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筒鼓舞

    四筒鼓舞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与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布时间:2022/07/19 浏览量:1428 收藏:0 喜欢:0
  •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流传于中国云南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象脚鼓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

    发布时间:2021/12/24 浏览量:1508 收藏:0 喜欢:0
  • 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

    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Dynamic Yunnan),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成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诞生在云南的又一经典力作。 《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而是对民族魂、民族根的继承。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演出服装还原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2019年9月18日,《云南映象》献演重庆大剧院。

    发布时间:2021/11/09 浏览量:1680 收藏:0 喜欢:0
  • 姚安花灯

    姚安花灯

    姚安花灯是云南省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与昆明、玉溪两地花灯齐名的姚安花灯,植根民间的历史已非常久远,据传说和有关学者讨论,认为最早源于唐朝。但由于缺乏相关史料佐证,现今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源于明朝初叶,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就以明朝起算,现今也有600余年的历史了。久经风雨沧桑的姚安花灯,因源于民间,传自民间为普通民众所关爱,至今仍长盛不衰,成了姚安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博得了“花灯之乡”的美誉。

    发布时间:2021/10/28 浏览量:1790 收藏:0 喜欢:0
  • 甩发舞

    甩发舞

    甩发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遗存形式,记载多谈表演形式,起源却未见提及,我们从国内外有关习俗中寻找到线索。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盟地区的佤族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 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甩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过去,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

    发布时间:2021/09/25 浏览量:2178 收藏:0 喜欢:0
  •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顿足而周旋飞舞。 2006年5月20日,彝族葫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6。

    发布时间:2020/08/12 浏览量:1913 收藏:0 喜欢:0
  • 烟盒舞

    烟盒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发布时间:2019/11/01 浏览量:1882 收藏:0 喜欢:0
  • 花鼓舞

    花鼓舞

    花鼓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利用它来作为舞蹈的道具是许多民族人民的习俗。由花鼓为主角形成的花鼓舞也在许多地方盛行。花鼓舞中国民间歌舞。又称、地花鼓、花鼓小锣等。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发布时间:2019/11/01 浏览量:2554 收藏:0 喜欢:0
  • 芦笙舞

    芦笙舞

    芦笙舞主要流行于中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地,是侗族、水族、苗族、仡佬族、彝族、傈僳族、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的传统舞蹈。 侗族是古代“西南夷”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发布时间:2018/09/20 浏览量:2476 收藏:0 喜欢:0
  •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样式,由清乾隆年间垾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地区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普宁英歌于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2012年,第二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广东省27个荣誉单位之一。另外,普宁英歌曾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还曾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汇演,誉载京华。也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的《远方的家》《走遍中国》所专访。

    发布时间:2018/09/19 浏览量:3901 收藏:0 喜欢:0

发布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