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饮食自成体系,比如湖南的辣,广东的鲜,江浙地区的甜等等。
就连主食也有所区别,这是由于南北方气候差异造就,也为中国饮食文化造就了更多可能性。南方气候湿润,水热充足,因此以大米为主;北方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则多种小麦。
深居南方的云南人对于大米的抵抗力为零,在香喷喷的大米饭面前,什么山茅野菜都是下饭菜。
不仅如此,云南人还将大米制作成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样子,比如最出名的米线。
米线
米线是云南人的传统食物,隋朝烹饪书籍《食次》中便记米线为「粲」。到了如今制作技艺更是成熟,吃法也越来越多。
在众多米线吃法中,最出名的当属过桥米线。十多种食材与鸡汤的鲜香混合在一起,米线经过浓汤一烫,鲜香爽滑,令人欲罢不能。
其他米线更是种类繁多,昆明的小锅米线,玉溪的鳝鱼米线,弥勒的卤鸡米线……云南人几乎把能吃的东西都加进米线里了!由此可见对于米线的喜爱。
饵块
除了米线,云南人还会将大米制成饼状,称之为「饵」,然后将其做成饵丝、饵块等。
关于饵块的传说众说纷纭,有说来自撒梅人,也有说来自民间手艺人,真实起源已难追溯。
薄薄的的饵块常出现在大街小巷的推车上,那是云南人早上的活力来源——烤熟的饵块软糯爽口,包着各种酱料,再配上一根油条或烤肠……直接开启一整天的美好生活!
除了烤,饵块还能切成米线一般粗细的细丝,名为饵丝。吃法有蒸有煮,蒸的如曲靖蒸饵丝,煮的如大理扒肉饵丝。
饵块完美继承了大米的香甜,加上各式调料后又与米饭有着截然不同的鲜香。
竹筒饭
除了让大米脱胎换骨,云南人也擅长为它「梳妆打扮」。将米饭做成一些奇奇怪怪的模样,也为米饭提供了更多不同的香味。
竹筒饭是云南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一种主食,据说在古代,少数民族上山打猎时,为了就地充饥而发明了竹筒饭。
竹筒饭制作简单,只需将新鲜的竹子劈开,把生米放入其中煮成熟饭即可。出锅后的竹筒饭中不仅有大米醇厚的香味,还附加上了竹子的清香,谁又能拒绝这样一份美味又美观的米饭呢?
随着竹筒饭制作技艺的不断精进,人们还试着在其中加入肉类、粗粮等,以提升竹筒饭的美味和口感,以及营养价值。
与它相似的主食还有菠萝饭——香甜的米饭遇上酸酸甜甜的菠萝,鲜甜的口味更上一层楼,不过其中的米是糯米,并非大米。
结语
云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不仅对于菜肴有要求,对于各种主食也有着丰富的想法,正是这些前人的天马行空,造就了云南丰富的饮食文化。
文章点评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