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 宗教节庆 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民族 > 宗教节庆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特懋克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原住民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特懋克”(英文名:Te Mao Ke)为基诺语,意为“过年”。“特”汉语意为“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 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或串亲访友,欢渡节日。 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的意愿,将特懋克节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即过年的节日,时间为每年2月6日至8日。 特懋克节虽然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但昔日的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举庆时间由各寨的长老“卓巴”来做决定。但过节的程序和活动内容则是大同小异。

基本信息
编辑
特懋克节
基诺族民间传说
Te Mao Ke
剽牛,大鼓舞,打铁,体育竞赛
打铁节
2月6日至8日
过年
纪念铁器,过年
基诺族聚居地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
1988年
目录
  1. 1 早晨

  2. 2 中午

  3. 3 次日上午

  4. 4 《备耕舞》释义

  1. 5 《大鼓舞》详解

  2. 6

  3. 7 剽牛

  4. 8 大鼓舞

  1. 9 打铁

  2. 10 体育竞赛

  3. 11 萌芽

  4. 12 定型

  1. 13 创新

  2. 14 全民参与

  3. 15 纪念祖先

  4. 16 辞旧迎新

正文
编辑正文

起源传说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来源于一个基诺族民间传说。
 基诺族民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位妇女怀胎以后,一直不生孩子。直到九年零九个月后,她怀的孩子才呱呱坠地。孩子一出母腹,便见风而长,变成一个一手持锤,一手握钳的壮实汉子。无师自通,安炉支砧,动手打制铁刀、铁斧,使基诺族人民用上了铁质工具。人们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巨变,便于每年腊月举行一次打大铁的节日,使特懋克节沿袭成俗,成为基诺族全民共庆的隆重节日。
早年的特懋克节,是打铁节,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每年腊月间,各个基诺族村寨,自择吉日,宰牛、杀猪隆重庆祝。

名称确定

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人民的愿望,将特懋克节定为基诺族的年节,统一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节庆活动 [6]  ,从此,特懋克节便在基诺族驻地统一举庆。届时,中外游客、各地嘉宾、各民族代表受邀到基诺山云集,参加返回节庆活动,一同观赏基诺族惊心动魄的剽牛活动,欣赏基诺族青年男女跳大鼓舞、竹竿舞,参加体育竞赛,与基诺族群众共享节日的快乐。

名称释义

特懋克节名称释义,“特”为“打”之意,“懋克”为“大的铁”,即“打铁节”,是为纪念基诺族祖先使用铁器而设立的节日,后演变为基诺族人民辞旧迎新的新年节, 时间为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节日流程

特懋克节虽然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但昔日的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举庆时间由各寨的长老“卓巴”决定。但过节的程序和活动内容则大同小异。

早晨

过节的那天早晨,寨内长老“卓巴”首先用力敲击供在楼上的那只大鼓,发出节日来临的信号。男女老少们听到大鼓声以后,便穿戴一新,拥向剽牛场参加剽牛。人们到齐以后,“卓巴”面对那头拴牢待剽的耕牛诵念一段剽牛词,指挥人们剽牛。全村成年男子,一人手持一根竹标,站在距耕牛五六米外的地方,依次举标投向耕牛,直到剽枪扎入牛体,有鲜血流出,耕牛受到重创以后,人们才用刀割杀耕牛,剥皮分肉。牛肉要先分给寨内“七老”(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然后按所凑的钱均分给各户。

中午

各户男性家长要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大鼓前的供桌上摆着铁匠使用的铁锤、铁钳以鸡毛、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物品。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补、补糯、奶奴“七老”依次而坐,卓巴诵念祭词,握锤击鼓,带领人们跳大鼓舞,唱迎新辞旧的歌。

傍晚

寨中“七老”相约到寨内各家祝贺,分别与各户吃夜饭。是夜,全寨男女在卓巴家云集,听歌手唱送旧歌、迎新歌。男女青年在卓巴的竹楼附近载歌载舞,尽情娱乐,达旦方休。第二天,寨内群众要将一只竹鼠送给铁匠,并簇拥着铁匠和铁匠的徒弟到卓色家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活动。铁匠及其徒弟,要现烧一块铁片用铁锤敲打一遍。

次日上午

举行打铁仪式。寨内群众在“七老”的带领下,将所有会打铁的人(铁匠及其徒弟)簇拥到卓色家,请铁匠挥锤敲砧,寓意已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其余时间便开展荡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让人们尽情娱乐。

特色节目

在特懋克节上,基诺族群众会表演独具基诺族风土人情和生态特色的《辞旧迎新》、《备耕舞》、《大鼓舞》等文艺节目。

《备耕舞》释义

备耕舞即为备耕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基诺族会向族人分发铁器。这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准备春耕生产工具之意。

《大鼓舞》详解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大鼓舞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专门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

节日鼓具

特懋克节主要鼓具为太阳鼓,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别致,成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太阳鼓;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村,寨门顶端也悬挂着一个太阳鼓的图案。

节日寓意

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然后,人们便开始打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或串寨访友,相互宴请,欢度节日。由于特懋克节在基诺族中影响较深,并已相沿成俗,加之节期在冬末春初等因素,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将其正式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决定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庆祝活动。每年2月6日到8日,基诺族人民统一在乡驻地举行庆祝活动,中外游客、各民族代表也云集在基诺山,观看大鼓舞、剽牛、踩高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并和基诺族群众一起演唱歌曲,表演舞蹈节目,和基诺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节日期间的基诺山,歌如潮,花似海,欢声雷动,酒肉飘香,呈现出一派幸福、兴旺、吉祥和团结奋进的景象。

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着许多古俗。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
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基诺族农村公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共居的地缘村落(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社各有其标有传统界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的剥削者。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等。主要农作物是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家畜家禽。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采集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现在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库。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了电灯。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品加工也用了机器。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造。乡里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基诺民族

编辑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 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 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 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后来傣族土司统治基诺山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0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等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基诺族的地方茶俗

基诺山素有云南古六大茶山之首的美称,对于茶文化,基诺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基诺族自古以来不仅种茶、饮茶、制茶,还把茶叶作为一种佳肴,其中以凉拌茶最为有名。凉拌茶的种类很多,有牛肉干巴凉拌茶、橄榄果凉拌茶、螃蟹凉拌茶、嘎哩萝凉拌茶等。
基诺族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喜爱的凉拌茶叶,是餐桌上的佳肴,是一种当蔬菜食用的茶。
凉拌茶是采用茶树的鲜叶,将它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里,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再加一些山泉水拌匀,就成了清凉爽口,鲜咸香辣又提神又下饭的凉拌茶了。凉拌茶连吃带喝,久食不厌。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尤以景洪最多,基诺族在居住的地方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人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与其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人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人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茶具。

民间习俗

剽牛

过节的那天早晨,寨内老“卓巴”首先用力敲击供在楼上的那只大鼓,发出节日来临的信号。男女老少们听到大鼓声以后,便穿戴一新,拥向剽牛场参加剽牛。人们到齐以后,“卓巴”面对那头拴牢待剽的耕牛诵念一段剽牛词,指挥人们剽牛。全村成年男子,一人手持一根竹标,站在距耕牛五六米外的地方,依次举标投向耕牛,直到剽枪扎入牛体,有鲜血流出,耕牛受到重创以后,人们才用刀割杀耕牛,剥皮分肉。牛肉要先分给寨内“七老”(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然后按所凑的钱均分给各户。

大鼓舞

各户男性家长要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肉、菜肴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大鼓前的供桌上摆着铁匠使用的铁锤、铁钳以鸡毛、姜、芋头、鸡冠花、金盖花等物品。卓巴、巴糯、卓色、色糯、可补、补糯、奶奴“七老”依次而坐,卓巴诵念祭词,握锤击鼓,带领人们跳大鼓舞,唱迎新辞旧的歌。
节日第一天祭大鼓,由村寨长老卓巴主持祭祀鼓神,祈求神灵和祖先庇佑后人,然后用鼓槌敲击大鼓三下,象征新年由此开始。寨中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跳基诺大鼓舞,通宵达旦。第二天祭祀铁匠房和铁匠神,由铁匠主祭,然后推举铁匠的新徒弟,并开炉打造铁具;对铁匠(劳动、科技等)的赞美第
三天举行备耕仪式,为春耕生产做好准备。
现在的特懋克节,邀请国内外嘉宾前来,已经成为一年一度集中展示以基诺大鼓舞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诺族民间文化最丰富的文化空间。
特懋克节的大鼓舞流程、祭祀方式、基诺语言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大鼓舞就是基诺族所特有的,并已成功申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打铁

寨内群众将一只竹鼠送给铁匠,簇拥铁匠铁匠的徒弟到卓色家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仪式。铁匠及其徒弟,烧一块铁片用铁锤敲打一遍,铁匠挥锤敲砧,寓意已打好新刀、新斧,准备投入春耕生产  。

体育竞赛

特懋克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民间体育竞赛活动,包括打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 。由于特懋克节在基诺族中影响较深,并已相沿成俗,加之节期在冬末春初等因素,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将其正式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决定在每年公历2月6日至8日开展庆祝活动。每年2月6日到8日,基诺族人民统一在乡驻地举行庆祝活动,中外游客、各民族代表也云集在基诺山,观看大鼓舞、剽牛、踩高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并和基诺族群众一起演唱歌曲,表演舞蹈节目,和基诺族人民一起欢度佳节。节日期间的基诺山,歌如潮,花似海,欢声雷动,酒肉飘香,呈现出一派幸福、兴旺、吉祥和团结奋进的景象。

风俗习惯

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及其自产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猪、狗、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顶竹楼了。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群婚残余。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在劳动中对歌,并用树叶为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
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婚礼。举行婚礼时,必须长老亲临。新娘婚后5日归家,过几天才返回男方家长住。基诺族的丧葬一般实行土葬,挖独木为棺,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全套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墓表搭盖竹楼,内设竹桌,死者家属每天到竹房献饭3次,祭供1—3年,然后拆竹房。由于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随意扩大,故基诺族有在前人墓穴中埋入新棺的习俗。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实行火葬。基诺族夫妇不合葬。
基诺族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巫师有两种,一为“布腊包”,一为“莫丕”。遇有灾祸降临,请巫师杀牛、猪、鸡、狗祭鬼神。巫师会比较简单的占卜术,并兼行草医。“卓巴”、“卓生”(村社长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时,往往举行剽牛仪式。 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租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基诺族现有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基诺族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基诺族宗拜太阳,在基诺人的背心上,绣有太阳的图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饰物枣背包上,也绣有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传承演变

萌芽

唐宋以前,三国时期,是特懋克节的萌芽时期,西双版纳社会有很多个割据而治的独立政治、经济体,俗称“小国”。各国之间、地区之间具有各自不同民族的历史积淀和传统习惯,比如景颇族、傣族、白族、基诺族,极大地影响了已经萌芽的节庆风俗的推广和发展 ,影响波及面包括但不限于基诺族的特懋克节。

定型

唐宋时代,尤其宋代,是特懋克节等西双版纳各民族主要节庆的风俗特征和活动内容,基本定型。促成特懋克节庆风俗定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区域性政治、经济的稳定、统一和发展。第二,唐宋先进科学技术的大量涌入和这一时期西双版纳社会在科技成果上的大量推广应用。第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和广泛渗透到包括西双版纳基诺族聚居地在内的云南地区[21]  。

创新

新中国以来,特懋克节传承历史,发扬创新,1988年法定特懋克节为基诺族的年节,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新年气息。

功能特色

全民参与

特懋克节日期间,基诺族的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服,汇集到乡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全民性的大鼓舞仪式,他们敲响太阳鼓,唱起基诺山歌,跳起民族舞蹈,尽情欢度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特懋克节。

纪念祖先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基诺族法定的民族节日。“特懋克”意为”盛大的打铁节”,是为纪念基诺族祖先使用铁器而设立的节日。

辞旧迎新

特懋克节现在已经演变为基诺族人民辞旧迎新的节日,时间为每年的2月6号到8号。
节日中要举行生动形象的备耕仪式,其中有一天要举行庄重的打铁仪式,并向族人分发铁器。这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准备春耕生产工具之意。因此原因,“特懋克”节在众多基诺族的民族节日中的突出的地位与作用不言可喻  。

价值评说

新华网评价:特懋克节是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基诺族法定的民族节日;特懋克节在众多基诺族的民族节日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与作用:全民欢度,纪念祖先,辞旧迎新 。
西双版纳新闻网评价:每年2月6日至8日是基诺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特懋克节;特懋克节是基诺族集娱乐、宗教、历史文化为一体的节庆活动 。
在欢庆活动中,基诺族长老擂响基诺大鼓,各山寨基诺族同胞轮番登场,共同演出了基诺族歌舞,分为“古韵基诺”、“神秘基诺山”、“幸福基诺”3个篇章。激情奔放、精彩纷呈的歌舞反映了基诺族富裕的幸福生活,表现了基诺人民追逐全面小康梦的信心和激情。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86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04-10 12:47:33
  • 创建者 : 中岛

百科目录

  • 1. 早晨
  • 2. 中午
  • 3. 次日上午
  • 4. 《备耕舞》释义
  • 5. 《大鼓舞》详解
  • 6.
  • 7. 剽牛
  • 8. 大鼓舞
  • 9. 打铁
  • 10. 体育竞赛
  • 11. 萌芽
  • 12. 定型
  • 13. 创新
  • 14. 全民参与
  • 15. 纪念祖先
  • 16. 辞旧迎新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节庆 民族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