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一些记号,有代表味道的,有代表口感的,还有的则代表季节。比如春天的草莓,夏天的栗子,秋天的蟹和冬天的糍粑……
南方人喜欢吃糍粑,尤其是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聊着家常,炉子上烤的是醇厚的亲情,蘸的是那甜如蜜的生活。
一抹暖意 源于南方
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捣碎制成,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许多地方的人们选择在腊月打糍粑,这也使得四季可食的糍粑多了一丝冬季色彩。
过去的人们常在中秋节前打糍粑,佳节来临时,糍粑与月饼成了一对吉祥姐妹,载着人们的祝福,上了餐桌。
热腾腾的糍粑软糯Q弹,人们常用来蘸糖吃。蘸的糖也有讲究,有的蘸白糖,有的蘸红糖,还有的蘸蜂蜜,一口下去甜到了心里。
红糖喜庆,叫人看着便心中一暖,甜味更是堪称一绝;蜂蜜的吃法也很讲究,要趁热吃,吃得慢了,糍粑会硬,蜂蜜则变软了,就没有了那份粘糯甜蜜。
传承千年 源于墙砖
糍粑由来已久,正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吃糍粑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源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吴王因为刚打了胜仗洋洋得意,多次拒绝了伍子胥的忠告,听信谗言,甚至逼得伍子胥自刎身亡。
在他死后,越王勾践起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时值年关,天寒地冻,食物又不充裕,国家与百姓都到了危难关头。
这时伍子胥生前的亲信想起伍子胥曾经的交代「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
于是亲信带着人们来到城门下挖掘,原来那城墙下的基石竟是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在建城时便预料到有次劫难,将大批熟糯米蒸熟放凉后储存在此处,以备不时之需。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有了将熟糯米制成「城砖」食用的习俗,至今在许多南方地区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变化万千 不离本心
传统糍粑白的晶莹剔透,宛如一块温润的白玉。但在忠于美食的四川人手里,又多出了许多变化。
四川人会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成月桂糍粑,吃的时候蘸炒黄豆面或者白糖,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客家人做的糍粑佐料很多,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全部研磨成粉、搅拌均匀,这样的蘸料绝对称得上「五味俱全」。
有的地方使用红豆作为配料,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名为红豆油糍粑,其色、香、味皆令人垂涎。
#结语#
每当冬天来临,糍粑便不知不觉间上了餐桌,一口一口咀嚼之间,也许有对前人的敬仰和怀念,也许有家人之间的亲昵与温暖,亦或者只有糍粑的软糯与香甜……
最重要的是,有一股中华文明的传承蕴藏其中。
文章点评
(共0条)