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自然 耍牙

耍牙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耍牙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属于宁海平调表演中的一门绝活儿,与川剧中的“变脸”相齐名, 耍牙并称为“西脸东牙”。 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此技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老艺人杨先达(艺名红毛老生)所擅长。

基本信息
编辑
耍牙
猪獠牙
浙江宁海
目录
  1. 1 ​艺术简介

  2. 2 起源

  1. 3 发展

  2. 4 曲牌结构

  1. 5 曲牌特色

  2. 6 代表剧目

  1. 7 荣誉

  2. 8 相关事件

正文
编辑正文

艺术简介

耍牙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耍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
宁海平调是浙江宁海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以称“宁海本地班”。
宁海平调耍牙,它的地域性很强,它的程式化也非常讲究,至今国内未见有类似的耍牙报道。建国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杭州的演出中,著名浙江绍剧演员六龄童七龄童曾向平调老艺人请教过“耍牙”绝技。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誉为“东方绝技”。

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辛勤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的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脱皮后结成老茧。这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划了独角龙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它以精湛的“变口”工夫,吸引观众的视线,配合平调“三大一小”和《将军令》等曲牌,以狂放的身段亮相,塑造了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整个表演过程如龙蛇行地,而耍牙的演技却如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起源

宁海平调的起源有几说,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山坑班”。
所谓“山坑”,因为宁海有许多的山坑,与新昌山坑相似,但又很奇特。天台山四明山蜿蜒伸入宁海境内,形成了四大干山,四大溪流。山山坑坑是宁海最具典型、最富魅力的景观,溪响松声,溪唱松吼,天籁喁喁。加上宁海邑人的个性太独特,故有宁海平调棱角分明、不同凡响、几近绝唱的那种禀性。一说来自宁波昆剧的“甬昆班”。就其剧目与曲牌与新昌调腔较接近,演唱风格较细腻、平柔,其小丑的道白不用绍兴方言而用苏白,均有昆曲的韵味。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自晚清起,不少艺人来自宁波的甬昆班,(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班社),它是明末清初浙东流行的一支调腔。清中叶后,受昆曲影响,自成一家。“平调”这一称谓,显然受调腔、昆曲、曲牌的影响,又受本县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邑人个性诸因素而产生的。

发展

解放前夕,平调班社已几乎散光。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平调才重又兴起,经几代人的数年努力,平调重登舞台,重新收集、记录、整理了一批平调传统剧目、唱腔、曲牌58册。 平调剧团的文书档案、艺术档案、剧照563张于1991年一起移交进宁海县档案馆,成为该馆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档案之一。
宁海平调,是浙江比较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高腔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派。因用浙江宁海地区的方言演唱,且所唱的高腔曲牌一般都比较平缓,故而称之为“宁海平调”。宁海平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从艺者多为宁海人,又称其为“宁海本地班”。平调戏班是宁海土生土长的演出团体,曾长期游移在演唱形式上,后因文人的介入,平调才有了“前十八”、“后十八”的“脚本”,它的发展离不开原始形态戏剧形态戏剧形式的过程。早期的平调演出团体已无可考,咸丰至民国时期,活动在县境内的戏班就有11个。
宁海耍牙的起源约在清末民初,它的影响范围主要在浙江东南部,在浙江西北部的观众中也留有良好的口碑。
耍牙本是一项独立的技艺,自从被宁海地方剧种平调吸收后,就与其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成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这个演技充分反映在宁海平调“后十八本”之一的传统节目《小金钱》中,它以强烈的艺术夸张,烘托了独角龙妖魔化的野性美。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长约二寸。演员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进行表演。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配合平调“三大一小”的打击乐及《将军令》等多种曲牌,以侧身龙步、转身亮相、上下翻牙,变换表情等表演手法为陪衬,展现了高超的耍牙绝技,塑造了角色的张狂与暴烈,可称为我国少数戏曲剧种—平调中的一朵演技奇葩。宁海平调戏班停演的时间在解放战争时期,有许多老艺人被迫是改行。
建国后,政府在抢救古老地方剧种平调的同时,也大力挖掘耍牙绝技。
1957年,成立了平调演出队;
1960年,在宁海象山合并两县合并时期,成立了“地方国营象山平调剧团”;传统剧目《小金钱》改变为《宋金莲》。
1961年,宁海复县,改称为“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

曲牌结构

宁海平调的曲牌音乐有其独特的结构体制:
唱腔的构成
系由一个个曲牌有机的连接起来。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套数”或“曲牌连缀体”。
宁海平调的曲牌连缀较昆曲宽松,又比其他高腔剧种严谨一些,主要联缀方法有:
1、[点绛唇]或[新水令]接[混江龙]。[混江龙]在曲中根据需要可反复,少数在下半出戏中可插入[收江南]、[朝天子]。
耍牙
2、[园林好]必须和[江儿水]、[玉姣枝]、[五供养][JlI拔掉]五曲牌连接。
3、[醉花荫]必须和[画眉序]、[喜迁莺]三曲牌连接,少数在下半出戏中可插入[刮地风]。
4、[哭相思]须和[江头金桂]或[小桃红]、[落山虎]、[多姣]四曲牌依次连接。5、[红衲袄]、[锁南枝]等曲牌可作单个反复。
6、[风入松]、[急三枪]在两曲牌间循环反复。
曲牌的性质
据邬汝砺等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宁波本》划宁海平调有固定性曲牌、灵活性曲牌和一次拼凑性曲牌三。所谓固定性曲牌,是指有一定的格律,句数与字数比较的曲牌。这类曲牌有[点绛唇]、[风入松]、[江头金桂]、啦红]、[收江南]、[刮地风]、[朝天子]等;所谓灵活性曲是指字数与句数甚至句的连续可作灵活性处理的曲牌。这牌有[五供养]、[画眉序]、[混江龙]、[尾犯序]、[二郎[醉花荫]等;所谓一次拼凑性曲牌,是指根据剧情和人情表达需要,将不同曲牌的腔句或独有的因素拼凑起来的,如[绵缠道]、[普天乐]等。
曲牌的音阶及调式
宁海平调的曲牌属五声音阶,宫系有上五度和下五度两种。前为正,后为辅,落音多数不五度,甚至有的曲牌只有第一句为原五度,上、下五度的有上商、上徵、下徵、下宫四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商多数曲牌乐段落音用徵与商交替
徵多数曲牌乐段落音用商与徵交替
宫乐段落音用羽、徵、宫交替
羽乐段落音用角、宫、羽交替
曲牌的板式及其变化
宁海平调衄牌的板式分慢板F2/4)、快板(记作1/4)、顿跌板和散板。多数曲牌伸缩大。快板约在1--80-----200之间;慢的时候实际是2/4,慢在1—60,---,80之间。然最快时可以至1=200,其中它的顿还有明显的“强、弱、次强、次弱"的周期,是实际上的4/4。

曲牌特色

宁海平调是我国现有高腔剧种中曲牌保留得较完整的一个剧种。据1988年统计,宁海平调原有各类曲牌300余支,现存190多支,这些曲牌的总体音乐风格为:
激昂奔放
该剧种曲牌的音域大多有二个半八度。高音采用假嗓演唱,中音采用头声和胸声结合共鸣,加上旋律高、低音大跳较多,从而形成了宁海平调音乐激昂、奔放的特色。这或许是平调前期许多戏中的穷书生就是剧作者本人,面对不得志和世态炎凉,没有反抗能力,只好借助舞台来倾吐自己内心的压抑的缘故。
委婉曲折
平调的腔句切分音多,通常末音不落在皈上,似乎强弱周期是“错乱”、“颠倒”的,但这正是平调在音乐处理上的独到之处。通过切分改变强弱关系,可打破曲牌演唱时的强烈的节奏感,也可达到语言与曲调更好的统一,使之更为细腻地表达情感。如[三坡羊]、[二郎神]等曲牌还具
有见妙就收、留有余地的特点,这就更体现出了委婉、曲折的风格了。
清丽明快
宁海平调的曲牌虽有几百个,但实则先有[点绛唇]。以[点绛唇]的第二句下半旬作为胚芽发展成[混江龙],由[混江龙]派生[一江风],再而[江头金桂]等等。细析[点绛唇]的主音羽、商(即6、2)。而宁海当地的山歌、田歌、渔夫号子的主音皆以羽、商二音为主,且[点绛唇]第二句(3516|6132|2121|6—)和当地山歌(2223|2132|212|6一|),当地渔歌《拉网》的主句(2355|163|56121|6—)颇为神似。宁海的山歌渔歌以其清新、明快曾为人们所称道,吸取这一特点作为曲牌音乐的基调,不能不说这是平调曲牌音乐的又一风格。

代表剧目

宁海平调的剧目以传统戏为主,约有100多出,最具代表的有早期剧目中的“前十八”和“后十八”。
“前十八”以反映封建伦理、忠孝节义的家庭戏为主题,其剧目为:
双龙锁玉龙镜葵花配挂玉环
双巧缘双金花碧玉簪仁义缘
双合缘报恩亭分玉镜节义报
循环报白玉环鸳鸯带凤头钗
双玉佩四喜缘
“后十八”以宫廷斗争与善恶报应为主题,其剧目为:
三星炉赠锦裘白雀寺鬓蓬山
小金钱闹阴阳三凤配七侠图
义冤报龙虎缘闹金钟合卺缘
巧姻缘游龙传孔雀袍忠岳传
洗冤录朱仙镇

荣誉

宁海在宁波、杭州的二次会演中,独角龙“耍牙”技惊广座,不但得到省领导的表彰奖励,也赢得演艺界同行的一致好评。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国内各级新闻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中央电视台曾邀请剧组人员参加四套的《欢聚一堂》栏目;继后,中央电视一台又作了专题报道;各级报纸刊物也不断报道这项绝活,誉为“东方绝技”。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宁海平调榜上有名。

相关事件

重上舞台
2009年12月23日,伴随着高亢、嘹亮的唱腔,一个面目狰狞的“二花脸”不断从嘴里吞吐两颗5厘米长的獠牙,令现场群众拍掌叫绝。这就是武安绝迹多年的平调表演技艺“耍牙”,与川剧变脸”有异曲同工之妙。经当地有关部门重新整理后,近日“耍牙”将被重新搬上舞台。
河北武安平调落子历经400多年的发展,除了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通俗易懂的方言道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外,在表演上还有“换眼珠”、“换髯”、“耍牙”等很多传统的绝技在戏剧界独树一帜。其中,“耍牙”绝活儿与川剧中的“变脸”有异曲同工之妙。
“耍牙”用的牙齿都是生长在猪口腔最里面的獠牙。表演时由演员口含两颗、四颗甚至八颗獠牙,时而快速吞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同时仍要唱、念、做、打,堪称“绝活”。 在武安平调的传统剧目中,使用“耍牙”技巧的角色主要是扮演“二花脸”的演员,以表现刚烈威猛的人物性格。
然而由于“耍牙”表演难度大,对演员的要求颇高,很少人能掌握,所以在当地已绝迹多年。近日,河北省武安市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过程中偶然发现,本地民间艺人、44岁的苗占如年轻时曾学习“耍牙”技艺,并成功掌握了表演技巧,只是好多年来没有登台演出。12月23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人员的邀请下,苗占如在家中小试身手,扮演平调传统剧目《李刚打朝》的李刚,其中的“耍牙”表演令人拍掌叫绝。
苗占如,出生于武安戏曲世家,自幼喜欢戏曲,尤其是本土的平调落子。14岁,苗占如师从李海泉学习戏曲,21岁时遇到了他的“耍牙”启蒙老师刘二海。“由于‘耍牙’表演的特殊性,最好的学习时期在少年,成年后学习该技艺将付出更多的心血。”苗占如说,在最初学习这门绝技的时候,他每天都要把猪獠牙含在嘴里,即使吃饭、睡觉、聊天都不能拿出。练到一个月左右时是最难熬的,嘴巴里几乎全部溃烂,水米难咽。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一切渐渐有了起色,苗占如开始感觉獠牙已成为嘴巴的一部分,逐渐能口含两颗、四颗甚至八颗獠牙表演自如。
调查人员通过连日来对“耍牙”传承人苗占如的跟踪了解,已整理出了他的表演方法和道具的制作技艺。武安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会于近日把这一绝迹梨园多年的宝贵艺术形式隆重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它,并传承下去。
2011年4月25日的中国达人秀节目音乐厅舞台上站上一位面具人物,评委伊能静误以为是京剧表演。节目单上的节目名《耍牙》令录制人员一时茫然。而当她一转身露出两颗可怕獠牙的时候,顿时令在场观众弹眼落睛。尽管嘴里獠牙数量不断增加,薛巧萍却运用得游刃有余,用它们变化出各种花样,不过可怕形象直接吓哭了现场小观众。薛巧萍在舞台上表演时花脸随着剧情口吐獠牙,吞吐自如。另人惊叹的是,当“耍牙妹”卸下妆,大家发现眼前竟然是一位白皮肤、齐刘海的美丽女孩。
当晚薛巧萍的母亲和弟弟也出现在了录制现场,他们向观众和评委讲述了薛巧萍练戏背后的艰辛和故事。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744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12 14:08:21
  • 创建者 : 中岛

百科目录

  • 1. ​艺术简介
  • 2. 起源
  • 3. 发展
  • 4. 曲牌结构
  • 5. 曲牌特色
  • 6. 代表剧目
  • 7. 荣誉
  • 8.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戏剧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