记录了阳宗为三十七部中的《强宗部》”。这里的土著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但凡到过阳宗大香会的人都知道,最有名的巨大高香,每年以它独有的风姿昂然挺立在寺庙前,吸引着无数当地虔诚居民和慕名而来的外乡游客。蔚为壮观的香会场面,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和虔诚者的朝拜声,千人欢歌﹑万人纵舞,香烟翱凤凰、腾空翔神龙的场面要经历整整一月多时日,阳宗镇在阳宗海坝子和群山之中沸腾了。一千多年来,每年数以万计的朝拜者来到寺庙大香面前,无不驻足仰观、咂舌称赞,就连那英﹑美﹑法﹑日等国外游客也连翘拇指,以虔诚的心情跪拜在大香之下。
阳宗镇龙泉寺东的半山腰有一座山中山,形似香炉,人们称它为“香炉山”。阳宗千年大香,便与这奇特的山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据传很早以前,阳宗坝子的人们在夜里时见这“香炉山”有一颗形似鸡罩的明珠闪闪发光,为这座奇山平添了令人敬仰的神光宝气。索性,人们不再叫它“香炉山”,而是叫“宝珠山”。
阳宗千年大香古今也有诗文赞颂:
(一)
古刹魏峨彩云边,宝珠老僧颂经文。
深山古藏龙泉寺,大香袅袅庆上元。
(二)
千年大香世无双,壮观磅礴历沧桑。
一年一度千古在,民俗社风乐舜良。
到了大香会期间,前寺香客进香献烛者之多,真可以开设一间香烛店。虽然佛前烛台不少,可是大批香客涌进来的时候,还是无法应付,这枝烛刚插上去,那枝烛又送了来,只有把未点完的烛拿下来,换上新来的烛,如此不断的掉换下来的剩烛,每天都有好几百斤之多。尤其是杭州的香客,和上海的香客,佛前供烛,都是一百斤一对,或五十斤一对的送进来,如果香船一到都有好几抬是大蜡烛。放得下的人,看见香灯师把他的贡烛熄了,倒也无所谓,知道这是不得已的事,同时还有一句俗语,所谓‘心到佛知’,‘钱进山门,福归施主’,只要出了钱,发了心,我的香烛交与殿主师,随他烧香不烧香,点烛不点烛,总之我的心愿已了。有一种不知进香意义的人,他的心就放不下了,看见人家把他没烧完的香烛拿开,就有点不开心。
现在说一段香客进香,菩萨显圣的故事:
有一个远道来朝山的香客,因为他很有钱,所以买来的贡烛相当大,差不多有五六十斤一对烛,他到前寺进香时,正是进香的人最多的时候,香灯师忙著为香客点蜡烛,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这位香客把他一对大蜡烛,请香灯师点起来,刚插上烛台不久,又有其他的香客将烛送来叫点,所以把这位香客的一对大蜡烛熄下来,搁放著没点,再点其他香客的烛,因此这位施主就大大不满意寺中的和尚,说和尚贪心,有意把他一对大烛不点,存下来卖钱。一怒之下就带了随来的小儿子回去,那知这个爱子,不幸在半途得病死了,这位先生也就无可奈何的买了一口棺材,把他的爱子装了带回家中埋葬。那知一到家中,看见这个已死的小孩子出来迎接他,这一来可把他楞住了!明明这个孩子同我去进香,在半途死去的,为什么又活在人世仍然未死呢?这真可说是千古的奇闻。因此大著胆子问道:‘你不是随我去普陀山进香的吗?为什么现在又在家里呢?’儿子回答他说:‘那天随爸爸回来,一走出山门外,就不知爸爸到那里去了,我寻了好久,还是找不到您,正好遇见一个老人,承他把我送回来,我回来已经好几天了’。他的爸爸这一来如堕进五里雾中,摸不著头脑:明明这孩子已经死了,是我亲手把他放进棺中,不知他什么时候活转过来的,还在我前面到家,我倒有点不相信哩,恐怕这是小孩变成小鬼来作祟我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带回来的棺材打开看看,不立时便见分晓了吗?于是当面教人把棺材开下来一看,那知棺材里已经不是放的孩子的死尸,竟变成一对大蜡烛,这好像变戏法一样的有趣,在那对蜡烛上还现出八个大字:‘来意不诚,退回原处’!这一来可把这位先生弄得既惭且愧,跪下来就拜祷不止。原来这是观音大士显圣,从此以后,每年都买很大的蜡烛到普陀山进香,再也不和香灯师们争论要点蜡烛不点蜡烛了。
- 浏览次数 : 222
- 编辑次数 : 1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8:13:31
- 创建者 : 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