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艺术 舞蹈 四筒鼓舞

四筒鼓舞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艺术 > 舞蹈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与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本信息
编辑
四筒鼓舞
跳鼓
3000多年历史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目录
  1. 1 简介

  2. 2 表演形式

  1. 3 器具和道具

  1. 4 舞蹈的基本特征

  1. 5 主要价值

正文
编辑正文

简介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据《周礼》记载:“以路鼓鼓鬼享”,郑玄注为:“四面鼓也,享宗庙时用之”。东周灭亡,鼓人散居民间,后随汉民进入昭通。民国《昭通志稿》:“四筒鼓……乡人丧礼用之,似为跳舞。”

表演形式

四筒鼓舞一般为男性舞,舞者9~14人称为一拨(堂),每拨舞队中有4人身挎“筒鼓”进行演跳,故称“四筒鼓舞”。另有持小扁鼓和锣、镲、红绸等舞者。四筒鼓舞套路丰富,仅对土城、乐居、洒渔3个坝区以及苏甲山区4个乡镇的4支舞队进行统计,不同名称、不同跳法的就有86套之多。其中有集体对舞的“脚勾脚”、“脚踩脚”等;有形式相对完整、表现一定内容的“小牛擦背”、“公羊打架”、“猴子捞月亮”、“喜鹊登枝”、“蛇蜕皮”等。每个套路都有一个主要的模拟对象和表现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舞蹈的单人、双人、三人和集体舞的表现形式。在何种场合跳哪些舞蹈套路并不固定,主要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舞者的体力、情绪而定,在“鼓头”的示意下进行变化,每个套路间都有“攒鼓”作为连接和过渡。这些套路都是可以单独表演的舞蹈节目。

四筒鼓舞在昭通流传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完整,舞蹈风格鲜明,是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云南传统舞种。现今昭阳区大约有鼓队300多拨,能舞者上至七八十岁老者,下及七八岁孩童,是当地民俗活动中极富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由于昭通地区土葬习俗发生变革,丧事请跳四筒鼓者渐少,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少有学习者,“四筒鼓”舞正在消亡中,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器具和道具

四筒鼓、小扁鼓、锣、钹、镲、红绸、哨子等。

舞蹈的基本特征

四筒鼓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与人们劳动、生活有关的禽兽、植物的模仿、游戏,使人得到快乐和暂时的解脱,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又具有“以乐致哀”的特殊功能。“四筒鼓”跳法按照坝区和山区来区分,分为“高桩”和“矮桩”。“高桩”步伐沉稳、舞蹈粗犷有力。“矮桩”动作平缓、轻松。

主要价值

作为一种汉族的、独特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舞蹈。从它的历史渊源看,使用于丧葬祭祀,这与祖先崇拜有一定联系,再朔源周人的宗庙祭祀祖先灵位使用《四面鼓》,足以说明起源于祖先祭祀,又从《四筒鼓》的动作考证:如“犀牛望月”、“蛤蟆晒肚”等等,有模拟动物的动作,说明周人在农业社会之前,曾经经历过畜牧和狩猎社会阶段。

《四筒鼓》舞蹈动作丰富,套路达80多套,众多资料表明,《四筒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深厚。《四筒鼓》一般是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的,随着丧葬制度的改革和跳“四筒鼓”人员的锐减,已造成艺人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这一古老的传统舞蹈正面临着逐步的消亡中。看四筒鼓舞表演,常常会遗忘现世的存在而走进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混沌未开的天地,那是一片幽幽沉睡的荒原。鼓声响了!万物颤动,朝霞飞升,大地和声,人神共舞,咚咚的鼓声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远古。鼓声是神秘的、悠远的、惊风泣雨的,是演绎乡村神韵的。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042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2-07-19 11:14:22
  • 创建者 : 丸约

百科目录

  • 1. 简介
  • 2. 表演形式
  • 3. 器具和道具
  • 4. 舞蹈的基本特征
  • 5.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四筒鼓舞 跳鼓 舞蹈 昭通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